郭嘉很长时间没跟随陈炎身边,此次就先发言:“大王选择冬季进军,恐怕攻南阳还是比较困难,许昌位于秦岭之北,天气要远比南阳冷,后方粮草运输或许会有些问题,且今年天气不定,若南阳下雪,恐怕也无法交战。我以为大王应先攻庐江。”
“哦,奉孝请细说。”
“扬州七郡中,庐江和淮南在长江北岸,淮南又是我军之地,唯有庐江孤悬于外,对于孙权而言,无异于鸡肋,孙权的策略,定是以长江为阻隔,若他坚守庐江,这长江的优势就难以发挥出来。故我料,他不会坚守庐江,只会将兵力驻扎于寻阳一带,另外,孙权在濡须口一直有驻军,即以寻阳和濡须口的兵力还拱卫庐江。”
豫章郡柴桑县正处于长江拐弯之处,对岸便是庐江寻阳县。
“但这种做法,只能拱卫寻阳和濡须口周边的几个县,距离比较远的几个县,就无能为力了,例如六安、舒县等,且在我大军压境之下,寻阳和濡须口的兵力又岂能保得住庐江?以我看,大王大可率军长驱直入,攻克庐江全境,孙权必不敢救,顺利的话,冬季就能拿下庐江。”
“哈哈哈哈,奉孝果然有谋,我已得到消息,孙权确实只在庐江寻阳有驻军,至于濡须口,一直都有驻军。奉孝在许昌,居然也知道这点。”
“大王谬赞了……我军在许昌的兵力已是充足,须明年春才能南下,大王可派汝南的兵力,穿行淮南,攻占庐江,明年可大举进攻豫章,有太史慈配合,夺豫章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只需大王作出要攻打柴桑的姿势,届时孙权的豫章的军队必会恐慌,太史慈便有机会突袭其军,一战破敌,即可占据豫章。豫章后,我军只需掌控柴桑和寻阳,便能切断荆州和扬州的联系,对我军就极为有利了。”
“奉孝言之有理,与我所想相同。”
郭嘉一听,便明白陈炎心中已有想法:“惭愧,想必大王已是考虑周全。”
陈炎在东平陵待了一年多时间,有空时就想着南征要怎么打,肯定有所准备。如今听到郭嘉的建议和他所想得差不多,就更坚定了他的念头。
“实际上,此战孤的海军才是主力,海军组建多年,一直在给你们运送士兵,押运粮草,今南征大战,这海军得派得上大用途才行。”
“大王打算怎么用海军?”
“今海军驻扎于广陵射阳,徐文向在观察风向,近日风向已转北,海军将从射阳出发,顺流而下,从长江入海口进入长江,攻打两个地方,一是广陵,二是濡须口,一举拔除孙权在长江以北所据之地,届时与孙权大军激战于长江,若胜,则渡过长江,江东大定,若败,则另待时机。”
郭嘉又问:“大王为何不直攻江南之地呢?若能获胜,则我军可源源不断地往江南运送士兵,届时敌军恐怕无法阻拦。”
“今孙权重兵防守两个渡口,一是秣陵,兵力可能有数万,周瑜亲自镇守,二是京口,与广陵城遥望,兵力恐怕数千甚至上万,两个渡口兵力充足,我若攻其中之一,另外一个必会支援,海军兵力只有一万五千,只怕一时不能拿下。”
“大王言之有理,只是大王人在许昌,却遥控淮南战事,恐有不妥。”
郭嘉这话暗中提醒陈炎,该适当下放权力,交由前线将领指挥。
陈炎点了点头,又想了想,才说:“言之有理,我可授于子龙和仲从假节钺之权,子龙主攻江南三郡,徐文向由子龙节制,高仲从所率兵力,主攻庐江、豫章、庐陵三郡,太史子义亦由仲从节制,前线交战,子龙与仲从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断。”
就这样,大的战略定了下来。陈炎派快马分别给高顺、赵云、徐盛、太史慈四人下达命令,让四人各做准备,该出兵的抓紧出兵。
……
豫州汝南郡汝南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十一月上旬
汝南距离许昌最近,高顺第一个得到陈炎的命令,攻打庐江,最终目标是拿下豫章、庐陵两郡。说实话,上次出兵支援淮南时,他就有心顺手拿下庐江了,只是没有陈炎的命令,他才适可而止,撤退汝南。如今,他有了假节钺之权,权力大了不少。
收到消息的四天后,高顺以成廉、王门为将,沮授为军师,率两万大军,其中骑兵五千,从汝南出发。
行军数日,到达庐江六安县,陈兰和雷薄驻军六安,负责督运粮草。
高顺派人向赵云打了个招呼,把寿春借了过来,用来囤积粮草,否则他的粮草从汝南运过来,路途太远,有了寿春作为中转,就方便了许多。
在六安停留了三天时间后,高顺率军南下,向庐江治所皖城而去,沿途依次攻下舒县、庐江、龙舒几个县。当然,所谓的攻下,其实一仗不打,陈军一到,当地县令要么投降,要么逃跑。
……
皖城内,庐江太守孙皎这段时间焦虑得很。孙皎是孙权的叔叔孙静的儿子,是孙权的堂弟。
六年前,孙策去世,孙权继承江东基业。庐江太守李术不愿意服从孙权,直接起兵造反。孙权派大军击败了李术,夺回庐江。此战中,孙皎颇有功劳,于是他就顺势任命孙皎为庐江太守,将庐江托付给孙皎。
七八个月前,周瑜率军攻打淮南,孙皎奉孙权之命,借道给荆州军过路,但他并没有参战。周瑜攻江东失败后撤军回了秣陵,孙皎便感到危机降临。
江东六郡,唯有庐江孤悬长江北岸,陈炎南征,第一个要打的多半就是庐江。以江东军目前的情况,坚守庐江,会丧失长江天险的优势。所以,孙权也给了孙皎指示,如果庐江守不住,那就撤兵豫章,与驻军豫章的程普大军会合。这也表明,孙权不会派军队救援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