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你去过皇宫里面吗?去年灯节咱们去皇城观灯,我远远瞧了瞧,果然肃穆恢宏,只远观一下,便让人心生怯意。”
六岁的武曌像是小大人一样跟母亲说着话,她在长相上好像随了杨氏,样貌平平,看上去没什么特点。
只是皮肤白皙,眉眼灵动,也才六七岁年纪,说话就已经用词得当,条理清晰,一看就知道颇为聪明。
如果李破亲眼看到此时的她,说不定会笑翻在地。
武曌现在长的白白胖胖,像个面团,连眼睛都被挤成了一条缝,和他印象中的大女主完全是两个样子。
当然了,女孩讲究的就是一个女大十八变,小时候的样貌做不得准。
只是武曌之所以变成个小胖子,李破却也脱不开干系。
人家小名成了唐女,还是皇帝亲口御赐,这样的小人儿放在京中除了皇宫之外,其他任何人家的府邸当中,都是独一份的存在。
于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加上武氏豪富,那自然是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连句重话都不能说的。
若非杨氏手里的藤条还算有些威慑力,武小胖说不定就被养的步了两个异母兄的后尘了呢。
武曌四岁开蒙,由杨氏亲自教她读书习字,直到今年年初才进了族学,没几天,族学就因为太过简陋开始扩建了。
连武氏在族学中上学的孩子们都知道这是因为什么,不就是武二娘带着两个族弟翻墙逃学的时候,因为墙头不太平整摔了一跤嘛。
而杨氏因为女儿的缘故,在武府当中地位越来越稳固,管家的时候也越来越顺手,两个继子再来捣乱,也没那么明目张胆了。
后来武士彟派了他们外出,一去就是一年多,杨氏耳边更加清静,于是平日里教养女儿,有闲了就吃斋念佛。
母女三个日子过的顺遂,身量都有所长进,不止是武曌一个。
今日武元爽突然归来,杨氏担了些心事,觉着好日子过了没几天,以后怕是又要多些磕磕绊绊。
心里不免也在打算着,干脆让两个继子分家出去单过算了,即便把大半的家业都给了两个继子也没什么,只愿清静过活便了。
只是这事她这个继母不能提,还得看武大郎的。
武元爽在洛阳的所作所为,她是知道的,武士彟也清楚的很。
按道理来说去年武大郎身边的管事送信回来,武大郎起意买卖军需的时候,武士彟被吓了一跳,就想把武大郎召回来。
还是她给劝住了,话里话外都是两个继子不是当官的料,日后总不能靠着老子过一辈子吧?
让他们自己在外面干点事,总好过一直在长安厮混,千万不能刚放出去就给弄回来,那以后人就废了。
话里话外都是在为两个继子着想,实际上杨氏就是想多清净几天是几天,由此心里倒也有几分真心祝愿两个继子能做出点事业的意思,免得总来她面前讨嫌。
尤其是武元爽,他能在洛阳那般逍遥,武士彟一个户部侍郎哪有那么大的脸面,还不是杨氏求了堂兄递话照看的缘故?
…………
听着女儿的童言童语,杨氏接到皇帝口谕之后七上八下的心也平静了下来。
她不知道皇帝为何总能在关键时候出现,也许是她前世做了什么善事,有佛祖保佑的缘故吧?
“二咹去过皇宫呢,只是你不记得了而已。”
武曌小名二咹,闺名本来叫华姑,只是皇帝钦赐了唐女的闺名,所以华姑这个名字就作废了。
平时也没人敢唤她唐女,这个名字太过大气,武瞾出生的时候正值大唐平定天下的尾声,皇帝赐名的时候是元贞四年,大唐统一天下之初。
所以唐女这个名字也就带着那么一点令人想一想就觉得有些不寒而栗的意味,若非皇帝钦赐,不然谁敢叫这种名字?
皇帝的恶趣味给人造成了不少的困扰。
武曌惊讶的看向母亲,“真的吗?阿娘可莫要骗我。”
杨氏把白团子拉过来搓揉了几下,在武曌的抗议声中笑道:“那时你才一岁多些,阿娘抱着你入宫觐见皇后娘娘谢恩,皇后娘娘还夸你有福气呢。”
武曌努力瞪大眼睛,奈何脸上的嫩肉太给力,眼睛愣是没怎么张开,她好像天然就对宫里的贵人有种莫名的崇慕。
自开蒙以来,对历朝历代奇女子的故事情有独钟。
汉时的不用说,吕雉,戚夫人,薄姬,陈阿娇,卫子夫,赵飞燕,王昭君,蔡文姬等等,各个引领风流,让后人传唱不绝。
离的近一些的,北周的大义公主,前隋的义成公主,独孤皇后三姐妹,窦大娘,冼夫人等等。
还有当朝的李皇后,扶风长公主,阿史那贵妃,九嫔之首的王昭仪,陇西李氏的李三娘,新罗王金德曼姐妹等等。
在历代贤明君王以及名臣大将的辉映之下,这些奇女子同样散发着独特的璀璨光芒。
武曌自小就喜欢听她们的故事,闲暇的时候,她懒的学什么针线活计,而是安静的坐在那里,用她那稚嫩的笔迹,努力的写一些乱七八糟的小传。
这让她比同龄的孩子看上去早熟的多,只有在族学当中,被几个小一些的族弟簇拥着的时候,才会顽皮淘气,有了顽童的样子。
“皇后娘娘出于军旅,一定很威严吧?”
“那倒没有,反而和蔼的很,反正明日里入宫就见到了,到时可莫要失礼。”
“知道知道,我可不像阿姐那么笨,学个走路都能摔倒。”
杨氏无奈的拍了拍女儿的脑袋,她生的两个女儿差距有些大,大娘学什么都慢,屡屡遭到妹妹的嘲笑,可家里人都惯着妹妹,她也拿妹妹没辙,只能跑来寻母亲哭诉。
有那么一天,武曌也不知又从哪听了故事,给姐姐起了个绰号叫女奸,很不好听,顿时惹毛了杨氏,少见的被杨氏打了两藤条。
武曌被打的哇哇大哭,过后老实了不少。
有一次杨氏去女儿的“小书房”,见面团团的小女儿独自坐在那里念叨什么,便悄悄凑过去细听。
“夫子说,卫子夫能当皇后,是娘家人的缘故,等我管了家,也得有自己的卫青,霍去病,让阿娘不敢打我,嘿嘿……”
于是杨氏回去拿来藤条,又打了小女儿一顿,这次打的狠,连武士彟都被惊动了。
女皇就是女皇,打小就比别人志向高啊……
…………
母女两个说了一阵话,杨氏让乳母带着女儿回去休息,养足精神,好明日一起入宫觐见皇后娘娘。
自己则照常去府中的家庙拜佛,杨氏是比较虔诚的佛徒,大事小情都愿意跟佛祖菩萨们说说。
只是以前有一次,有人跟他报说,家庙里的主持和继子私下见面,让她多了一丝戒心,后来让人查探了一番。
那主持俗家的家人收受了继子的钱财,估计把她在佛前说的话都报给了继子,这是继子算计她最厉害的一次。
即便后来家庙中的和尚换了一茬,她去家庙礼佛的时候,也只是在心里默默念叨,再不会说出口了。
只是她也没想想,继子既然能贿赂主持,那就不能贿赂一下佛祖和菩萨?
…………
此时武曌被乳母牵着,先是很有主意的让婢女去弄了点吃的送去她的小书房,她不准备回去睡觉,而是想去书房里整理一下自己的笔记。
见了皇后娘娘总得有话说吧?是夸一下皇后娘娘巾帼不让须眉,在马邑征战的往事呢,还是夸娘娘貌美,倾城绝世?
一旦碰到宫里其他的贵人,能不能当即认出来?
比如王昭仪乃宫中女官之首,出身晋阳王氏,当年就是王氏才女,据说还有雅号,叫南园主人。
只是前些时听闻,晋阳王氏被抄了家,也不知会不会牵连到王昭仪,见了面肯定不能提什么晋阳王氏了。
小小的脑袋瓜里,转悠着一些连成年人都想不到的东西。
要不怎么说呢,有些时候人和人比起来,差距比人和猴子都大。
当然了,在武曌心目当中最重要的还是皇帝,因为她的小名是皇帝给取的,这个名字给她带来的好处,让她自小就朦朦胧胧的明白了皇权意味着什么。
如果遇到皇帝,她又该说些什么?可惜那会她还小,据说皇帝还抱过她的,她自己却已经不记得了。
武曌懊恼的想着,就见武元爽带着两个从人迎面走了过来。
对于这位异母兄长,武曌自然是一点也不喜欢,从她懂事开始,就知道两个兄长不是好东西,整日给母亲找麻烦,恨不能赶了她们母女三个出府才罢休。
武曌也不惧怕,绷起小脸,牵着有些畏缩的乳母,在几个婢女的簇拥下径直迎了上去。
武元爽此时满脑门的官司,瞥见这个小人儿,心里的厌恶一下都溢出了眼眶,路过的时候脚步根本没停。
嘴里顺口道:“二咹啊,一年不见倒是大了不少,只是怎的如此无礼,见了哥哥也不叫人,你母亲是怎么教养的你?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