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明朝廷来说,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弄清海汉这次突然对江西动手的真正原因,以及是否会止步于九江和赣州两地。
按照过去的传统,这项工作只能通过派驻杭州的外交使馆来完成,而不是立即向江西调集军队,跟海汉打一场全面战争来夺回失地。
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负责使馆工作的岳仕宗却突然向朝廷称病请辞,朝廷一时间也无法确认这究竟只是巧合,还是岳仕宗不想陷入到这桩大麻烦当中,故意找个借口想要置身事外。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岳仕宗的选择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他以前就替大明处理过类似的麻烦,深知其中的种种不易之处。
大明在停战谈判之类的交涉中一向处于被动地位,每次两国坐下来商谈停战条件,大明都免不了会被海汉狠狠拿捏,对于岳仕宗这样身处一线的外交人员来说,的确是一件身心俱疲的苦差事。
而这样的艰难处境,是远在京师的大人物们很难切身体会到的。毕竟他们只管下达命令,让岳仕宗在杭州摆平麻烦,却不必为后果负责。
由于这种谈判往往需要大明做出巨大让步,岳仕宗即便办成了也不会有什么功劳,毕竟天国上朝要顾及脸面,不能将这些并不光彩的秘密协议宣扬开来。但要是办不成,那岳仕宗作为负责人,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了。
岳仕宗最终选择投靠海汉,除了顾及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问题之外,在这个职位上长期承受的巨大工作压力,或许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从京师派人到杭州接任,当然是必要的应对手段,但礼部一时间难以找到合适的继任者,而且两地相隔甚远,等这边挑好人赶去杭州面见执委会,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大明高层决定先就近与北方大区的陈一鑫取得联系,同时选派人员去杭州接管外交事务,也算是双管齐下,多一份保险。
大明认为陈一鑫既然是海汉执委会的成员之一,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表执委会了。再说这么大的行动,陈一鑫应该也是知情人之一,跟他沟通还相对比较方便。
然而事情却不似他们预期的那么顺利,首先联系陈一鑫的过程,就颇费了一番周折。
距离京师最近的海汉地盘就是以前的天津三卫,在1657年的伐明战争结束后,当地连同整个渤海湾沿岸地区,都已被划入了海汉版图,大明也是自此失去了全部的海岸线。
战后渤海湾被划归给了北方大区,但北方大区的治所,如今却是分别设在了辽东金州、山东登州两地,陈一鑫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两处地方常驻。
大明想联系陈一鑫协商,就得先派人到天津卫这边,由天津卫发电报给陈一鑫请示汇报。至于陈一鑫的行踪,那自然是属于高度机密,根本不会向大明通报。
所以大明希望的协商场面,根本就难以实现,因为就算陈一鑫接到消息,也很难腾出时间,立刻赶到京师附近安排一次高级别的会晤。
更何况陈一鑫对南方的行动所知有限,信息也基本都是来自于内部的通报。而且这次针对江西的行动,是由东海大区、两广大区和福建三地牵头实施,北方大区并未参与其中,陈一鑫的身份也的确不适合出面与大明谈判。
三天后,在天津等消息的大明使者终于得到了回音,陈一鑫给出的答复是,自己正在巡视边疆,抽不出时间赶往京师会晤,外交事务请大明自行与杭州联系。
大明朝廷对于这样的回应自然是大失所望,但他们没有时间抱怨,因为江西传来的后续消息并不乐观。
有迹象表明,海汉在占领九江和赣州之后并未打算就此止步,而是有继续囤积物资,集结部队的动作。这就意味着已经被海汉占领的两处州府并非其最终目标,很有可能仅仅只是新一轮蚕食大明的开端而已。
这对大明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一旦失去江西,大明就会又少了一处重要的粮赋来源,实力将被进一步削弱。
更可怕的情况是,海汉如果有心图谋占领更多的地域,那么现阶段通过谈判达成停战的概率就很小了。
即便大明愿意做出让步,承认海汉对已占领地区的治权,海汉也很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加码,提出更为苛刻的和谈条件,比如要求大明割让整个江西。
考虑到这样的可能性,即便明知自身军事实力不如海汉,大明朝廷也不得不将开战抵抗列为接下来的应对选项。
但如今的大明要想组织起大规模的战役,难度已经越来越大了。随着国力的日渐衰弱,朝廷对地方上的掌控力也在慢慢变弱,想要从其他地区调集军队支援江西,可不是一道圣旨下去就能办成的。
朝廷首先得拿出足够多的钱粮,让得到出征命令的部队有基本的后勤保障,否则就算是江西本地的军队,也未必愿意出力履行守土之责,先前不战而降的九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而且大明早就被渗透得跟个筛子一样,如果大规模地调动军队,恐怕很难瞒得过海汉的耳目。对方若是提前有了防备,就算大明这边能聚起几十万人马,也未必能占到什么便宜了。
就在大明举棋不定之际,海汉这边已经开始在为下一步的行动做准备了。
由于执委会已经表明了支持态度,石成武便也顺势取消了返回南京的安排,转而下达命令从南京调动更多的部队到九江集结。
不管陶弘方和宁子敬两名文官是否乐意,他们当下也只能顺应形势,尽力为海汉军的作战行动组织好后勤保障。
好在九江府境内的接管过程比较顺利,几乎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斗,所以社会秩序也很快恢复正常,外逃的人口也不多,这也让宁子敬的工作轻松不少。
到四月下旬,驻扎到九江府的海汉水陆两军兵力已经超过五千人,作战物资也基本就位,石成武认为是时候开始下一步的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