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贾瑚与曹旭商量着到了城中怎么办的时候,依旧在地里忙碌的老伯身边来了一个老婆婆,她从自己手中的瓦罐中倒了一碗水出来递给了老伯。
“你刚才给那些贵人都说了些什么?”等到老伯接过水碗后这个老婆婆絮叨了起来,“如今咱们自己家里还都乱成一团,你可在别给家里招来祸事。”
然而听到这话的老伯却是一口就将碗中的水喝干净,然后用那满是皱纹的手擦去了嘴边的水珠子:“这就是你不懂了,我这么做可都是有原因的。”
“行,你懂,你懂的最多。”老婆婆没好气的将碗接了回去,她将自己手中的粗陶罐往地上一放,“那你倒是说说你的道理。”
“刚才的那一行人是走南闯北的商人。”老伯在这个时候搓了搓自己的手心,“万一他们能将咱们的事情传出去,到时候朝廷来个包青天给咱们做主。”
对于这个回答老婆婆却是直接就冷笑了一声:“包青天什么的都是戏文中人物,你还是再别大白天的做梦了。”
“那咋办?”这一下老伯的脸色也是难看了起来,“儿子不回来咱们怎么办,难不成真的让小闺女留在家里帮着干一辈子活不成,到时候就算小闺女心里不怨咱们,你就忍心耽误小闺女一辈子不成。”
听闻这话的老太太的脸色也是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她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城里的那个厂子哪里是他们这些普通百姓能对抗的,想到这里的老太太脸色也是落寞了下来。
“我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老婆婆抬眼看向了不远处的小闺女,然后她整张脸都变得无比苦涩,“现在咱们可就这一个闺女了,若是闺女在出点事你我可怎么办啊?”
“所以就让咱们赌一把,万一真的能遇上贵人。”老伯在这个时候挺了挺腰,他看着离自己不远的大路目光暗淡,之后他将怀中的银子掏出来塞进了老婆婆手中,“把这些银子都收好,若是儿子真的回不来了,这就是咱们以后的底气”
“贵人那里是这么简单就能遇到的。”老婆婆将这些银子小心的收在了自己的怀中,“不过别的不说,今天这人银子倒是给的挺多。”
“是挺多,再加上次那个老先生给的,够给咱们闺女准备一份嫁妆。”老伯示意老婆婆将银子收好,“就是不知道这些人能不能将消息传出去了。”
“上次来的那个老先生穿着一般,但出手还挺大方。”老婆婆此时也是想起了那个出手大方的老先生,“若是再多来几个就好了。”
此时的贾瑚与曹旭也是说起了墨竹问来的消息,两人这一趟来肃州就是奔着查走私一事来的,现在有了一些线索对两人来说也是好事。
“舅舅,你有没有觉得刚才那个老伯说的有些太多了。”贾瑚心中回忆着墨竹说的那些话,此时的他却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来,“有些话完全是故意给咱们说的。”
听到这话的曹旭看了一眼贾瑚:“也许他就是故意的呢。”
这一下贾瑚的眼中闪过了惊讶:“舅舅知道?”
“在你来之前,我让你曹伯往这边跑了一趟探路,当时你曹伯又说起过在这边向一个老人问过路,现在看来十有八九是一个人。”曹旭说着看向了一边的曹伯。
注意到这个眼神的曹伯点了点头:“当时我向人问路的地方就在这附近。”
“那看来就是同一人。”贾瑚在这个时候倒是皱起了眉头,“当时曹伯没有问到走私马匹的事情吗?”
“没有。”曹伯听到贾瑚的问题后摇了摇头,“当时那个老头只说家中儿子都去了城中赚钱,在就什么都没有说。”
“这就奇怪了。”贾瑚这么说着眼神在曹伯和墨竹的身上来回徘徊,突然他像是意识到了什么一般,“曹伯,你那天穿的是什么?”
“穿着?”曹伯虽然不解自家表少爷为什么这么问,但此时的他还是认真的回忆了一下,“那天老爷让我去问路,因为说了不让打草惊蛇的缘故,所以我就是普通的路人打扮,看起来家境一般。”
“我知道了。”贾瑚此时却是想明白了那个老伯的用意,“他是在筛选。”
“筛选?”曹旭没有想到贾瑚会说出这么两个字来,“你的意思是说,那个老头选择了咱们?”
“没错。”贾瑚抬手指了一下墨竹,因为他们这一次要打扮成豪商进入平安州的原因,所以这一此他们队伍中的衣着打扮都是极其精致,“那个老伯选择了咱们。”
在场的都不是笨人,此时一听贾瑚的话他们便是都明白了过来,只是一时间大家都想不明白这个老伯为什么会选择了他们。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92]
科举从开创(首创时间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是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 [92-93])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1],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2]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3-5]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6-7]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6] [8]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9-10]
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87],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93]但在宋代以后,科举的消极性也愈发凸显。 [11]此外,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科举制影响。
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举荐考核而任用(以及按劳绩提升)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