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李靖不愧 “军神” 之名,总能一针见血地揪出治军的关键。
旁人只看到燕王卫的精锐战力。
他却能透过光鲜表象,想到兵士们伤残后的后路。
这份对士卒的体恤与长远考量,远非寻常将领可比。
只不过,面对李靖的询问。
唐俊悟也只是微微错愕了一下,随后非但没有露出任何为难之色不说。
原本就挺直的腰板,此刻挺得更直,眼中还渐渐燃起了几分自豪的光。
他抬手抱拳道:“回总管,殿下早在设立燕王卫之初,就把这事考虑到了!”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十足的信心。
“在燕王卫中,殿下专门设立了一个‘伤残退役抚恤金’,每月从王府收益和战利品中拨出专款注入。士卒若因战伤残,视伤残等级,可一次性领取丰厚抚恤金,足以保障其日后生活!”
“此外...在殿下所经营的商号,以及封地内,还会优先为伤残士卒安排差事,殿下常说,不能让跟着他的英雄流血又流泪!凡为燕王卫效命者,殿下必负责到底!”
唐俊悟这番话掷地有声,不仅解答了李靖的疑问。
更展现出一套远超当下时代的、系统化的军人保障体系雏形!
李靖听完,彻底沉默了。
他深邃的目光中也充满了震撼。
他原本以为这“职业化”已是惊世骇俗,没想到燕王殿下连最棘手的善后问题都想到了如此深远、如此周全的地步!
这已不仅仅是练兵,而是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拥有强大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军事体系!
良久,李靖才缓缓吐出一口气,目光复杂地看向定襄城的方向,轻声叹道。
“燕王殿下……思虑之深远,谋划之周全,老夫……佩服。”
在唐俊悟将燕王卫大致的体系,讲述完一遍之后。
原本还兴致勃勃的李靖,此刻也没了继续追问细节的心思,就此返回了自己的营地。
在回去的路上,他的目光不时落在远处操练的燕王卫身上,神色复杂难辨。
有赞叹,有感慨!
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因为在他眼中,大唐承前隋的养兵制度,较之燕王李恪手底下的燕王卫。
在某些方面要远远强于燕王卫,从成本上来说,府兵自带军备粮草,朝廷无需耗费巨额银钱供养。
且农户基数庞大,兵员补充速度远胜需常年训练的职业化军队。
这对疆域辽阔、需处处设防的大唐而言,是眼下最稳妥的选择。
可不知道为何,燕王卫那极致的纪律性,却像一颗投入古井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层层波澜。
那高度专业化、高度忠诚、且后顾无忧的军队,所展现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府兵制难以企及的。
李靖不禁想到,若大唐边军皆能如此……
但旋即他又暗自摇头。
这需要耗费的钱粮,简直是个无底洞,以如今国库的岁入,根本无力支撑。
燕王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依赖于他在商业上无与伦比的天赋,这几乎是不可复制的。
任何人都不行!
这位燕王殿下,不仅拥有超凡的军事眼光和治军手腕,更具备支撑这一切的、令人惊叹的敛财和经营能力。
文武兼备,财权在握,且深得军心……
这已远超一个普通皇子应有的格局和实力。
若是时间回到十年前,李靖在看到李恪拥有这等实力远超普通府兵的燕王卫。
他想也不会想,立马写封书信传回长安,举报燕王李恪有 “私蓄强兵、图谋不轨” 之嫌。
但有了实名举报太上皇李渊造反,反被被李渊先发制人,打入了长安城,差点掉了脑袋的前车之鉴。
李靖在处理这种类似敏感事务时,就变得极为谨慎。
加上,如今的他已经47岁。
年逾半百,知命之年的他,早已没了当年的莽撞。
并且,他也知道,仅凭一支强军就断定一位亲王有反意,实在过于武断。
更大的可能是卷入到可怕的皇室纷争之中。
所以,他决定再看看。
反正如今,整个定襄道,都在他的节制之下,李恪的燕王卫受他征招而来,名义上也受他节制。
他有的是时间和机会,近距离观察这位殿下的一举一动,探明其真实意图。
而定襄城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观察场。
他倒要亲眼看看,这位年轻的燕王殿下,是如何在这北疆之地,不声不响地经营出这样一番局面的。
其治军理政的真实手段,其麾下文武的真实成色,乃至其本人的志向野心,都将在接下来的接触中逐渐清晰。
思及此处,李靖心中那丝凝重渐渐化为一种审慎的期待。
可就在他走到营地门口时,李靖的脸色突然变得十分懊恼。
兵法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原来,一开始,他有意前往燕王卫的营地。
其实,是想借着请教燕王卫训练之法这个借口,试探一下。
眼前这支燕王卫,是否看到过萧皇后、杨正道一行,是否知道他们下落。
没有想到,自己被燕王卫独特军制和唐俊悟透露的惊人细节所吸引,竟完全沉浸其中,将最初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净!
李靖停下脚步,抬手揉了揉眉心,脸上露出一丝自嘲的苦笑。
想他李靖一生用兵,以虚实难测着称,今日竟被一个年轻将领用一番坦诚之言带偏了方向,反而让对方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自己却连最关键的问题都忘了问。
李靖抬手拍了下额头,心中暗叹一声 “失策”。
好在,此事尚有转圜余地。
唐俊悟并未起疑,且燕王卫仍在自己的节制之下。
探查萧皇后下落之事,大可另寻时机,或待抵达定襄城后,亲自从燕王李恪身上寻找蛛丝马迹。
且萧皇后与杨正道两人,要在定襄道境内藏匿行踪,绝非易事,总会留下蛛丝马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