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电影当作一种工业,或者是一项现代工业,将“工业”理解为从事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社会部门,将“电影工业体系”理解为围绕电影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电影机械工业、电影制片工业与电影衍生工业等分支,那其实华夏还是有电影工业的。
华夏电影工业体系经历了行业观念主导的预备期、事业观念主导的始建期、产业观念主导的转型期,最后进入工业观念主导的拓展期。
1905年到1949年,都可以算作是华夏电影工业的行业观念主导的预备期。
电影是作为舶来品进入华夏的。
1905 年,京城丰泰照相馆技师任庆泰用法兰西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拍摄京剧《定军山》,由此诞生的无声黑白短片标志着华夏电影的发端。
华夏电影工业最早的中心位于沪市。
1913 年开始,沪市陆续成立了多家电影公司。
这些电影公司效仿好莱坞制片厂,确立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业务与明星制成为核心?。
从而形成了对各种中介机构,包括培训学校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1924 年沪市大戏院经理曾焕堂创办中华电影学校,其虽然仅存在不到一年时间,却培养出胡蝶等早期影星。
在运营方面,沪市作为华夏当时的电影工业中心,率先建立从剧本创作到发行、放映的完整流程,建立了由影院、制片厂、发行公司构成的产业链。
倭国人入侵后,沪市大批电影人南下港岛,港岛因此成为新的电影制片中心。
这一时期所采用的电影发行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分账发行,国内影院与美国好莱坞的合作等,特点为风险共担、收益分成。
第二种是分片包干,因为此时的华夏由于战乱被分割为多个区域,制片商不得不委托地方代理机构负责所在区域的拷贝分配与票房回收。
因为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加上电影问世不久、规模有限,华夏自然无法建立全国范围的工业体系。
1949年建国到改开之年,是华夏电影工业的始建期,华夏电影行业借鉴S国模式,确立了统一领导的电影体制。
华夏通过对原有电影制片厂的吸收,形成了以众多国营电影制片厂为支柱的电影工业体系。
这些制片厂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如c春电影制片厂的故事片、京城电影制片厂的新闻纪录片、沪市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8一电影制片厂的军事片、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南国特色、长安电影制片厂的西部风格等。
为培养电影人才,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等电影专业院校。
1958 年,华夏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主要承担电影科技研发和标准化工作。
此后依靠相关企业的分工协作,华夏开始能够自主生产出放映机、摄影机、洗片机、录音机和各种专用灯具,结束了电影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的历史。
在电影制片方面,华夏电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运用Gm现实主义和Gm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制作了众多经典电影。
在运营方面,此时华夏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电影行业也是如此。电影机械的生产、电影作品的拍摄和电影衍生品的制作都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电影发行工作由华夏电影管理公司(1958 年更名为华夏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
华夏电影管理公司收购各个国有制片厂的产品,通过分层分销系统将影片传递到各地国有电影院进行放映,并将经过选择的外国电影引入华夏市场。
这就是电影行业的“统购统销”制度。
在这一时期,全国电影发行网络逐步完善,京城、沪市、羊城等城市成为电影发行的枢纽,电影发行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大中小城市。
为满足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需求,政府组织了电影下乡和巡回放映等活动,许大茂作为红星轧钢厂宣传科的电影放映员,平时也承担着到农村地区放映电影的任务,这也是当时的宣传工作任务。
1978年直到2000年,可以看做是华夏电影工业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也是华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华夏各大电影制片厂逐步恢复电影的创作与生产。
1984年-1986年电影行业逐渐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型,开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并按规定纳税。
从1985年开始,华夏部分省市开始实行电影票价浮动。
1986年3月,华夏电影事业管理局由文化部划归新成立的广播电影电视部(1998年3月更名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领导。
1987年-1991年,华夏电影行业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1992年-2003年,华夏电影行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1993年1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出台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电影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分步实施的措施,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接洽,电影票价原则上放开。
1996年,华夏省级电影制片厂获准独立出品电影。
1997年,华夏国家广电总局推出“单片许可证”制度,允许电影制片厂之外的机构申请电影制作权。
这段时间也是华夏电影行业受到国外电影行业冲击最大的时期。
以荷里活为代表的西方电影行业已经由模拟技术为主向数字技术为主的转变,电影制片工业已经形成大制作与小制作、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类型片与超类型(或反类型)等分化,电影衍生工业已经发展出包括电子游戏、主题公园、游轮等在内的多种形态,对华夏电影行业拉开了较大差距,因此这一时期华夏电影行业主要通过引进、仿制、消化后创新的方式学习各种先进技术,提升电影制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