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杨鹤怎么了?三边总督换人了……”官员们对于朝廷的人事变动总是极为敏感的。
特别是明朝末年,这个朝堂环境之下的人事变动,且还叠加了大方针的根本转变。
三边总督,虽然这个位置如今就是个烫手山芋,谁上去谁估计就迟早要倒霉;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个地方确实是非常关键、非常位高权重的一个官职。
责任重大,自然也是因为权力重大,且还不是位卑权重,而是位高权重,权力大小和官职大小相匹配。
因此,这个位置固然是烫手山芋不假,但也是实打实的权力位置,对于这个位置上的官员任免变动,必然是要慎之又慎,多重考量之后才能做下决定,绝对不可能轻忽玩闹,随随便便就换人,随随便便就让一个人走马上任。
因此,朱由检换人,也一定是有着相应的考量的。
其中大约有两个关键:其一,是杨鹤在任期间的表现并不能让皇帝满意;其二,就是皇帝心里面对民变的处置态度改变了,而他认为杨鹤是和自己的新计划并不相和的一个人,所以需要把他换掉。
嗯……杨鹤……
即便不是明朝的官员,他们也得真心实意为杨鹤掬一把同情的泪水。
杨鹤也是真的不容易啊!
其实他最开始走马上任的时候,绝对不是一个直接就认为要以抚为主的官员——真的,这一点他们可以肯定,杨鹤最开始不是这个态度,他一开始的时候估摸着也是以剿为主,想要把这些民变全都剿杀干净的。
只不过,在他尝试了几次之后,发现情况不对,这么做根本做不到;又有朝廷面临外敌入侵京畿地区,调动了不少精兵过去,陕西境内的防务进一步空虚……
所以,杨鹤是在尝试无果、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决定,自己要“以抚为主”的,他也才向朝廷上奏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但是他一开始真的不是以抚为主的官员啊!!
朱由检要是因此认为杨鹤就是什么绝对的主抚派,那杨鹤真的能冤死。
而且,杨鹤的以抚为主本质上其实也没什么问题,还相当正确,一直没有起色并不是杨鹤的问题,而是明朝朝廷不行,皇帝和朝廷都不愿意配合啊!
要是明朝皇帝和朝廷真的愿意贯彻这个方案,真的减免赋税赈济灾民,那其实情况一定是能够得到好转的——绝对不会出现什么杨鹤表现不佳、乃至于要被直接换掉的情况。
所以,朱由检要是真的觉得是杨鹤表现不行,能力不行,那杨鹤也是一样的能冤死……
唉!
“杨鹤被换下来,肯定没有好结果,之前那个户部尚书还因为好些官员征收钱粮不利被下狱了呢……”另一个人颇有点兔死狐悲之意,“他是不是也被下狱了?”
“好像是,之前提过一嘴。”其他人思索片刻后,肯定道。
杨鹤肯定结果不怎么样,区别在于是下狱,还是直接被处死……
【“晋土自天启初年以来,无岁不灾”“有司但顾考成,新旧并催”“剜心敲髓,民之皮骨已尽”……】
【还有山西境内的乡绅表示,这边最开始作为“贼寇”的,都是陕西那边的人;但是如今呢,作为“贼寇”的,一半都是山西的人了。在二月三月的时候,从贼者十个里面有一个;可到了六七月的时候,从贼者十个里面就有三个;到了如今,冬天,从贼者十个里面就有五六个。】
【同样,这个乡绅也认为,想要彻底清除山西的贼寇,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安抚好山西境内的贫苦百姓。】
【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这话不需要这下面的乡绅说,明朝朝廷也是知道的,但是耐不住人家不愿意听啊!全当耳旁风了。】
“从贼之人十之五六,这个数量,已经足够那些盗贼翻个倍了。”朱元璋想了一下山西的人口数量,心知不妙。
其实他就算不想山西的人口数量也心知不妙了。
确实,陕西那边能够参与起义军的人,大部分都已经加入进去了,剩下的人要么是不可能加入的,要么是顾虑重重、就算日后真的加入,也必然需要很多条件、很长时间才行。
换言之,起义军在陕西境内不是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但是补充确实变得困难了不假。
这种困难若单看其实倒也无妨,但是和大明加强剿杀力度、断绝粮食进入加起来一看,影响就比较大了——远不如直接进入山西来得好。
进入山西之后,虽然山西境内的大明官员们也不可能放松对盗贼的抓捕剿杀,可是他们的经验确实不如陕西的官员们丰富,山西的各种情况也和陕西不尽相同,不能直接照搬经验和方法,又有山西的地形特点,盗贼们想要躲藏起来并不困难……
如此,这些贼寇们要面对的朝廷压力就能减小不少,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如此。
而山西境内的普通百姓们呢,或许心里面也蠢蠢欲动,但是付诸行动的并不多,他们还没有那么充足的胆量;可是贼寇们一旦过来,就变相给了他们信心、成为了他们的后盾,这些之前就蠢蠢欲动的百姓们就会趁此机会化作乱民 ……
这些乱民,就会立刻变成起义军的补充力量。
而这十之五六的占比,足以让起义军的人数翻倍,甚至更多。
虽然朱元璋觉得这其中大部分依旧是乌合之众,但是再如何乌合之众,人一旦真的多了,到了一个量级,照旧能够造成巨大的影响,变得难以对付。
至于大明朝廷的情况,朱元璋已经懒得理会了,在他们再搞出新花样之前,他不愿意分出一点精力去纠结他们做出来的事情。
【崇祯四年,王嘉胤的力量进一步壮大,逐渐进展到了晋东南的阳城、沁水一带,而明朝朝廷则诏令延绥东路总兵尤世禄、副总兵曹文昭,山西总兵魏云申前去剿灭王嘉胤——他们的主要目的地,自然是河曲。】
【三人分别率领一路军队,声势浩大,王嘉胤便决定避实就虚,先撤出河曲,然后从官府的虚弱之处横插而出,占领其他的关键地区,而这个计划显然成功了。】
【从河曲撤出后,王嘉胤在六月的时候突然杀到了晋东南地区的泽州(山西晋城)和潞州(山西长治)之间,非常活跃。】
【而此时负责追击王嘉胤的,是曹文昭,虽然他紧追不放且尝试进攻,但是在军事上却根本无法战胜王嘉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