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破局之征
“你说的可是真的?你竟真的搞到了燃气轮机和五轴联动精密机床!这简直是振奋人心的天大喜讯啊!不过,运输过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你详细跟我说说。”唐局长听闻此消息,难掩激动,语气急切地追问道。
“是这样的,唐局。这两样至关重要的设备在运输途中,被滞留在了东北边境的检查站。据我们了解,是娜塔莎家族的敌对势力蓄意刁难,而在他背后,似乎有一股更大势力在撑腰。娜塔莎家族一直在积极想办法解决,无奈对方态度强硬至极,丝毫没有放行的迹象。我知道国家在苏维埃有着一定的布局,所以想问问,能否请国家出手,将这燃气轮机和五轴联动精密机床顺利弄回来。”李松一口气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阐述清楚,言语间满是对解决问题的急切与期待。
唐局长陷入了短暂的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我明白了,小李。你先别急,我会即刻将此事上报。燃气轮机和精密机床对于咱们国家当下的发展而言,那是重中之重。不出意外的话,国家应该会考虑出手相助。你先耐心等待消息吧。”
“好的,唐局,那就有劳您费心了。这批设备对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如何都得想尽办法把它们弄回来啊。”李松焦急之情溢于言表。
挂断电话后,李松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内心焦虑如焚。“若国家能够出手,那成功的希望无疑会大增。只盼一切顺遂……”他在心底默默祈祷着,每一步都踏得沉重而急切。
足足过了两个小时,唐局长的电话再次响起。李松赶忙一把抓起电话,还未等唐局长开口,他从电话那头传来的气息,便隐隐感到不妙,心中猛地“咯噔”一下。因为唐局长的语气中透着一股深深的无奈。
“小李啊,实在是对不住。”唐局长重重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我已将情报反映给国家有关部门,他们经过审慎讨论之后,给出的结论是,那些布局需留待更关键的时刻启用。所以,这次恐怕我这边也无能为力了。”
听到这个消息,李松感觉仿佛一盆冰冷刺骨的冷水,兜头浇下,心中瞬间涌起一阵强烈的失落感。“怎么会这样……这批设备若是无法弄回来,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啊。”李松心中五味杂陈,百般滋味涌上心头。但他很快便强打起精神,迅速调整好情绪,说道:“唐局,我理解国家的考量。您别往心里去,既然国家有所不便,那我就自己另想办法。无论如何,我都一定要把这两样设备安全带回国。”
“小李,你能理解就再好不过了。你要是在过程中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我这边只要能帮得上,一定不会含糊。这次真是辛苦你了。”唐局长的声音中满是歉意与愧疚。
“唐局,您言重了。这都是我分内之事。我先琢磨琢磨还有什么办法,一有消息便向您汇报。”李松说道。
挂断电话后,李松静静地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看来,到最后一切终究还是得依靠自己……燃气轮机和五轴联动精密机床,无论遭遇多大的艰难险阻,都必须想尽办法弄回来……”他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如铁,心中已然燃起了破局的熊熊斗志与坚定决心。
李松深知,此次所面临的困难,犹如一座高耸入云、难以逾越的巍峨高山,横亘在他前行的道路上。但他没有丝毫的退缩之意,反而被激发出了内心深处那股不服输的坚韧斗志。“既然国家的布局不能轻易动用,那就另辟蹊径,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李松暗自思索着,脑海中开始飞速谋划起应对之策。
做出决定之后,李松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容不得有半点闪失与马虎。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了一下内心复杂的情绪,便立刻去找林强、陈明等人谈话。
众人齐聚在房间里,气氛凝重。李松表情严肃,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语重心长地说道:“兄弟们,这次的情况想必大家都已经知晓了。燃气轮机和五轴联动精密机床被困在边境检查站,国家目前因种种原因无法出手相助,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但必须跟大家说明的是,此行的目的极为艰巨,危险程度更是远超以往,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如果你们当中有人心生畏惧,不愿去冒这个险,完全可以留在国内,我绝对理解。”
李松说完,静静地看着大家,心中其实有些忐忑。毕竟他从心底里不想让兄弟们去涉险,但这件事又确实需要得力的帮手。
林强第一个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用力拍着胸脯,大声说道:“李哥,您这说的是什么话!咱们一起摸爬滚打,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什么时候退缩过?这次自然也不例外,我坚决跟您去!”
陈明也坚定地点点头,目光中透着决然,说道:“对,李哥。您平日里待我们如同亲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关键时刻,我们怎么可能抛下您不管。我也去!”
司空摘叶和狗不理对视一眼,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眼神交流,便心意相通,同样表示愿意陪同李松一同前往。
李松看着眼前这些生死与共的兄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感动不已,眼眶微微泛红,说道:“好,能有你们这些兄弟,是我李松这辈子的福气!既然大家都如此仗义,愿意同去,那咱们就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两种设备安全带回来!”
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之后,李松再次联系唐局长,说道:“唐局,我打算亲自前往东北边境,设法解决设备被困的难题。您看能不能帮忙协调动用军用飞机,尽快将我们送到东北边境?现在时间紧迫,我在苏维埃的合作伙伴已经快顶不住了。晚一天把设备弄回国内,便多一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