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魏颗故意大张旗鼓地率军前去挑战杜回,昨天杜回将魏颗揍的找不到北,没想到今天他还敢来挑衅,他这是活腻歪了。
于是杜回立即出兵和魏颗大战,魏颗还是不敌杜回,于是率军大败,立即朝着青草坡撤退,引诱秦军杜回追击。
杜回看到魏颗逃走,心说今天可不会再让你溜走,于是杜回一马当先,率领着步卒们紧追不舍。很快,杜回便追到了青草坡。
魏颗看到杜回已经进入埋伏圈,于是一声令下,伏兵四起,把杜回围了个水泄不通。
杜回一看魏颗设计埋伏自己,杜回并不胆怯,依旧奋力向前冲,势必要杀了魏颗。
魏颗一看杜回这么勇猛,卧槽!杜回虽然身中埋伏,不但不突围,反而是直接朝自己冲杀过来,一愣神之间,杜回已经砸死两个士卒,提着铜戈戳向魏颗。
杜回嘴中大骂道:“呸!晋国无耻小人,竟然敢阴你爷爷,我今天就宁死你个孙子”。
魏颗一看情景不对,带着士兵赶紧撒丫子就跑,朝着草丛深处逃走,杜回哪里肯放过他,于是穷追不舍。
却没想到,杜回突然感觉脚下被人绊了一下,扑通一声摔倒在地。
原来他的双脚接连被青草结绊倒,原本勇猛无敌的他,稀里糊涂地摔倒在地,铜戈也摔了出去。
魏颗一看杜回突然摔倒,心中大喜,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于是率士卒转回身来,将杜回围住,活捉了杜回。
失去了主将的秦军,顿时军心大乱,晋军则士气大振,一举将秦军击溃。魏颗将杜回五花大绑,绑回了晋军营中。
魏颗劝说杜回投降晋国,杜回大骂魏颗是个小人,就知道使用阴谋诡计,有本事咱们一对一单挑。
魏颗看到杜回不肯投降,他害怕秦军会救回杜回,这家伙要是回到秦军阵营,对晋国可是后患无穷。
于是魏颗将杜回斩杀,将尸体还给秦国人,以此来威慑秦军。
当天夜里,魏颗在睡梦中又见到了那位白发老人。老人微笑着对魏颗说:“将军,您不记得我了吗?我就是祖姬的父亲。
当年,你父亲魏犨病重时,曾吩咐你让祖姬改嫁,不要让她殉葬。
而后你父亲病危时候,又要我的女儿祖姬给他殉葬,但是您遵从了父亲清醒时的命令,放了我女儿,救了我女儿一命,好让他给我养老送终。
我一直感恩在心,却到死都无以为报。今日听说将军和秦军大战,特此来到战场上结草绊倒秦军杜回,助你一臂之力,以报答你的恩情。”
魏颗醒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祖姬的父亲灵魂,为了报答自己的报恩之举,这就是“结草相报”的典故来源。
魏颗醒来后,将这件事告诉军中将士,大家无不感慨万千。他深知,正是当年自己的善念,不忍心让祖姬给父亲陪葬。
因为祖姬父亲只有这一个女儿,她死了就没人给他养老送终,今天若不是老人的灵魂帮助,自己只怕成了杜回刀下鬼了。
而此时,晋国的士会等人率领援军已陆续抵达辅氏,准备合击秦军。
秦桓公见大势已去,杜回又俘虏被杀,士气低落,如今晋军士会率领大军赶到,他做太子时候就知道士会本人了得,和他对战可没有把握取胜,甚至还有可能惨败,于是只得率军灰溜溜地撤回秦国。
辅氏之战,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晋景公得知魏颗大败秦军、俘获斩杀秦将杜回的消息后,大喜过望。
他对魏颗的英勇表现和机智谋略赞赏有加,提拔魏颗为上大夫,还将令狐之地作为奖赏,赐给了他。
从此,魏颗成为了令狐氏的先祖,而“结草相报”的故事,也在晋国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佳话,激励着后人要坚守善良与正义,因为善举终会在不经意间得到回报 。
公元前594年冬,荀林父去世,鲁国鲁宣公实行土地改革,正式实行初亩税。
当时,鲁国施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此时士大夫不断开垦私田而不交税,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牛耕和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普及,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
贵族士大夫之间通过转让、互相掠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鲁国为增加财政收入,决定采纳太宰季孙行父的建议,实行初税亩。
季孙行父的初税亩核心是按田亩征税 ,其具体实施方法为“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 。
这种按耕地的实际亩数收取实物赋税的做法,打破了公田与私田之间的界限,建立了统一的税收标准,扩大了税基,增加了鲁国国家财政收入。
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使得土地的使用权与税收责任紧密结合,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基础。
初税亩的实施,是中国古代田赋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从法律角度肯定了土地私有制,使中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后世的税收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初亩税很大程度上使得鲁国税收大幅增加,但是这一举动也触动了贵族士大夫的利益。
而季孙行父联合孟孙氏,叔孙氏强行推行初亩税,但是其核心不但为了收税,另一个是承认私田土地的合法性。
这样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联合鲁国贵族,利用手中权利,开始实行土地兼并,使得自己封地范围逐渐扩大。
原先需要国君赏赐封地,现在这些大士族不用国君册封了,利用权利私下兼并,迅速扩张封地和势力,最终鲁国国政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把控,架空了鲁宣公。
欢迎阅读下一章,范武子伐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