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石楼县非遗瑰宝:绒花制作、剪纸、苇子技艺与晋剧的文化传承
在吕梁山脉与黄河臂弯交织的晋西北大地上,石楼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活态传承的文化基因。本文将从绒花制作、剪纸艺术、苇子技艺和晋剧四大维度,解析石楼县非遗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
一、绒花制作:指尖绽放的吉祥之花
历史渊源与文化寓意
绒花,谐音“荣华”,自古便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石楼县的绒花制作技艺,以天然蚕丝和铜丝为原料,通过炼丝、染色、勾条、烫绒等九大工序,将蚕丝的柔美与铜丝的坚韧完美结合,制作出鬓头花、帽花、戏剧花等传统类型,以及后期发展的绒制凤冠、花鸟虫兽等创新造型。
工艺特色与传承困境
绒花制作讲究“三分工,七分料”,选料需用脱胶熟蚕丝,染色采用植物与矿物染料,经三次浸染定色。
勾条时,匠人以拇指每秒2次的频率推捻,形成0.5-2毫米的波浪边缘;烫绒则用定制铜烙铁,120-150c精准控温,确保花瓣立体而不焦化。
然而,现代机械化冲击下,绒花因成本高、产值低、工艺复杂,面临传承人离散、技艺荒废的困境。
尽管如此,石楼县仍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在职业院校开设选修课,尝试数字化记录经典款式,为这一古老技艺注入新生。
二、剪纸艺术:黄土地上的刀刻诗篇
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
石楼剪纸是吕梁民间剪纸的重要分支,深受黄河流域文化影响。
其题材广泛,涵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及山川草木,尤以“蛇盘兔”“抓髻娃娃”等图腾符号最具代表性。
这些剪纸不仅承载着古人对生命繁衍、镇恶驱邪的祈愿,更反映了黄土高原民众坦荡豪放、热爱生活的性格特征。
例如,“蛇盘兔”图案与晋南“夏墟”陶寺遗址彩绘陶盘主体图案相似,体现了夏文化的传承;“扣碗”剪纸则象征婚姻美满,两碗相扣寓意新人密不可分。
创新传承与时代活力
面对传统剪纸的式微,石楼县艺术家们积极探索创新路径。
他们将剪纸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时尚配饰、家居装饰及文创产品,使剪纸从节庆装饰走向日常生活。
同时,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工作坊,吸引年轻群体参与。
例如,2025年石楼县举办的“非遗贺新春”活动中,剪纸艺术家现场演示“四时如意牡丹根”“福寿莲花贵堂生”等传统图案的剪制,并讲解“柿子如意”“龙凤呈祥”等符号的象征意义,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文化魅力。
三、苇子技艺:黄河岸边的生态智慧
历史传承与工艺流程
石楼苇编技艺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明弘治年间达到技术高峰,至今仍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
其原料为黄河滩涂的天然芦苇,经收苇、选料、破篾、浸水、轧制、编织等工序,制作出床席、炕席、苇帘、苇篮等十几种产品。
编织口诀“压三挑四郎当二”与“挑两双、压两双”的圈边技法,体现了匠人对力学与美学的深刻理解。
例如,苇帘编织需用茎小节坚的芦苇,分素帘与花帘,素帘展现自然质朴之美,花帘则通过色彩搭配增强装饰性。
生态价值与市场拓展
石楼苇编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生态智慧。
芦苇的种植与收割促进了黄河滩涂的生态修复,而苇编产品的轻便、耐用特性,使其成为绿色家居的首选。
近年来,石楼县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扩大芦苇种植面积,并开发出环保包装、文创礼品等新产品,销往陕西、河南等地。
2025年,石楼苇编被列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环保神奇情趣美”的特点,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四、晋剧:黄土高原上的梆子绝唱
历史演变与艺术特色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由蒲州梆子与祁太秧歌融合而成。
其唱腔结构属板腔体,分为“乱弹”“腔儿”“曲子”三类,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又具圆润工细的抒情风格。
传统剧目如《打金枝》《金沙滩》等,常通过平板、夹板、二性等板式变化,展现历史故事的慷慨激昂与民间生活的优美健康。
晋剧的表演技巧多样,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等特技,需演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与创造力。
传承挑战与创新实践
抗战时期,晋剧成为宣传抗日的重要工具;新中国成立后,则进入繁荣发展期。
然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导致观众流失,年轻演员培养成为难题。
为此,石楼县晋剧团通过“名师带徒”计划,邀请老艺人传授经典剧目;同时,创新排演《沁园春·雪》等红色题材剧目,将传统艺术与时代精神结合。
2025年,晋剧在石楼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中,以《算粮登殿》等剧目吸引众多观众,展现了这一古老剧种的生命力。
结语:非遗活态传承的石楼实践
石楼县的非遗保护,呈现出“政府引导、社区参与、创新驱动”的多维格局。
绒花制作以数字化手段记录经典,剪纸艺术通过文创产品焕发新生,苇子技艺借助生态理念拓展市场,晋剧则以红色题材创新传承。
这些实践表明,非遗的活态传承需兼顾“守正”与“创新”:既要保护技艺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内涵,又要通过现代技术、市场机制和社区参与,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推动县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2025年的时代坐标下,石楼县非遗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新篇章。
从社区的非遗课堂到文旅融合的展演活动,从生态修复的苇编基地到红色教育的晋剧舞台,石楼非遗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