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此,一开始没能止住的话,民变就是很容易复起,这就是其中一个因素。”几名官员聚在一起,神色同样是凄凄惨惨戚戚。
民变他们本人没有怎么遇到过,但是这种“做过一次所以很容易就能再来第二第三次”的心态,他们还是很了解的。
不只是民变如此,就连官员小吏贪污、商人走上歪路……各种情况都能套用这个心态。
若说那些愚夫愚妇们也有这样的心态,这不奇怪,在他们看来,有时候民变总是此起彼伏,一直不能停歇,这些愚民的心态也是其中一环。
当然,他们凄凄惨惨戚戚可不是为了这个——愚夫愚妇们只需要被安抚解决引导就可以了,何须他们如此作态?
真正让他们露出这样一副表情的,是朱由检态度的转变。
“明朝皇帝竟然这么在乎征收钱粮之事,可又要平定民变,还不愿意有什么污名……”其中一人吐槽道,“这可让人怎么做?”
天底下哪儿有这样的美事儿?他们这些官员——虽然他们也不是明朝的官儿——又怎么可能做到这样的美事儿?
说句难听的,在明朝末年这个情况下,他们要是又能够征收到足够的钱粮、又能够平定民变安抚民心、还能够没有什么污名……那他们的地位,恐怕已经是地方之主了!就算名义上没有直接称王称帝,可实质上,其实已经有了裂土分疆的效果。
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
明朝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北方地区以陕西为首,民变的规模像是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还在其他地方蔓延,比如那个跑到四川的余部;而陕西等地的民变的核心原因,就是饥荒,百姓们走投无路,活不下去了,民变一直不能被平息下去同样是这个缘由。
而其他地方的百姓,虽然还没有掀起民变,但这不代表他们的日子就很好过,也不代表他们对朝廷就没有什么怨言。
换言之,想要征收钱粮而不引发百姓的怨恨、得到污名、引发民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平息民变。
强行征收钱粮→百姓怨恨→民间污名+可能的民变→已有的民变看到情况更加不愿意归顺,民变的规模进一步壮大……
皇帝的愿望,根本就不可能达到!
“人生,有舍才有得啊……”另一名年岁看起来大一些的男子幽幽叹道。
人生总是有舍才有得的,没有人能够全部都获得、一点都不付出、一点都不损失,哪怕贵为天子也是一样——这话其实有点大逆不道了,但是吧,反正这也是明朝的皇帝,而非当今天子,稍微说一两句倒也无妨。
“但是到底是天子的想法……”另一个人也叹息。
虽然他们在这边说这些,但要是身为那个时候的官员,他们又能如何?
再这么人不可能样样都有、不可能要什么有什么,可人家是皇帝,是天子,是依旧手掌大权对官员们生杀予夺的君主,这个要求再怎么不合理,难道官员们还能斩钉截铁地说“不可以”“这样根本不可能”“我拒绝”吗?
怎么可能!敢这么做的,都不是不要自己的官位了,而是根本就不要命了!
皇帝提出来的要求再怎么异想天开,再怎么为难他人,再怎么根本不可能实现——做臣子的,也得老老实实是接受,顺顺服服应下,然后,至少得表现出来自己在为了达成目标而不断努力……
可问题在于,哪怕是做个样子,但想要让皇帝真的相信你是努力了,只不过运气不好或者其他原因,所以才未能成功的话,那这个“样子”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做成的。
没有一点真实情况作为根底,这个“样子”一定会虚假的一戳就破。
那么问题来了,在现在这么个天下风雨飘摇、庶民们都已经到了极限、很容易就会触底反弹的情况下,这个“样子”的“打底”一旦做出去,又怎么可能会不引发什么动静?
而一旦引发新的动静——大概率是一场又一场民变——皇帝又如何不会对这个官员心生不满甚至于怪罪?
他们作为官员,当然不能说自己就是那等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官员,他们真的不是。在自己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为百姓做一做事儿那还是可以的,想来明朝绝大部分官员也是如此——甚至可能全部都是如此,毕竟,党争不断又大量兼并的背景下,那种为民请命的官员估摸着是在官场上混不下去的。
因此,明朝的官员们肯定不介意损害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保证自己在皇帝心中的信誉和形象。
可现在的问题是,哪怕他们愿意损害百姓的利益,可也依旧很难保证自己在皇帝眼里面的信誉和形象啊!
做样子→损害百姓利益→皇帝可能能够放过自己→百姓们受不了了,发动民变→皇帝生气,不放过自己,自己贬官\/免职\/下狱\/处死……
这还是运气好一点的。
运气差一点的呢……
做样子→损害百姓利益→皇帝依旧没有放过自己,自己可能贬官\/免职\/下狱\/流放→百姓们受不了了,发动民变→皇帝生气,本来就对自己印象不好,现在罪加一等→自己要死……
呵呵,简直就是怎么走都是条死路。
而且,还很难说现在到底是位高权重更好,还是官小位卑不起眼更好。
位高权重,好处自不必说,但是风险也很大,一个不小心就容易翻船,且站得越高摔得也就越狠;官小位卑不起眼,坏处也不用说,但是好处就是比较容易在一些方面脱身……
算了,想什么呢,这情况到了那个时候,难道还能任凭一个官员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吗?
再者,不论怎么说,终究还是位高权重更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