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兴县非遗瑰宝:盲人说书、扁食冒汤、八大碗、遛咯嘣(2025年视角)
在吕梁山脉与黄河臂弯交织的晋西北大地上,兴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活态传承的文化基因。从曲艺艺术到饮食文化,从传统技艺到民俗表演,兴县非遗以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时代价值,构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以下从盲人说书、扁食冒汤、八大碗、遛咯嘣四个维度,解析兴县非遗的文化密码。
一、盲人说书:黑暗中的艺术之光
历史渊源与艺术特征
兴县盲人说书是晋西北地区独特的曲艺形式,以盲人艺人为主,通过三弦伴奏与方言说唱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生活趣事。
其艺术特征在于“说、唱、演”三位一体:说白部分以兴县方言演绎,节奏明快;唱腔融合陕北民歌与晋西北小调,音域宽广;表演时配合三弦弹奏与肢体动作,形成强烈的感染力。
据记载,盲人说书在清代已形成完整体系,艺人通过师徒口传心授传承技艺,内容涵盖《杨家将》《三国演义》等经典剧目,以及《打酸枣》《摘花椒》等生活小品。
文化价值与传承现状
盲人说书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盲人群体谋生的手段。
艺人通过“走村串户”表演,传递道德教化与历史知识,成为民间文化的“活字典”。
然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导致听众流失,年轻群体对传统曲艺兴趣减弱。
为破解传承困境,兴县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在职业院校开设盲人说书选修课,邀请老艺人现场教学,并录制数字化音像资料保存经典曲目。
2025年,盲人说书艺人白爱珍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中,以一曲《下柳林》赢得满堂喝彩,展现了这一古老艺术的生命力。
二、扁食冒汤:百年传承的味觉记忆
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
扁食冒汤,亦称“扁食帽汤”,是兴县传统风味小吃,具有咸麻酸辣的风味特征。
其雏形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据传由兴县籍官员孙嘉淦提议将粉汤与饺子结合改良而成。
主料为细粉丝与小扁食(饺子),粉丝由山药淀粉加矾漏制,饺子分素馅(白菜、豆腐)与荤馅(羊肉或猪肉)两类。
烹制时将粉丝与饺子同煮,搭配花椒、胡椒、姜醋等调制的汤底,撒入葱丝、辣丝等配料,成品佐以拉丝烙饼食用。
名称源于三个说法:饺子覆于粉条如帽状、“冒”与“茂”谐音寓意兴盛、象征食者家业兴旺。
产品特性与产业现状
扁食冒汤以“细粉丝透亮、饺子皮薄馅大、汤底酸辣开胃”着称,其粉丝需用香头粗细的漏瓢漏制,饺子需手工包制,确保口感筋道。
20世纪40年代,刘杨控家族以制作技艺闻名,80年代后逐渐推广至省城等地。
如今,扁食冒汤已成为兴县节庆宴席的常见主食,并开发出速冻包装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2025年兴县“能人艺人文创集市”中,扁食冒汤摊位前游客络绎不绝,展现了这一地方美食的商业潜力。
三、八大碗:三晋一绝的宴席文化
历史渊源与菜品特色
兴县八大碗是晋西北宴席菜的代表,堪称“兴县风味三晋一绝”。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受汾州宴席文化影响,形成以肉食为主的宴席体系。
八大碗包含红烧肉、葡干肉、粉鸡肉、小酥肉、红烧肘子、四喜丸子、炖羊肉和红烧排骨八道菜,每道菜特色鲜明:红烧肉用16种中草药和调料配置的卤锅卤制,肥而不腻;粉鸡肉炸至金黄后再蒸,口感软糯;葡干肉以葡萄干与五花肉同炖,甜咸交织。
制作讲究“色、香、味、形”俱全,需经选料、切配、腌制、烹制等多道工序。
文化价值与传承创新
八大碗不仅是饮食文化,更是社交礼仪的载体。
在兴县婚丧嫁娶、节庆宴席中,八大碗是必备菜品,象征着主家的待客之道。
为适应现代健康饮食需求,八大碗传承人改进工艺,减少油脂使用,增加蔬菜搭配,并开发出小份制套餐,满足不同食客需求。
2025年,兴县八大碗入选“吕梁非遗美食地图”,成为推广晋西北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遛咯嘣:黄土高原上的诙谐艺术
历史渊源与表演形式
遛咯嘣是兴县独特的民俗表演形式,以诙谐幽默的肢体动作和方言对白逗乐观众。
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源于农民在农闲时节的自娱自乐,后发展为节庆期间的固定表演项目。
表演者通常身着传统服饰,通过夸张的走步、转身、手势等动作,模拟日常生活场景,如赶集、娶亲、劳作等,配以兴县方言的顺口溜和打油诗,形成“说学逗唱”的综合艺术。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中,遛咯嘣表演以《卖豆腐》《闹元宵》等节目逗乐全场,展现了晋西北人民的乐观精神。
文化价值与传承路径
遛咯嘣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民间智慧的体现。
其表演内容贴近生活,语言风趣,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
然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导致年轻群体参与度不足。
为破解传承困境,兴县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在乡村旅游中设置遛咯嘣体验区,让游客参与表演,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同时,文化馆组织老艺人录制教学视频,培养年轻传承人,确保这一古老艺术后继有人。
结语:非遗活态传承的兴县实践
兴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呈现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区赋能”的多维格局。
盲人说书以数字化手段记录经典,扁食冒汤通过产业化发展走向全国,八大碗以健康理念创新传统,遛咯嘣借助旅游体验焕发新生。
这些实践表明,非遗的活态传承需兼顾“守正”与“创新”:既要保护技艺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内涵,又要通过现代技术、市场机制和社区参与,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推动县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2025年的时代坐标下,兴县非遗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新篇章。
从南山公园的非遗展演到乡村旅游的民俗体验,从电商平台的美食销售到职业院校的技艺传承,兴县非遗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