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本人写的这部书,争议最大的人物莫过于就是彭文娜这个女人了。
其实在塑造彭文娜这个人物角色时,作为作者,我的心里也是很复杂的。
一开始的时候,我是力争把她塑造成一位优秀的党员女干部,随着情节的推进,加之在我创作这部书的时候,在新闻中见到连续几名女干部被查处,这也为我塑造这个角色提供了灵感。
当然,彭文娜其人原来也是有原型人物的,只是随着故事情节的需要,我将一个原型人物换成了两个。
使她由正面人物变成了反面人物,使她从优秀的党员女干部变成了人民的罪人。
彭文娜这个角色的经历是值得深思的。
我在创作这个角色的时候,就没有将她塑造的很漂亮,她一出场就已经是四十大几的年龄了。
其实越写越往那个新闻中曝光的某位被查处的女干部相近了。
彭文娜这个角色的塑造,像一块被反复雕琢的石头,每一刀都刻着现实的温度与人性的褶皱中。
最初写她时,她是标杆 —— 是那种在会议室里能拍板定调,面对不公敢当场拍桌子的县纪委书记。
转折的伏笔,藏在我刷到的那些新闻里。
电视屏幕上的女干部们,有的穿着不太合身的囚服,有的在忏悔视频里反复说着 “对不起组织”,她们的履历表上也曾写满 “优秀”、“先进”,和我最初构想的彭文娜重叠又分离。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
我开始觉得,单一的原型撑不起这种复杂的人生改变 —— 一个人的堕落从来不是突然的崩塌,而是无数个 “差不多”、“下不为例” 的累积。
于是我才把原型拆成两个,一个带着早年扎根基层的韧劲,一个藏着后来被权力温水煮软的惰性,让彭文娜的骨血里,既有初心未泯的余温,也有欲望滋生的裂痕。
我特意让她出场时就四十大几了,褪去了年轻干部的青涩,也少了影视剧里 “美女贪官” 的戏剧化滤镜。
她的脸可能带着常年熬夜批文件的憔悴,眼角的细纹里嵌着应付酒局的疲惫,穿的服装永远是几年前的旧款,袖口甚至都磨出了毛边 。
这些 “不漂亮” 的细节,恰恰让她成了最 “眼熟” 的人。
就像我们生活的小区里那个总在楼下倒垃圾的阿姨,或是单位里那个每天最早到办公室擦桌子的大姐。
她的普通让后来的反转更像一记闷拳:原来深渊从不挑长相,也不论年龄,只要信念的堤坝有一丝缝隙,欲望的洪水就能漫过来。
我越写,就越贴近新闻里的模样,其实就是越写越贴近真实的人性。
她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要腐化堕落的,或许第一次只是好奇。
初始的好奇,她安慰自己 “只是一次意外”,或许她也只是觉得 “满足一下自己原始的欲望”。
这些 “小口子” 像蚁穴,慢慢蛀空了她曾经坚守的原则,从而使她一步一步堕落成为以“猎奇”男人为荣。
她的众多男人中,不分职业、不分年龄、不分穷富,反正她看上的,都成了她欢愉的对象。
她也是矛盾的,她这么堕落的经历,但是她却很少贪恋别人的钱财。
彭文娜这个角色,像一面被欲望侵蚀却又残存着些许微光的镜子,映照出人性深处难以言说的复杂。
作为作者,我赋予她县纪委书记的身份,这个职位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 是监督者,是规则的扞卫者,本该是站在欲望洪流对岸的人。
可我偏要让她从对岸走过来,一步步踏入那片浑浊,这种反差本身就充满了张力。
最初的好奇,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或许是某个深夜,她在整理案件卷宗时,看到嫌疑人供述里那些关于权色交易的细节,指尖划过纸张时,心跳漏了一拍。
她安慰自己 “只是一次意外”,就像第一次尝到禁果的亚当夏娃,以为咬一口不会被发现。
可欲望这东西,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有无数个 “下一次”。
她以 “猎奇” 男人为荣,不分职业、年龄、穷富,这种 “不挑食” 的放纵,反而比那些只盯着权贵的堕落更显荒诞 —— 她像是在进行一场病态的 “权力实验”,用身体丈量自己能突破多少底线。
那些 “不漂亮” 的细节,此刻有了新的注解。
四十大几的年龄,眼角的细纹,磨出毛边的袖口,不再只是 “眼熟” 的普通,更成了她放纵的掩护。
谁会想到,这个在会议室里板着脸批评下属 “生活作风问题” 的女书记,转身就能在隐蔽的出租屋里卸下所有伪装?
她的憔悴,或许不全是熬夜批文件的疲惫,还有夜不归宿后的仓惶;
她的旧服装,更像是一件遮羞布,遮住了里面那颗早已千疮百孔的心。
最耐人寻味的是她 “很少贪恋别人的钱财”,这是我有意这样设计的情节。
这一点让她与那些常见的贪腐角色区分开来,也让她的堕落更显独特。
她不要钱,要的是一种更虚无的东西 —— 是掌控感,是打破规则的快感,是用权力换来的、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的欢愉。
就像一个玩腻了积木的孩子,突然发现可以推倒别人搭建的城堡,那种破坏带来的刺激,远比拥有积木本身更让她着迷。
这种对 “精神满足” 的病态追求,让她的堕落路径更显扭曲。
电视屏幕上那些被查处的女干部在留置室里沉默低头,这沉默里藏着多少东西?
是对当初在党旗下宣誓的愧疚?是对那些被她 “猎奇” 过的男人的复杂情感?还是对自己这荒诞人生的茫然?
或许都有。
总之彭文娜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坏人,没有被金钱腐蚀,却栽在了欲望的泥潭里,这种设定让她的悲剧更具警示意义 —— 坚守原则,不仅要防住金钱的诱惑,还要抵挡住那些看似 “无关紧要” 的欲望。
我认为,彭文娜的故事,就像一部没有旁白的纪录片,镜头对准的是一个曾经优秀的党员女干部如何一步步迷失自我。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原则的堤坝,从来不是被洪水一下子冲垮的,而是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蚁穴,一点点蛀空的。
她从在党旗下宣誓时的热泪盈眶,到在留置室里的沉默低头,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踩着现实里无数相似的脚印。
我认为,这个角色最狠的地方,是她的 “可理解性”。
我没把她写成天生的恶人,而是让她带着普通人的弱点:会累,会怕,会在觥筹交错中贪恋被奉承的滋味,会在家人的期盼里动摇 “清廉” 的底线。
这种 “可理解” 不是为她开脱,而是撕开一层更痛的真相 —— 有时候,堕落不是因为有多坏,而是因为忘了最初有多好。
彭文娜的争议,或许正源于此。
她让读者在她身上看到警惕:那个曾经在日记本里写 “为人民服务” 的自己,会不会在某个岔路口,也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而这,大概就是作为作者的我在塑造这个角色时,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 —— 不是要批判一个虚构的罪人,而是要叫醒每个可能走偏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