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兆惠将军依旧坐在案前,眉头微皱,陷入沉思。他深知此次带玉瑚出征,责任重大。一方面要完成征西的大业,另一方面又要确保玉瑚的安全,还要让他在军中得到真正的锻炼。这其中的分寸,着实难以把握。
“将军,您也别太忧虑了。”一位老将走进营帐,看到兆惠将军愁眉不展的样子,轻声安慰道,“十三皇子既然有此决心出征,想必也是个有胆识的。而且,他身为靖国公的亲外甥,咱们军中不少将领都与他有渊源,定会护他周全。”
兆惠将军微微点头,叹了口气道:“话虽如此,但战场之上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咱们既要让他经历风雨,又不能让他折了翅膀,这其中的度,可得好好拿捏。”
心腹将领思索片刻,回道:“将军,依末将之见,可先让他从基础的体能训练开始,与其他新兵一同操练。待他适应之后,再逐步增加难度,参与一些战术演练。”
兆惠将军停下脚步,摇了摇头,“不可。基础体能训练固然重要,但时间紧迫,需让他尽快接触到实战相关的训练。明日出发后,你便安排他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兵学习近身搏斗和兵器使用,同时让他参与一些小规模的模拟战斗,积累实战经验。”
“是,将军。只是这模拟战斗的尺度……”心腹将领面露犹豫。
“无需留情。”兆惠将军目光坚定,“只有让他在真实的压力下训练,才能真正成长。当然,也要注意他的安全,安排几个武艺高强且忠诚的老兵暗中保护,以防意外。”
心腹将领领命,“将军放心,末将定会安排妥当。只是,靖国公旧部那边……”
兆惠将军抬手打断他的话,“靖国公旧部虽会因情分对玉瑚有所照顾,但我们不能依赖于此。你需与他们沟通清楚,此次历练对玉瑚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只有让他经历真正的磨砺,才能成为可造之材,于他们于大清都有益处。”
“末将明白,将军。末将这就去与他们交涉。”心腹将领再次躬身,准备离去。
“且慢。”兆惠将军叫住他,“另外,你需密切关注玉瑚的心态变化。他初入军中,从皇子到普通士兵的身份转变,或许会让他产生落差感。你要安排可靠的人与他亲近,适时开导,让他尽快适应军中生活。”
“是,将军。末将这就去安排。”心腹将领领命而去。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透,军营中便响起了嘹亮的号角声。玉瑚和其他新兵一同迅速起床,整理着装,来到训练场集合。
兆惠将军站在训练场的高台上,目光扫视着下方的新兵,大声说道:“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大清军队的一员!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强者才能生存!现在,开始基础训练,绕训练场跑二十圈!”
随着将军一声令下,新兵们纷纷开始奔跑。玉瑚也毫不犹豫地冲了出去,一开始,他还能跟上队伍,但几圈下来,便感觉体力有些不支。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旁边一名老兵见状,冷笑一声:“哟,这细皮嫩肉的,怕是跑不下来吧。”
玉瑚咬了咬牙,没有理会他的嘲讽,继续奋力奔跑。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输给任何人,不能给兆惠将军丢脸,更不能辱没自己皇室的尊严。
二十圈跑完,玉瑚已经累得瘫倒在地,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兆惠将军走过来,看着他说道:“玉瑚,这才只是开始,以后还有更艰苦的训练等着你。若你现在就坚持不下去,趁早打道回府。”
玉瑚挣扎着站起来,目光坚定地看着将军:“将军,玉瑚能坚持,绝不会放弃!”
兆惠将军微微点头,眼中露出一丝赞许:“好,希望你能说到做到。”
接下来的日子里,玉瑚每天都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度过。他学习各种武艺,从刀枪剑戟到骑射本领,每一项都刻苦练习。夜晚,当其他士兵都已入睡,他还在烛光下研读兵法,仔细揣摩每一个战略战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瑚的武艺和军事素养都有了显着的提高。在一次实战演练中,他凭借着出色的指挥和勇敢的冲锋,带领小组成功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兆惠将军的表扬。
“玉瑚,不错,有进步!”兆惠将军拍着他的肩膀说道。
玉瑚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多谢将军教导,玉瑚还会继续努力的。”
出征的日子越来越近,玉瑚的心情愈发激动。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片充满硝烟的战场,看到了自己带领着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场景。
终于,出征的那一天来临了。军营内外,旌旗蔽日,战鼓震天。玉瑚身着崭新的铠甲,骑着高头大马,英姿飒爽地站在队伍的最前列。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仿佛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玉瑚重重地点了点头,然后一夹马肚,带领着大军向着西北方向进发。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映出他坚毅的身影,仿佛在诉说着他即将展开的传奇征程。他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片战场上证明自己,成为大清的骄傲。
在永瑚随着兆惠大军出征之后,皇帝心虚的都没敢去永寿宫皇贵妃那里。
此次让永瑚随兆惠大军出征,乃是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一步险棋。朝堂之上,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永瑚作为皇贵妃之子,身份尊贵,自然成为了众人拉拢和算计的对象。皇帝深知,若永瑚一直留在宫中,必然会陷入那无休止的权谋斗争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因此,皇帝才决定让永瑚出征,一来可以让他在战场上积累军功,树立威望,为日后继承大统打下基础;二来也可以让他暂时远离朝堂的纷争,避开那些明枪暗箭。
他想起皇贵妃得知永瑚出征消息时的那一刻。她原本带着笑意的脸瞬间变得惨白,眼中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她紧紧地抓住皇帝的衣袖,声音颤抖地问道:“皇上,为何要如此?”那一刻,皇帝看到了她眼中的绝望与无助,他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揪住,疼痛难忍。
夜晚,皇帝独坐于养心殿,烛火摇曳,将他的影子拉得修长而落寞。窗外风声呼啸,似在低吟着无尽的惆怅。他几次起身,欲前往永寿宫,可双脚却像被钉住了一般,难以迈出那关键的一步。
他深知,此次让永瑚出征,虽是为了国家大计,可对皇贵妃而言,却无异于剜心之痛。那可是她怀胎十月、精心呵护长大的孩子啊,如今却要奔赴那充满凶险的战场。
皇帝不敢去永寿宫,是因为他害怕面对皇贵妃的质问和愤怒。他深知皇贵妃在宫中也有一定的势力,若她一时冲动,做出什么不利于朝廷稳定的事情,那可就麻烦了。而且,皇帝也不想因为这件事而与皇贵妃产生隔阂,影响后宫的和谐。
这日,皇帝在处理完一堆棘手的奏章后,感到身心俱疲。他想到慈宁宫太后那里,或许能寻得一些支持和安慰,以应对眼前的复杂局势。皇帝实在难耐心中煎熬,便起身前往慈宁宫。一路上,宫道寂静,唯有他脚步声在空旷中回响,似是他内心烦乱的写照。
至慈宁宫,太后正端坐在榻上,手持佛珠,口中念念有词。见皇帝前来,太后微微睁开眼,目光中透着慈爱与威严。皇帝赶忙上前,行大礼道:“儿臣给皇额娘请安。”
太后轻轻抬手,示意皇帝起身,又赐了座。皇帝坐定后,欲言又止,几次张嘴却不知从何说起。太后看在眼里,缓缓开口道:“皇帝,可是为永瑚出征之事烦忧?”
皇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重重地点了点头,道:“皇额娘,儿臣此次让永瑚出征,实乃无奈之举。可儿臣又怕皇贵妃伤心,更怕永瑚在战场上有何闪失,儿臣这心里……”说着,皇帝声音竟有些哽咽。
在那华贵庄重、弥漫着淡淡沉香气息的宫殿深处,烛火在精致的灯盏中跳跃闪烁,将四周的墙壁映照得影影绰绰,似是勾勒出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太后端坐在那雕着繁复花纹的紫檀木椅上,身着一袭绣着金线凤凰的深紫色宫装,头戴九凤衔珠冠,面容虽已有了岁月的痕迹,但那双眼睛却依旧深邃而明亮,透着历经风雨后的睿智与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