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外,秋雨绵绵,连营十里的军帐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各色旌旗在湿漉漉的空气中低垂。
中军大帐内,炭盆里的火苗跳动着,却驱不散帐中凝重的寒意。
杨寅端坐在左侧副帅的位置上,一身崭新的明光铠熠熠生辉,与他年仅二十五岁的面庞显得有些不甚相称。
此番征讨徐州,曹变蛟为主帅居中而坐,右侧是另一位副帅刘文秀,而杨寅这个最年轻的副帅,显然成了帐中焦点。
帐中十余名总兵、参将分坐两侧,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杨寅,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与质疑。
雨水从帐檐滴落的声音,更衬得帐内寂静得可怕。
“杨副帅年纪轻轻就担此重任,真是后生可畏啊。“
一个满脸虬须的老将率先打破沉默,他是原扬州总兵赵德延,
“不过攻城战可不是山林游击,徐州城墙高池深,守军又是高杰的精锐旧部。杨副帅可要小心些,莫要折了柱国的颜面。“
杨寅率领力工脚夫打游击的事,早已在军中流传。
另一个瘦高个的参将立即接话,他是新军第三镇参将李文武,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讥讽:
“是啊,听说杨副帅两年前还只是个哨长?这升迁速度,怕是咱大明开国以来头一份了。“
李文武是新军元老,之前还做过杨寅的直属上级,对于坐火箭般蹿升的杨寅,他心中很是不服气。
帐中顿时响起几声压抑的嗤笑。
几个原本就对杨寅快速晋升不满的将领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有人故意咳嗽了几声,有人低头摆弄着腰间的佩玉,都等着看这个年轻人如何应对。
杨寅面色平静如水,只是专注地看着面前的徐州城防图,修长的手指在图上缓缓移动,仿佛根本没有听到这些嘲讽。
但他身后侍立的几个嫡系军官已经面露怒色,有个年轻千总忍不住按住了刀柄,却被杨寅一个眼神制止。
主帅曹变蛟轻咳一声,打破了尴尬的气氛:
“东门攻势就由杨副帅负责。其余各门照计划佯攻。诸位可有异议?“
见帐中无人提出异议,曹变蛟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杨寅:
“既然如此,杨副帅便开始部署吧。“
杨寅起身走向悬挂的徐州城防图前,目光扫过帐中众将:
“东门主攻,需一员先锋大将。不知哪位将军愿担此重任?“
帐中一片死寂,唯有炭火噼啪作响。
方才那些夸夸其谈的将领们此刻都低垂着眼睑,有人假装整理铠甲,有人专注地盯着自己的靴尖。
赵德延甚至故意打了个哈欠,显得漫不经心。
“怎么?“
杨寅的声音依然平静,
“诸位方才不是还对攻城战颇有心得么?“
李文武干笑一声:
“杨副帅说笑了。东门守军精锐,城防坚固,这等重任,自然该由提出主攻东门的人来担当才是。“
这话中的讥讽再明显不过。
另一个总兵接口道:
“李将军说的是。杨副帅既然身居高位,想必已有破敌良策。杨寅等才疏学浅,听命便是。“
帐中响起几声压抑的低笑。
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们心照不宣地联合起来,要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一个下马威。
杨寅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曹变蛟身上。主帅端坐不语,显然是要看他如何应对。
此刻杨寅完全可以利用副帅的身份去压,压给任何一个武将都可以,但如果那么做,杨寅知道他将遭受更大程度的质疑。
“既然如此,“
杨寅的声音依然平静无波,却让帐中瞬间安静下来,
“东门先锋,由杨寅亲自担任。“
这句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帐中顿时一片哗然。就连一直闭目养神的刘文秀都猛地睁开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个年轻的同僚。
“胡闹!“
赵德延猛地站起,铠甲哗啦作响,
“一军副帅亲任先锋,成何体统!若是有什么闪失,谁来担待?“
李文武也阴阳怪气地道:
“杨副帅莫要意气用事。攻城不是儿戏,您这般年纪,怕是连云梯都没扛过几次吧?“
杨寅不理会这些嘲讽,径直向曹变蛟拱手:
“末将愿立军令状:三日内必破东门。若不能破城,甘受军法处置!“
“杨副将好大的口气!“
赵德延冷笑道,
“东门守军不下五千,城高池深,三日?三十日还差不多!“
帐下顿时议论纷纷起来。
曹变蛟轻咳一声,账内安静了下来,这位主帅终于开口,声音沉稳:
“杨副帅可知军令状非同儿戏?“
“末将明白。“
杨寅抬头,目光如炬,
“但既然无人敢担此重任,末将唯有亲自上阵。三日为限,若不能破城,愿提头来见!“
帐中众将面面相觑,都被这番决绝的话语震慑。
有些人露出钦佩之色,但更多人则是等着看好戏的表情——毕竟攻城战凶险异常,副帅亲自先登更是闻所未闻。
雨声渐密,敲打在帐顶,仿佛在为这场暗流涌动的军议伴奏。杨寅挺拔的身影立在帐中,年轻的面容上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这一刻,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年轻人不是在开玩笑。
曹变蛟沉吟片刻,终于点头:
“准。三日为限,东门就交给杨副帅了。“
军议散去时,将领们鱼贯而出,不少人投向杨寅的目光中都带着复杂的神色。
有人佩服他的胆识,有人嘲笑他的狂妄,更有人已经在暗中盘算,若是这个年轻的副帅真的战死城下,不知对自己是好是坏。
杨寅最后走出军帐,秋雨打在他的脸上,冰冷而清醒。
他知道,这一战不仅关乎徐州城的归属,更关乎他能否在这支军队中立足。
而那些等着看他笑话的人,很快就会明白,这个“泥腿子“出身的年轻将领,究竟凭什么能在两年内跻身副帅之列。
军帐外,秋雨立即打湿了杨寅的肩甲。
他的嫡系军官们早已等候在外,见状立即围了上来,个个面带忧色。
“将军何苦立此军令状!“
一名年轻的千总忍不住开口,他是杨寅一手提拔起来的,
“那些老油条明显是在激您!他们自己不敢攻东门,就让您去送死!“
参军张文远也急切道:
“东门守军至少有五千之众,城头还配备了新式火炮。赵德延那些人分明是故意刁难,将军何必中他们的计!“
几个跟随杨寅在淮北打游击的老部下更是激动:
“咱们去找曹帅说理去!这等安排,分明是要借刀杀人!“
杨寅抬手止住众人的抱怨,雨水顺着他手臂的铠甲流下。
他的目光扫过这些忠心耿耿的部下,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
“传令下去,明日拂晓,杨寅亲自带队攻城。精选五百锐士,要最善攀爬搏杀者。“
众人目瞪口呆,一时间竟无人应答。参军率先反应过来,急道:
“将军!万万不可!您是一军副帅,岂能。。。“
“执行命令。“
杨寅打断他,语气依然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杨寅意已决。“
次日黎明,秋雨渐歇,但天空依旧阴沉。
东门外,杨寅亲自披挂整齐,明光铠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芒。他手持长刀,腰佩短铳,身后是精心挑选的五百精锐。
这些士兵大多都是跟随他在淮北打游击出身,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眼神锐利如鹰,如同蓄势待发的猎豹,静静地等待着进攻的命令。
“将军三思!“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将终于忍不住冲出队列,跪倒在泥泞中,
“您是一军副将,岂能亲自先登?若是有什么闪失,大军群龙无首,这罪过老朽担待不起啊!“
杨寅扶起老将,淡淡道:
“既然无人愿打头阵,本将自然当先。“
他转身看向远处那些还在冷眼旁观的将领们,声音提高了几分,
“诸位按计划佯攻即可,杨某不需要援军。“
这话如同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那些原本等着看笑话的将领们面面相觑,有人露出讥讽之色,有人则面露愧容。赵德延在远处冷哼一声:
“逞能!“
李文忠则阴阳怪气地对身旁人道:
“咱们就等着给杨副帅收尸吧。“
杨寅仿佛没有听到这些议论,他转身面对五百锐士,目光如电:
“弟兄们,今日之战,关系杨寅军威名。杨寅杨寅在此立誓:第一个登城,最后一个撤退。若有畏缩不前者,军法处置;若有奋勇争先者,重赏!“
“愿随将军死战!“
五百人齐声呐喊,声震四野。
杨寅点头,拔出长刀指向东门:
“擂鼓!“
战鼓擂响,攻城开始。
杨寅一马当先,亲自扛起云梯,冲向城墙。
那些冷眼旁观的将领们这才意识到,这个年轻的副帅不是在开玩笑,他是真的要亲冒矢石,率先登城!
雨后的城墙湿滑难攀,守军的箭矢如雨点般落下。
但杨寅和他的五百锐士如同猛虎出柙,冒着箭雨猛攻不止。远处观战的将领们渐渐收起轻蔑之色,取而代之的是震惊与钦佩。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被他们讥讽为“泥腿子“的年轻将领,竟然真有如此胆魄。
战鼓擂响,声震四野。
攻城开始了,东门守军的抵抗果然异常激烈,滚木礌石如暴雨般倾泻而下,箭矢密集如蝗虫过境,瞬间就有数十名明军士兵倒在血泊中。
然而杨寅却显示出与年龄不符的老练。
他并没有立即强攻,而是冷静地观察着战场态势,利用各支佯攻部队在其他城门制造的混乱,悄无声息地将五百精锐部署到城墙下一处相对隐蔽的洼地。
“将军,右翼佯攻部队已经吸引了大批守军!“
侦察兵气喘吁吁地来报。
“再等等。“
杨寅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城头守军的调动,
“让曹帅的中军再施加些压力。“
果然,随着中军战鼓声越发急促,城头守军开始向其他方向增援。东门的防御明显出现了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