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本书主人公张华的发展进步,最不可忽视的一个人就是孙福强了。
前期若不是他依靠着自己的影响力为张华谋得了一个副乡长的职务,并把他调离了双河乡,去了塔沟乡发展,或许张华也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成绩和晋升了。
既然谈起孙福强这个人,就得从他的身世谈起。
孙福强的母亲是李景运的亲姑姑、李延海的亲姐姐。
她比李延海长几岁。
不幸的是,他们夫妻过世的早,撇下了一个儿子孙福强,跟着舅舅李延海长大的。
那年孙福强刚七岁,正是小学一年级。
孙福强其人也是有原型的,只是这个原型人物笔者只是听说过,从未有谋过面,在新闻中也很少见到有关他的报道。
早年家庭的不幸,是孙福强一生的痛苦和遗憾。
这也是他初见张华时,听到张华讲起自己的身世,他有强烈的共鸣。
后来他到双河乡水库时,看到张华在那么简陋的地方,依然想着学习,以希冀改变命运。
这就是他当时流泪的原因。
许多读者对于孙福强当时落下那颗泪水不理解,评论中什么都有,但是,每个人的经历、感伤、痛苦与遗憾,都是深埋在自己内心深处的。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心里有牵挂的人,或许一片云、一阵风、一朵花、一句话语都能勾起别人从不知晓的伤心记忆,而黯然神伤。
孙福强在舅舅李延海家的日子,像被雨水打湿的旧报纸,字迹模糊却透着沉甸甸的分量。
七岁的孩子刚懂人事,就没了爹娘的庇护,心底不觉得生出寄人篱下的滋味像颗青涩的果子,酸得人牙根发紧。
事实上李延海对这个外甥没得说,把他当亲儿子疼,即便后来李景运的出生,依然没有冷落了自己的这个外甥。
别说李延海,就是舅妈卢慧芳,也是对孙福强好的没法说。
但是,即便他们对孙福强再好,依然挡不住孙福强对去世父母的深深怀念。
这是避免不了的人生事实。
如果孙福强年龄再小些,脑子里还没有父母音容笑貌的记忆,那就不会如此了。
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骨肉亲情吧。
舅妈卢慧芳或许早就发现了年幼的他藏的心事,每天放学都都嘱咐他:“强强,跟院里的娃耍去,别老呆在家里。”
她还拿出给他们小哥俩买的零食,可是孙福强抓着这些零食始终不舍得吃,都悄悄给了李景运那个吃货。
少年的孙福强不喜欢跟别的孩子疯跑,也不常陪李景运打闹,一有时间他把所有心思都泡进了课本里。
老师在课堂上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他攥着铅笔的手更紧了,仿佛那支笔能凿开命运的硬壳。
期末考试的红榜贴在学校大门口处,孙福强的名字总在最上头。
卢慧芳踮着脚在人群里找见外甥的名字,扯着李延海的袖子直乐:“你看咱强强,就是有出息!”
李延海那时只是摸着下巴笑,眼里的光比头顶的太阳还亮。
可孙福强拿着成绩单回家时,脸上总没多少笑,他知道这远远不够,就像攀山的人,才刚踩上第一块石阶。
孙福强一路走来学习成绩很好,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大学。
高考放榜那天,邮递员骑着绿色自行车在小区楼下吆喝 “孙福强,京城大学录取通知书” 时。
那时的李延海一家住的还不是书中写的小区,而是一个老式家属院,筒子楼。
孙福强第一个跑下楼,拆开时手指都在抖。
卢慧芳凑过来看,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京城…… 大学……”
念着念着就抹起了眼泪:“孙强,你爸妈在天上看着呢,你知道这会他们多高兴吗?”
孙福强望着天上的云,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
他的脑海里已经没有了父母具体的模样可思念,但那份血缘里的牵绊却像藤蔓,一直缠在他的心上。
他知道,自己考上大学,不止是为了自己,也为了舅舅、舅妈一家,更是为了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牵挂。
他在大学期间交了一个女朋友,既是他的初恋,又是他今后的妻子,就是谢志斌的女儿谢虹。
谢志斌那时的职务并不高,但他是一个非常务实且正直的党员领导干部。
他知道了女儿谢虹谈的对象时,并没有因孙福强那悲惨的家世而嫌弃。
相反的是他见到了孙福强之后,经过一番简单的聊天,还是蛮喜欢孙福强这个人的。
谢志斌第一次见到孙福强时,正值初夏,院里的石榴花开得正艳。
他刚从单位下班回来,穿着那件标志性的中山装,袖口还卷着,带着一身户外的热气。
谢虹拉着孙福强的手,略带羞涩地介绍:“爸,这是孙福强。”
孙福强紧张得手心冒汗,刚要开口问好,谢志斌却先摆了摆手:“坐吧,别拘谨。”
随后的聊天,谢志斌并没有盘问孙福强家境的尴尬,也没有审视条件的刻意,只是随意地问起孙福强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聊起他对未来的规划。
当孙福强说起自己想毕业后回到基层,为乡村发展尽一份力时,谢志斌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点了点头,语气平和却带着分量:“年轻人有这份心,不容易。
家境如何是天生的,但心气和品行是自己能做主的。”
这句话,像一颗定心丸,让孙福强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
谢志斌从未因孙福强的身世有过丝毫轻视,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品质和志气,远比家世背景重要得多。
他常在饭桌上对谢虹说:“看人要看骨子里的东西,小孙这孩子,踏实正直、有韧劲,是个能靠得住的人。”
这份认可,成为了孙福强和谢虹感情最坚实的后盾。
大学毕业后,孙福强凭借优异的成绩和扎实的专业能力,顺利进入了心仪的单位。
就在孙福强工作一年后,他与谢虹结了婚,并举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婚礼。
婚后的他干起工作来更有动力,虽然两地分居,但依然不影响他与妻子谢虹之间的感情。
怀着对妻子的思念,他努力的工作着,每一步晋升,都浸透着自己的汗水。
刚参加工作时,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别人不愿意接手的难活、累活,他从不推脱,而是沉下心来钻研,直到把问题解决。
有一次,单位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需要在三天内整理出一份关于当地产业发展的详细报告,孙福强连续熬了两个通宵,不仅按时完成任务,报告中的数据和分析还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
后来,他有机会接触到张云山。
那时的张云山还未担任南陆省省委副书记,只是一位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领导。
孙福强凭借着做事认真负责、思维敏捷清晰的特点,逐渐引起了张云山的注意。
有一次,张云山在一个会议上临时需要一份补充材料,孙福强仅用了一个小时就整理好送到会场,材料的逻辑性和准确性让张云山颇为惊喜。
经过多次接触和考察,张云山看到了孙福强身上的潜力和踏实肯干的品质,决定让他担任自己的秘书。
这并非依靠任何关系,而是孙福强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赢得的认可。
随着张云山调任南陆省,成为省里的三号人物,孙福强也跟随他回到了南陆省。
这一次调动,让他终于结束了与谢虹两地分居的生活。
谢志斌特意把他叫回家里一起居住生活。
其实,谢志斌心里还有更深的考量。
经过这些年的观察,他对孙福强的为人和能力已经非常了解,他想亲自带带这个女婿,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授给他。
孙福强和张华两人虽然有着相似的身世经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
张华这个货起初还是小心翼翼的,工作也是只求温饱而已。
可当手中有了巨额财富后,心态渐渐发生了变化。
他在官场中没了忌惮,甚至给人一种 “不求上进” 的感觉。
但即便如此,刻在他骨子里的对贫困百姓的同情、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却从未消失。
而孙福强,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那份沉稳和坚韧,他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前行,从未偏离过方向。
有着多年领导秘书工作经验的孙福强,即便到地方任职,也因长期跟随领导的经历,练就了沉稳的行事风格。
他对局势的研判精准透彻,对政策的拿捏更是驾轻就熟,这些都是他在工作中积累的显着优势。
然而,创新精神的相对匮乏,却成了他主政一方、推动经济发展时难以回避的短板,且随着他的官职越高,短板愈发凸显。
而张华这货呢,他有时候就像孙猴子,他已经没有了贪恋权势的想法,所以他工作起来便没有后顾之忧。
只要把他放到一个岗位上,他就秉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的心态,敢大刀阔斧的放手施政。
结果,越是他敢折腾,他取得的成绩越好。
再加上他脸皮厚,谁批评他,他都敢扛着脸皮接下来。
所以,用张华这类的干部去主政一方,上级领导只要帮他把握着方向,其他的就不要担心了。
只要给张华说:“我不管你咋干,在多长时间内,你给我干出一个什么成绩出来。”
然后就不要理他了,就看张华咋折腾了。
嫌他的步子慢了,拿着小鞭抽他就行了,张华那货保准给你干好。
这就是孙福强与张华的不同地方。
这也是张华都已经当上北原市的市委书记了,而孙福强还在省城新安区党委书记的位置上没有挪窝。
其实,孙福强的能力,随着他的职务越高,他越不适合做政府的一把手,党委的工作还是蛮适合他的。
政策研究方面的工作他也适合。
而张华那货,放到哪个位置都行,关键他的背后得有个人时刻拎着小鞭监督着他、鞭策着他。
不然他这个“奇懒无比”的货敢在家里躺平不带出门上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