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习和前途绑定在一起,那么学区房的概念就孕育而生。
大明在山东地区创办的学校并没有学籍的限制,如此就吸引了不少从南方而来的仕族。
学阀对于科举的路径依赖,驱使着他们想要垄断最好的教育资源。
以前是衣冠南渡,而现在,他们主动北上,不管是全族还是旁支,都让整个山东获得不少人口填充。
当然,这也仅仅是一部分人或者宗族,剩下的,还有对学校嗤之以鼻的家族。
他们依旧保守,目光只有当前还存续的科举,只要科举没有完全没落,那么朝廷的官位和仕林的补贴,依旧是他们可以享受的。
仕族和宗亲,总体而言都差不多,朝廷需要供养他们,而和皇室宗亲相比,仕族的数量更加庞大,可谓是两条趴在大明身上的吸血虫。
不过,现在的情况,比起以前要好上许多。
皇室宗亲方面,朱祁钰得到了襄王朱瞻墡和岷王一系的无条件支持。
岷王一系,大致是临死前对其子嗣有过交代,而襄王现在可以说是皇室宗亲中,除朱祁钰外,身份最高的人。
正因为如此,宗室对于伊王的遭遇,皆是冷眼旁观,当然,这其中也有朱祁钰这位手握兵权的皇帝太过于不可撼动的原因。
对于朱祁钰而言,现状无疑是最佳的状态。
大明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超级大国,可在朱祁钰眼中,也不过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而发展中国家,最标志性的场景,那就是各地都在开发的工地。
这对于相对稳定的大明来说,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场景。
以京城为点,周边不断有工地开发,不管是建房屋也好,修路也罢,甚至是水渠的挖掘,大明的人力和物力不再如一潭死水一般。
得益于大额的资金流可以通过银行进行转账,整体上的交易行为,并不会让大明的贵金属被人收到家族库房,或者是某个猪圈地窖里。
朱祁钰也因为本身就是京城最大工程队的幕后老板,一个左右手资金交易,就赚取了那些坚持来京城定居的富豪手中诸多钱财。
山东孔家的衰败,让京城完全成为了大明真正意义上的政教商中心,不管南方的宗族多会赚钱,只要在京城没有办事处,那么就代表着上不了台面。
不仅仅是皇帝的权力在集中,大明朝廷的整个中枢都是如此。
手握重兵和一言堂的皇帝,下辖各武辅官的兵部,管理帝国钱袋和户籍的户部,代表工匠的工部,制定律法的刑部,还有便是大明职能部门人事安排的吏部。
各地的卫所、总兵、镇守等等一把手,虽说还会有各自的心思,可面对当前的中枢系统,他们也只能不断收敛。
造反,在现在的大明,只有乡村莽夫搭错了脑筋才会选择。
改革中的大明,可是有着无数的机会,并且上升途径之多,也无疑打破了之前的桎梏。
相对比,造反的成本和代价就被提升到任何走投无路的人也不想选择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