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汉中郡阳平关外,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十月下旬
转眼间,益州军和荆州军联手攻打阳平关已有一个月了。今日,轮到荆州军进攻了。
荆州军盾阵如龟甲般徐徐推进,陈军箭雨自城头倾泻而下,却没有对盾阵构成威胁,徒留无数断矢散落阵前。荆州弓手趁势反击,借兵力优势,压制得城头陈军俯身避射。
士兵借机架云梯,衔刀攀爬上去。可是,阳平关城墙高,能爬上来的士兵也没多少,庞德也是员猛将,率军杀敌,身先士卒,杀得荆州军连连后退。
日头西斜时,魏延见久攻难克,终是鸣金收兵。
回到营寨中,诸葛亮和杨怀、高沛两人聚了一下。
“你我两军联手,兵力虽盛,但阳平关乃汉中屏障,果然是不易攻破,如今攻打关口已有一个月了,毫无进展。若再攻一个月不下,届时寒冬将至,士兵就得受严寒之苦,恐怕更更难攻下了。”
虽说汉中在秦岭之南,比不上关中冷,但冷起来,士兵也是受不了的。
杨怀、高沛一时没了主意,面面相觑:“那诸葛先生以为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我便有所谋划。张辽进军巴郡后,汉中兵力必然空虚,敌军会加强阳平关的防范。既如此,我军又何必非要强攻阳平关呢?”
“不攻阳平关,怎么过去?直攻汉中的话,敌军岂不是断我粮道?”杨怀不以为然。
“未必……我军从葭萌关进军于此,一直沿沔水而行,阳平关在沔水北岸,而南郑在沔水南岸,要过沔水,只能走阳平关和南郑之间的渡口,渡过沔水。实则我军可搜集船只,在上游就渡过沔水,穿行定军山,直攻南郑。我意是,不如你我兵分两路,我在这里继续攻打阳平关,两位将军率军南渡沔水,直攻汉中,如何?”
“这……诸葛将军这话并非无理,但……”杨怀和高沛也不知道可不可行,两人只是下意识地先反对,不过杨怀很快就想到能反对的地方了:“此举风险极大,你我两军合力,尚且攻不下阳平关,分兵后,诸葛将军兵力少,恐怕更攻不下了阳平关了,届时,敌军岂不也能从阳平关出兵,断我粮道。”
“两位将军勿忧,实际上,早在出兵前,我便暗中联系了阴平一带的氐人部落,邀请他们一起出兵,攻打阳平关。陈炎对异族部落,甚是凶残,氐人恐惧。此前,他们一直没有回应,我亦不敢告诉两位,今他们已正正面回应于我,几天之后,将会率军数千,助我们攻打阳平关,有他们助阵,我军破阳平关的希望大增。”
“氐人?哪个氐人部落?”
杨怀心中大骇,他知道刘璋对刘备的军队也有一定的戒备之心,氐人是刘璋一直想拉拢又拉拢不了的,而刘备却轻轻松松地让氐人臣服,还出兵相助。确切地讲,不是刘备,而是诸葛亮,刘备远在襄阳,不可能远程遥控诸葛亮。这诸葛亮真是有手段。
“雷定麾下七部。雷定与西凉马超关系极好,马超被俘虏后被杀,他心中悲切,又看到杨百万、阿贵等人的下场,知道自己不容于陈炎,故一直在暗中寻找盟友,试图抵抗陈炎,今才会应我之邀,前来助阵。”
杨百万和阿贵是马家的忠实支持者,后来被侯选等人叛乱杀死的,但外人哪知道这些,都把这事怪在陈炎头上。陈炎人不都在关中,连杨百万和阿贵是谁都不知道。
“既然雷定要率军前来,那就一起强攻阳平关便是,何必非得渡沔水攻南郑?”
“阳平关地势狭窄,兵力多了,反而施展不开,万余兵力攻打阳平关,和七八千兵力攻打阳平关,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雷定率军来了,仍是很难攻下阳平关,唯有从上游渡过沔水,攻打南郑,南郑危急,阳平关必会军心不稳,我军才有机会。”
“但南郑乃是坚城,恐怕不易拿下。”
“即便攻不下,杨将军还能撤回来,一起夹击阳平关,拿下阳平关后,明年春再攻南郑。”
“那不如将军率军渡沔水攻南郑,我和雷定一起攻阳平关。”
杨怀屡屡找理由推脱,也有他的顾虑,他担心他和高沛率军渡过沔水后,诸葛亮在后面耍手段,届时益州军后路被断,可能会全军覆没。
话说到这里,诸葛亮总算明白了,这家伙防的是自己。唉,盟友之间都这么不能互相信任,这仗该怎么打,他长叹一口气:“两位将军,原本我也想亲率大军渡沔水,只是这雷定乃我所请,若我不在,恐怕他不会倾全力攻阳平关呀。”
“既然如此,那就你我干脆各分出一半士兵来,组成联军,一起渡过沔水,攻打南郑。”
诸葛亮感到无语,攻打阳平关,两军不能统一军权,已是不利,如今渡过沔水攻南郑,还是得一方出一半兵力,这城还怎么攻?
“我率两千兵力,诸葛将军安排一将,也率两千兵力,四千兵力由我指挥,高将军率我军余下在兵力留在阳平关,接受诸葛将军指挥,待雷定来了之后,再一起攻打阳平关,我必会率军攻下南郑。诸葛将军,你看可好?”
“这……”诸葛亮也知道这样不妥,但杨怀戒心太强,他也没办法,就只好先答应了:“好吧,将军执意如此,我也没办法,那就按将军之意去办。”
诸葛亮把李严叫来,让李严率两千军,听从杨怀的调令行事。李严听了,露出不满的神色。
次日,杨怀带着四千兵力,沿着沔水回撤了几十里路,又搜集船只,建造浮桥,准备渡过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