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在邲之战打败晋国军队,晋国人在卷津渡口仓皇渡河,整整一晚上,晋国人才逃回原城,河中被淹死和踩死的人不计其数。
而中军佐先谷早就在大战爆发前,已经知道晋国此次准会失败,当时丢下那两辆軘车和军队,直接驾车带着自己亲信部队逃到卷津,第一波渡过黄河。
因为先谷的封地就在原邑,所以先谷过河后,直奔自己家中,立即组织家族势力,做好万全准备。
因为他知道,这次大败自己和魏錡,赵旃是罪魁祸首,其中他罪责最大,因为作为中军佐,副帅,是要负责荀林父的。
然而他不听从荀林父指挥,就是他率先带着部分中军渡过黄河,与楚庄王对垒,荀林父不得已率领其他人进入邲邑,这才爆发了邲之战。
先谷思前想后,过河后不但没有去帮助荀林父和其他军队征调船只渡河,反而是恶人先告状,先行攻讦荀林父,企图逃避自己罪责。
先谷直接写了一封信,让亲信前去都城绛城,向晋景公参了荀林父一本。
使者前去绛城面见晋景公,告诉晋景公邲之战晋国大败,三军丧失殆尽!
我家将军有奏本陈述,请国君御览,晋景公接过先谷奏疏,打开一看,异常震怒,只见先谷写道。
罪臣先谷稽首顿首,敢言于君侯阙下:
邲之战败,举国震痛。臣夜不能寐,伏思两日,敢以肺腑之言陈于君前。
昔者楚师压郑,我军驰援,本应霆击之势,却致崩析之局,非将士不用命,实乃元帅荀林父调度乖方、拖延战机,临机无断之故也。
臣忝为中军佐,本当竭股肱之力,然元帅初至黄河,闻郑降楚,便欲班师,竟言“战而不捷,罪及社稷”之言告三军将士。
此语既出,三军士气气沮,将士哗然!夫晋为盟主,若不战而退,诸侯离心,霸业何存?
臣虽驽钝,亦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况君侯之命本为“救郑伐楚”,岂可见敌而避?非大丈夫尔,是以振臂一呼,率部渡河,实乃激于忠勇、卫我晋土,非敢擅专也!
然元帅荀林父既不能制臣之先动,复不能整军之后继。当臣渡河而战,楚师猝至,元帅竟令“全师而退”,致前军背水而战,后军争相渡河,舟中刃指,自相屠戮!
此等乱象,岂因臣之轻进?实乃元帅威不足以服众、智不足以应变之过!若其初能坚战心、明部署,臣安敢孤军犯险?纵有小挫,亦何至全局崩颓?
今者败讯归晋,朝野议罪,皆集于臣。臣虽万死不辞,然恐君侯为群议所蔽,不察根本。
昔晋文公城濮之战,用先祖先轸而胜;晋襄公崤之战,秦穆公任孟明而败。
此非将士异心,乃主将之能不肖也!伏望君侯明鉴:邲战之失,首在元帅临阵犹豫、御下无方,次在诸将号令不一。
臣虽有“进兵之责”,实怀“报国之诚”,敢乞君侯察臣衷肠,念及累世忠勤,稍宽刑罚,治中军将荀林父丧师误国之罪,晋国幸甚!
臣先谷惶恐再拜,顿首以闻。
晋景公看完后大怒,因为他不知道真实情况如何,只知道先谷把所有罪责都推脱给荀林父和别人,以为是荀林父指挥不当。
这边荀林父等人渡河之后,集结部队,晋国损失三分之一将士,荀林父悲恸哭泣,但是事已至此,于事无补。
上军将士会赶紧过来相劝,告诉荀林父,军队邲之战大败不可怕,因为毕竟咱们三军尚有战力。
最可怕的是晋国这次邲之战战败,将会在列国直接引起震动,大家又要重新站队,这样对晋国极为不利。
而秦国可是晋国的敌人,要防止秦国人趁着我们大败,前去攻击咱们河东,还有边境的白翟和赤狄人。
荀林父这才如梦方醒,立即整顿人马,留下一部分死守黄河渡口,防止楚庄王过河侵犯,然后率领大军回到晋国都城,将部分军队立即调往河东,韩塬,魏邑,防范秦国人侵犯。
另外一部分调往西北汾隰,防止翟国和赤狄侵袭,等到所有部署完毕,荀林父然后把兵符交给士会,然后写了一份请罪书,让士会带给晋景公,随后回到自己家中等待晋景公处置。
士会和其他人回到都城绛城,立即进宫面见晋景公,晋景公早就知道他们回来了,于是召集群臣朝会。
士会等人赶紧跪地请罪,然后又拿出来荀林父的请罪书,晋景公打开一看,上面写道。
罪臣荀林父稽首顿首,死罪死罪,敢直陈于君侯驾前:
邲之战败,罪在中行林父。此役丧师辱国,令君侯蒙羞、社稷蒙尘,臣虽肝脑涂地,难赎万死之辜。
然事已至此,恳请君侯容臣一诉肺腑,虽碎身万段,无复恨矣。
夫为三军主帅者,当察天时、审地利、驭人心。楚师围郑,臣奉命驰援,既至黄河,闻郑已服楚,便欲还师,此乃首误——不知“晋楚争霸,非战不能立威”,怯懦避战,先丧士气。
及先谷将军“主战渡河”,臣不能制其行,反从众而进,此乃再误——身为元帅,威不足以服众,令不能行于军,致三军号令纷纭。
至于魏錡、赵旃轻锐犯敌,实因臣平日训诫不严,致其恃勇而骄、临战无纪。凡此种种,皆臣之过,与诸将无涉。
君侯素知,先谷乃先轸之后,累世忠烈,此次渡河,实因“耻于晋师退缩,欲扬国威”,虽行止过急,然初心可鉴;
魏錡、赵旃虽有冒进之失,但皆以死战报家国,阵前亦斩将夺旗,足见忠勇。
特别是魏錡,仁义之致,助荀首万军阵中寻子,射死楚国大将连尹襄老,活捉公子谷臣,为我晋国挣回一丝脸面,当勉励之。
若因一时之失而加罪于众将,恐寒三军之心,更令敌国荆蛮称快。
臣闻“主将无能,累死三军”。今日之败,全在臣一人之愚钝。
恳请君侯治臣死罪,以谢晋国列祖列宗,以安朝野臣民。至于诸将,伏望君侯念其浴血之劳、报国之诚,宽宥其过。
臣虽死,亦敢断言:诸将必能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他日报君侯、复晋霸!
臣林父再拜叩首,泣血陈辞。
欢迎阅读下一章,战后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