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分散在各县的郡兵,战斗力虽弱,但他们身上打着“南境军”的烙印。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性的威慑和控制力。哪怕只是几百人驻扎在县城里,升起南境军的旗帜,就能让当地刚刚归附、人心未定的豪强和官吏有所顾忌,不敢轻易生出异心或望风而降。这代表着高要对这片土地名义上的统治仍在延续。
高要深知自己的统治根基在于“不扰民”、“不滥征”,这是他区别于旧秦暴政和项羽等诸侯的关键。但他更清楚,项羽和其谋士范增绝不会如此仁慈!一旦阳平关失守,楚军长驱直入,发现各县毫无抵抗力量,那些如范增、易小川般的聪明人,必然会采取强制征兵的策略,利用楚军的威势,裹挟汉中的青壮,将他们变成攻打自己的兵源!
届时,自己费尽心力打下的汉中,非但不能成为抵抗的屏障,反而会成为滋养敌人的温床,源源不断地为楚军提供兵员和物资。这简直是把刀柄递到敌人手里,再让他们用这把刀来砍自己!这才是真正“亏到家”的局面!
因此,高要的战略是:在阳平关拼尽全力,争取时间,消耗楚军。若事不可为,则果断放弃关隘,保存亲兵营核心力量,退守汉中腹地要点,依托城池和民心,进行纵深抵抗。同时,那些留在各县的郡兵,虽然不能野战,但至少能维持秩序,延缓楚军控制地方、就地补充的速度,为他争取反应和组织的时间。
现在,这两千多郡兵擅自被调来阳平关,不仅无法改变关隘必破的命运,反而将汉中各县的空城状态提前暴露出来。这等于是在最糟糕的时刻,主动撤掉了那层聊胜于无的遮羞布和象征性的藩篱。
高要看着越来越近、尘土中的那支“援军”,心中没有半分喜悦,只有沉重的忧虑和一丝被后方决策者短视行为所拖累的愤怒。阳平关的绝境尚未解除,一个更大的战略隐患,却已悄然埋下。他必须立刻弄清楚,是谁调来了这些兵,以及,如何应对这雪上加霜的局面。
高要冰冷而带着怒意的目光,如同实质的刀锋,刺向那个正喘着粗气、跌跌撞撞冲上城头的身影——萧何!在看到这支援军的第一眼,高要心中就已锁定了调兵之人。除了这位被自己委以丞相重任、总揽后方政务的萧何,还有谁能在汉中之地,不通过自己就调动郡兵?
萧何显然是一路快马加鞭赶来,官袍下摆沾满尘土,发髻也有些散乱,额头上全是细密的汗珠。他冲到高要面前,刚想开口解释:“王上,臣……”
“萧何!”高要的声音如同炸雷,瞬间盖过了城头的风声和远处的哀鸣,蕴含着雷霆之怒,“你大胆!没有我的王命,竟敢擅自调动军队!你简直就是……混账!”
高要的胸膛剧烈起伏,连日血战的疲惫被此刻的怒火压了下去。他不是不明白萧何的动机——无非是担心阳平关失守,自己这个“南境王”会陷于险境。但为了救他一人,就冒着让整个汉中战略纵深崩溃、甚至可能“资敌”的巨大风险?这在高要看来,是极其愚蠢且短视的行为!更是对他绝对权威的严重挑战!
他高要能从一个厨子挣扎到今日称王,靠的就是对命运的绝不认输和对自身决策的绝对掌控!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哪怕是最倚重的萧何,越俎代庖,替他做这种关乎全局的战略抉择!这是他的底线,是他一路挣扎至今未曾改变的核心。
面对高要的滔天怒火,萧何没有丝毫辩解或推诿,他“扑通”一声,双膝重重跪倒在冰冷的城砖上,尘土染脏了他的官袍。
“臣知罪!”萧何的声音带着诚恳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臣擅自调动兵马,未曾请示王上,罪责难逃,臣认罪认罚,甘受王上任何处置!但,”他猛地抬起头,目光直视着高要燃烧着怒火的眼睛,“臣调来这些郡兵,并非只为护驾!而是……而是另有用处!或许,或许能借此守住阳平关,也未可知啊!”
“守住阳平关?”高要眼中的怒火微微一滞,被巨大的荒谬感和一丝极其微弱的、被绝望催生出的好奇心所取代。他盯着跪在地上的萧何,眉头依旧紧锁,眼神中的愤怒并未完全消散,但那股立刻将其治罪的冲动被强行压了下去。他需要一个解释,一个能说服他这“混账之举”背后真有价值的解释。
“说!”高要的声音依旧冰冷,如同从牙缝里挤出来。
“喏!”萧何得到允许,语速加快,条理清晰地阐述他的计划:“王上,此次前来,臣不单单带来了这两千余郡兵,更带来了……”他顿了一下,加重语气,“上千套第三军团的精良战甲!”
“嗯?”高要的眉头皱得更深了,眼神中充满了不解和质疑。第三军团的战甲?那确实是南境军精锐的标志。但……给这些郡兵穿上?两千只羊披上狼皮,难道就能变成狼群吗?战斗力岂是换身衣服就能提升的?这简直是儿戏!他几乎要再次发作。
萧何似乎看穿了高要的心思,立刻接道:“王上,臣并非指望他们能如第三军团般骁勇善战!臣的用意在于——虚张声势,惑敌耳目!”
他目光灼灼,指向城下正在缓缓退却、惊魂未定的楚军方向:“楚军今日遭此‘天雷’重创,伤亡惨重,军心已然动摇!他们只看到爆炸,却不知我关内虚实,更不知我们还有多少后手!此刻,正是他们最为惊疑不定之时!”
“臣之计,便是让这两千郡兵,全部换上第三军团的精良战甲!明日一早,让他们精神抖擞、旗帜鲜明地登上城墙!楚军远观之下,只能看到城头突然多出大批衣甲鲜明、队列严整的精锐之师!他们如何能分辨这是新到的援军,还是我们故意隐藏的后手?他们更无从得知,我们到底来了多少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