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文水县非遗瑰宝:鈲子、马西铙、磕板采茶调与跌杂则的文化密码
在吕梁市文水县这片黄土地上,非遗文化如星河般璀璨,其中鈲子、马西铙、磕板采茶调与跌杂则四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以独特的艺术形态承载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它们或以铜钹为器,或以竹竿为韵,或以方言为骨,共同编织出文水县千年文化的立体图景。
一、鈲子:青铜与农耕的交响诗
起源与仪式:鈲子,又称“岳村鈲子”,因表演中使用特制铜质小钹“鈲子”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祈雨仪式。
文水县地处汾河谷地,农耕依赖风调雨顺,古人以铜钹模拟风雷之声,通过《风卷云》《雨打荷》等曲牌祈求甘霖。
至明清时期,鈲子从祭祀仪式演变为迎宾仪仗音乐,成为晋商文化中“以乐会友”的典型载体。
艺术特征:鈲子演奏以“三钹三鼓”为核心,钹手通过“磕、擦、甩”等技法,配合鼓板的节奏变化,形成“急如暴雨,缓似溪流”的声效层次。
其代表曲目《雷公电母》中,钹手以快速摩擦模拟闪电,鼓手以重击象征雷鸣,观众可直观感受自然力量的震撼。
2006年,鈲子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被誉为“三晋锣鼓中的一绝”。
传承与创新:当代传承人王建忠创新“鈲子与电子音乐融合”项目,将传统曲牌《龙腾虎跃》改编为交响乐版本,在2023年太原国际音乐节上引发关注。
同时,文水县非遗中心开发“鈲子体验工坊”,游客可亲手敲击铜钹,感受千年前的祈雨场景。
二、马西铙:军阵与祈雨的青铜史诗
历史脉络:马西铙的雏形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驱兽铜器,汉唐时期演变为祈雨乐谱,明清定型为固定形制。
其名称源于文水县马西乡,此地曾为北宋杨家将驻军地,军中铜铙用于传递信号,后与民间祈雨文化结合,形成“军乐民用”的独特传统。
艺术形态:马西铙以“一铙一鼓”为基本编制,铙手通过“举、落、转”等动作,配合鼓手的“单槌击”“双槌滚”技法,演绎《天地人之和》《狗撕咬》等三部曲。
其中《狗撕咬》以铙声模拟犬吠,鼓点象征追逐,生动再现农耕社会护院场景。
2014年,马西铙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现存鼓谱完整记录了从商周至明清的节奏演变。
当代活化:马西村成立“铙鼓艺术团”,将传统表演与乡村旅游结合。
在2024年春节期间,艺术团在文水县非遗展演中复原宋代军阵队形,游客可穿戴仿古铠甲参与表演,体验“铜铙传令”的历史场景。
三、磕板采茶调:南北交融的竹韵歌谣
文化融合:磕板采茶调源于明清时期文水县马东村的茶商文化。
作为晋商茶路的重要节点,马东村汇聚南北客商,南方采茶调与本地“磕板秧歌”碰撞,形成“以竹竿为器,以方言为韵”的独特艺术。
表演者手持三尺六寸九分的紫竹竿,竿上六槽孔串十二枚铜钱,通过“磕手、磕肘、磕肩”等动作,配合《正月采茶》《二月卖茶》等曲目,讲述茶商的艰辛与爱情故事。
艺术特色:其歌词采用“比兴”手法,如“三月采茶茶叶青,蜜蜂飞往花园过。
花见蜜蜂开颜笑,好比情妹会情哥”,以自然意象隐喻情感。
2025年,传承人韩慧英在采茶调中加入“文水方言说唱”元素,创作《茶山新歌》,获山西省民间艺术大赛金奖。
传播创新:文水县非遗中心推出“采茶调VR体验馆”,游客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穿越至明清茶市,与虚拟茶商对唱采茶调,感受南北文化交融的魅力。
四、跌杂则:饭市上的方言活化石
民间智慧:跌杂则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文水县的“饭市文化”。
村民在饭市上即兴编创押韵短句,内容涵盖农事、时政、笑话,形成“见人说人,见物说物”的即兴表演。
民国初年,跌杂则被引入秧歌、皮影戏开场,成为“戏帽”节目。
艺术表现:其语言诙谐幽默,如“头锄浅、二锄深、三锄把土拥到根”传授农技,“东房的大娘西房的嫂,生得可喜长得巧”赞美人物。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艺人姚拉仁(艺名“二圪抿”)将跌杂则与抗日宣传结合,创作《红园团儿有色的》,讽刺日军暴行。
现代传承:2025年,文水县杭城村举办“首届跌杂则大赛”,选手需在三分钟内即兴创作,主题涵盖乡村振兴、非遗保护等。
冠军作品《数村村》以方言数说文水地名,被改编为短视频在抖音播放,点击量超百万。
五、非遗保护:从活态传承到文化Ip
文水县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数字”模式,推动四项非遗的创造性转化。
例如,鈲子表演成为文水县“祈雨文化节”核心项目,马西铙艺术团与山西文旅集团合作开发“军阵体验游”,磕板采茶调入驻文水中学音乐课,跌杂则大赛结果纳入乡村文化振兴考核指标。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文水县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农耕文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哲学思想的生动诠释。
在当代,它们正以新的姿态,讲述着黄土地上的千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