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朝廷中摇摆不定的时候,起义军主要队伍也在发生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他们的主阵地从陕西转移到了山西。】
【在起义刚开始的时候,陕西的起义军们其实就去到过山西,只不过当时是把山西作为一个左右来去的地方,而不是作为主要阵地。但是后来因为起义军发展得如火如荼,山西地区的官员以“防盗”作为理由,禁止将任何粮食运到有农民起义的地区,也就是陕西地区。】
【这虽然确实造成了起义军的粮食短缺,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在变相逼迫起义军渡过黄河,向东进军,进入山西地区——没办法,没有粮食,不跑到有粮食的地方还能如何?】
【而起义军大规模进入山西,则是在崇祯三年。】
“没错,这其实就像是候鸟每年南南北北的飞来飞去一样,不就是追着食物跑吗?咱人也是要活下去的,肯定是哪儿有吃的,哪儿有粮食,哪儿能让人活下去,那就去哪儿啊。”百姓中,有人认同道。
虽然没有想到起义军接下来的动向竟然是东渡黄河前往山西,但是对于起义军这么做的理由,没有人觉得有问题。
陕西这边都已经灾荒连年,没有一粒粮食了,人不寻找活路还怎么办?起义,其实就是寻找的活路之一而已。
不过之前,还有从山西等地的粮食运到陕西境内,虽然价格高昂,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粮食;且如果是起义军,那说不定还能通过武力抢夺一部分,保证自己的粮食补充,不至于说吃不上饭了。
可是现在,山西那边完全切断了往陕西这边运送的粮食,没了外部供给,内部又根本做不到自给自足,那不离开陕西、前往还有粮食的山西,他们还能怎么做?
总不能是还留在陕西境内等着哪一天饿死吧!
那可真就是如了朝廷上那帮子奸臣的意了!
他们怕不是每天做梦都想着百姓们能不能老老实实留在陕西境内,然后乖乖巧巧地被饿死……可百姓们偏不如此!绝不如此!凭什么他们要被饿死?凭什么他们不能反抗,不能自己去寻找活路?
他们就是要活下去!哪怕只是多活一天,也要活下去!
“而且,陕西这边还有那么多官员要剿杀起义军……朝廷上原本说是要招抚,可是后来不是打算剿杀了吗?既然态度改变,那么陕西这边肯定也是变动最快的,毕竟这里可是起义的主要地区……”还有人结合前文,分析了一下陕西官员们的态度转变。
这样一来,陕西起义军的周边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日子会更加不好过、更加艰难,而谁要说这个时候刚刚起来没多久的起义军就能够和抱着“全部剿杀”的官军们完全对抗甚至更胜一筹,谁也不会相信的。
不是说起义军就不能占据上风了,但是说到底,他们也还不是正规军队,接受训练、进行作战的时间也不是很长,起义军的首领将领们或许有天赋、但是也确实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作战经验也还不够丰富……
综合下来,有时候占据上风那是可以的,但是整体上,大概率还是并不是朝廷军队的对手。
所以,留在陕西境内,那就是要面对没有粮食的饥饿困境,还要面对力度加大疯狂剿杀的朝廷官员和军队,生存环境也变得更加恶劣……
与其留在这里被耗时,不如换个地方,前往山西那边,正好有粮食,还离得不算很远……
“树挪死,人挪活嘛,”还有人如此道,“人要是换一换地方,很可能就能变得更好呢!”
至少山西的情况也不会比陕西还要恶劣了吧?
【崇祯三年二月,各路起义军逐步进入山西境内,先行攻克了蒲县,随后兵分两路,一路是东路,走赵城、洪洞、汾州一线;一路是西路,走石楼、永和、隰县一线。】
【而在十一月,王嘉胤带兵逼近位于晋西北的重要城池,河曲——控制了这里,就能控制黄河渡口;随后,他成功拿下了河曲,并且以河曲作为核心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自号“横天一字王”,并且任命王自用作为左丞相兼军师。】
【也就在这一时期,明朝朝廷内部的政策从以抚为主,变成了以剿为主,因此也出现了一连串的人事变动——比如,三边总督从杨鹤变成了洪承畴,此人刚一上位,就立刻加紧了对陕西地区的起义军的追剿。】
【因此,剩余还留在陕西内部的起义军,也陆陆续续转移到了黄河以东,也就是山西境内。】
【而进入到山西境内的起义军,获得了多方面的好处。比如,这边虽然也在不断剿杀起义军,但是力度和经验都不如陕西地区,起义军们获得了一个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再比如,陕西地区很多百姓都已经加入了起义军,那边已经不太好补充新鲜血液了,但是山西这边不一样。】
【山西——虽然和陕西一字之差,但是百姓们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许唯一一个优点在于,山西没有陕西那么遭灾,天灾的影响要小一点。】
【也正是如此,所以山西并没有成为起义最开始爆发的地区。】
【但这不代表山西境内的普通百姓生活就有多么好了,他们同样心怀不满,同样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同样爆发过各种小规模的民变……】
【因此,在起义军进入山西之后,就获得了许多走投无路的百姓的热烈欢迎,许多人主动加入了起义的队伍中,还有地方的百姓因为得知起义军进入山西,也干脆自行组织发动起义,响应起义军们——】
【比如,夺取河曲县城,就是通过城中部分百姓作为内应,从而成功的。】
【起义军的规模在山西境内迎来了一次大规模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