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的风裹着土腥气扫过永丰庄,试验田里的新绿像被揉皱的薄绒毯,勉强给裸露的黄土遮了点颜色。赵铁柱领着庄户们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朱祁镇(李辰)画的 “种植方子”,连每株麦苗的间距都量得丝毫不差 —— 堆肥池的白雾裹着暖意袅袅升起,竹筒温度计早被摸得发亮,连泥土里的潮气都像按规矩走的,一切都顺着 “工程” 的路子稳扎稳打。
可天偏不遂人愿。工程局的炉火能烘暖工棚,田埂上的心思能养肥土地,却挡不住头顶那片干硬的天。
自打冬末至今,京畿就没见过一场正经的雨雪。天幕像被脏灰布蒙了,太阳蔫头耷脑地挂着,洒下的光都带着刺人的冷意,吹到脸上的风更是干得能刮掉层皮。试验田旁的引水渠一天天瘦下去,原先能没过脚踝的水缩成了细流,如今连渠底泛白的淤泥都露了出来,裂着密密麻麻的小缝,像老人干皱的手掌。
老徐头蹲在渠边,枯瘦的手插进土里,再抬起来时,指尖的土块 “簌簌” 碎成齑粉。他眉头拧成了疙瘩,脸上的皱纹深得能夹住草屑,哑着嗓子朝走来的朱祁镇开口:“东家,这墒情…… 要糟啊。再没场透雨,别说这些新苗,连地里的老根都要渴死了。”
朱祁镇没应声,也蹲下身,指尖往土里探得更深 —— 那触感干涩粗糙,和他前世在西北见的旱地一模一样。他抬眼望过去,刚冒头的麦苗蔫哒哒地垂着叶尖,绿得发脆,仿佛风再大些就能把那点生机抽干。远处的引水渠早见了底,只剩几洼浑浊的泥水,映着灰天,看着更揪心。
“王勤。” 他站起身,声音听着平静,指节却悄悄攥紧了。
“奴才在!” 王勤连忙跑过来,裤腿上的泥点结了层硬壳 —— 他如今守着永丰庄,脚就没离过田埂。
“往年遇上春旱,庄子里都怎么应对?” 朱祁镇问。他揣着超越时代的法子,却清楚不能跳过老辈的经验。
王勤苦着脸摇头:“回东家,还能咋?要么多打几眼浅井,要么去大清河挑水。可浅井出水慢得像挤眼泪,挑水更是杯水车薪,壮劳力跑断腿,也浇不了半亩地。真遇上大旱,就只能…… 听天由命了。”
“听天由命?” 朱祁镇重复了一遍,嘴角勾起抹冷峭的弧度。他这工程师的字典里,就没这四个字。天不下雨,那就从别处 “借” 水来!
他的目光越过干裂的渠床,落在远处的大清河 —— 那河虽也瘦了,却比引水渠充沛得多,水色虽浑,却带着活气。脑子里瞬间勾勒出一条线:从大清河取水,用管子架到试验田,让水自己流过来。
“铁柱。” 他转头看向赵铁柱,声音里带了指令的利落。
赵铁柱立刻挺直腰板,眼神亮了 —— 经过堆肥、精准种植的事儿,他现在对朱祁镇的话,几乎是听了就动。
“你带人去工程局库房,把闲置的毛竹都清出来,要最粗、竹节最长的。再寻些桐油、麻绳、麻布,越多越好。”
“毛竹?” 赵铁柱愣了下 —— 打铁造模他熟,毛竹能顶啥用?可他没多问,立刻应道:“是!奴才这就去!” 转身就跑,脚步踩得泥地 “啪嗒” 响。
朱祁镇又看向王勤:“去庄子里喊人,所有闲着的劳力都来,带铁锹、箩筐,到试验田东头的大清河畔集合。工钱照给,管两顿饭。”
“奴才明白!” 王勤也揣着疑惑跑了。
老徐头和围过来的庄户们都懵了 —— 用毛竹抗大旱?之前称重堆肥就够玄乎了,这毛竹难不成还能变出水来?
朱祁镇没解释,走到田埂边的空地上,捡起根树枝,在泥地上画起来。先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线,接着在线上画了一节节的圆筒,从大清河一直连到试验田的引水渠,还在底下画了几根支撑的木杆。
“东家…… 您这是要造‘竹龙’引水?” 老徐头眯着眼看了半天,突然颤着声音问。他活了六十多年,见过官府修渠,见过富人用陶管引水进院子,可从没见过用满山都是的毛竹,拼出一条能跨沟的 “水龙”!
“是。” 朱祁镇朝他点了点头,指尖还在图上划着,“毛竹是空的,结实耐用,处理一下就是现成的管子。把它们首尾接起来,架在支架上,借着高低的落差,大清河的水就能自己流进试验田。”
这话像块石头砸进干池塘,庄户们瞬间炸了 —— 水自己流过来?这不是神仙才有的本事吗?
消息没半炷香就传遍了庄子。有人说 “东家又要搞新鲜名堂”,有人半信半疑,可一听说 “管饭还给钱”,再想起之前堆肥让庄稼长得壮实,还是扛着工具往大清河去了 —— 就算干不成,混两顿饭也值。
没多久,赵铁柱就领着人拉来了毛竹。一捆捆毛竹堆在河畔,青绿色的竹皮泛着光,看着就结实。河畔的空地上瞬间热闹起来,锄头、铁锹碰着石头的 “叮当” 声,庄户们的说话声,混着风里的土腥气,倒有了股子热气。
朱祁镇拿起一根毛竹,身边早摆好了特制的长钻。他握住钻柄,对着竹节处往下钻,木屑 “簌簌” 往下掉,没一会儿就把竹节钻透了,只留最末尾的一节没钻 —— 那是用来挡水的。“都看好了,竹节必须钻透,水流才能顺。接口的地方,用麻布裹紧,刷上桐油,防止漏水,再用麻绳捆结实,像这样……”
他拿起另一根钻好的毛竹,把两根的接口对齐,用浸了桐油的麻布裹了两圈,再用麻绳一圈圈扎紧,动作又快又准,看着不像养尊处优的东家,倒像个做了几十年竹活的老匠人。
庄户们围在旁边,眼睛都看直了。赵铁柱学得最快,凑过去拿起一根毛竹,试着钻了两下,琢磨着说:“东家,这跟咱们打铁时接水管子一个理!得密封好,不然水就漏了!” 他挽起袖子,抄起钻子就干,额头上的汗没一会儿就下来了,眼里却闪着劲。
老徐头则带着另一拨人勘察路线。他拄着铁锹,每走几步就蹲下来看看地势,用脚踩踩土,嘴里还念叨着 “这边高了点”“那边得垫块石头”。他种了一辈子地,哪块地高哪块地低,摸得比自己的手指头还熟,没一会儿就画出了条最合适的架设路线。
妇女和半大的孩子也没闲着。媳妇们抱着麻布、麻绳,给男人们递工具;孩子们则提着陶罐,从大清河里舀水,送到朱祁镇身边 —— 他要测试竹管漏不漏水。一罐罐水倒进竹管,要是接口处漏了,就赶紧补麻布、刷桐油,孩子们看着水流不出来了,还会拍着巴掌笑。
工地上的声音越来越杂,却杂得热闹。号子声喊得震天响,竹管碰撞的 “砰砰” 声,水流过管子的 “哗啦” 声,还有偶尔接口没绑好漏水,庄户们的笑骂声,混在一起,把早春的冷意都赶跑了。谁都忘了 “旱魃” 这回事,眼里就盯着那节节相连的竹管 —— 好像那不是竹子,是真能救庄稼的 “龙”。
朱祁镇在人群里穿梭着。一会儿蹲下来检查接口,手指摸过裹着麻布的竹管,确认没漏缝;一会儿又走到支架旁,指导庄户们调整木头的角度;偶尔还捡起树枝,在地上写着什么,嘴里念叨着 “坡度再调一点,水流能更快”。他的常服下摆早沾满了泥,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流,却没工夫擦 —— 他眼里的光越来越亮,像看到这条 “竹龙” 真的活了过来。
这哪是一条灌溉管啊?这是他 “人能胜天” 的念头,第一次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他要让这些庄户们知道,天不给水,人能自己找水;庄稼不是只能靠天养,靠手艺、靠法子,也能活得好。
可这片热闹里,总有道阴冷的目光躲在暗处。
李福安缩在不远处的灌木丛后,看着河畔的景象,嘴角撇得快到耳根了。“疯了…… 真是疯了!” 他压低声音骂,手指攥着灌木的枝条,指甲都快嵌进树皮里,“堂堂天子,跟着一群泥腿子玩竹子?这要是传到宫里,传到王公公耳朵里,看你怎么收场!”
他脑子里已经开始盘算 —— 怎么跟王振说?得说 “陛下不务正业,在乡下跟农夫折腾没用的东西”,得说 “这举动要是让御史知道了,少不了参奏”。最好能借着这事,把小皇帝这些 “旁门左道” 都禁了,到时候王振公公定会赏他!
他悄悄往后缩了缩,撩起沾满尘土的衣摆,猫着腰钻进田埂后的密丛,脚步轻得像偷食的老鼠 —— 他要赶紧回京城,把这 “好消息” 告诉王振。
朱祁镇像是察觉到什么,朝灌木丛的方向看了一眼,眉头微蹙。可手里的活计没停 —— 现在不是管这些的时候,“竹龙” 没成,说什么都没用。
三天两夜没歇着。庄户们轮着班干,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大清河的水,困了就靠在毛竹上眯一会儿。朱祁镇也没合眼,眼里的红血丝越来越重,却没说一句累。
终于,当最后一节竹管接好,当最后一个支架固定住,一条青绿色的 “竹龙” 顺着地势蜿蜒开来 —— 从大清河畔出发,跨过田埂,绕过土坡,一直延伸到试验田的引水渠,足足有数百步长,风吹过竹管,还会发出 “呜呜” 的声儿,真像龙在喘气。
所有庄户都围到了引水渠边,连之前最怀疑的人,都攥着衣角盯着竹管,大气不敢喘。赵铁柱和老徐头来回检查了三遍,连接口处的麻绳都摸了又摸。
“东家,都查完了,没问题!” 赵铁柱的嗓子哑得快说不出话,眼里却亮得像有火。
朱祁镇深吸了口气,声音沉得有力:“开闸。”
守在大清河入水口的王勤,憋足了劲推开临时堆的土坝。浑浊的河水 “哗啦” 一声涌过来,瞬间灌进了第一根竹管 —— 竹管被水撑得微微发胀,青绿色的竹皮上,很快就映出了水流的影子。
时间像被冻住了。所有人都盯着那条 “竹龙”,连孩子都忘了哭闹,眼睛一眨不眨。
一秒,两秒…… 十秒过去,渠首的竹管口还是没动静。有庄户悄悄叹了口气,老徐头的手也攥紧了。
就在这时,“噗 ——”
一股黄浊的水流猛地撞开竹管口,像挣脱了束缚的小兽,哗啦啦地扑进干裂的渠底。泥地上的裂缝被水一泡,发出 “滋滋” 的轻响,细碎的水花溅起来,落在庄户们的裤脚上。
“水!水来了!” 一个年轻的庄户先喊了出来,声音都变调了。
“通了!竹龙通了!” 更多人跟着喊,有人甚至跳了起来,手里的铁锹 “哐当” 掉在地上也不管。
水流起初还带着泥沙,浑黄浑黄的,可越流越稳,慢慢变得清了些。它顺着干裂的渠道往前跑,像条活过来的小蛇,钻进麦苗地里,滋润着发脆的根须。那些蔫哒哒的麦苗,像是喝到了水,叶尖慢慢抬了起来,绿得更鲜亮了。
老徐头扑到渠边,双手捧起一捧水,水从指缝漏下去,他却哭了 —— 老泪混着泥水往下淌,嘴里念叨着:“活了…… 庄稼活了……”
赵铁柱看着奔流的水,又转头看朱祁镇 —— 东家的脸上带着笑,眼底却有红血丝,身上的泥比谁都多。他突然觉得,东家不是凡人,是能让土地生金、让竹子变龙的 “神匠”!
朱祁镇看着水流进麦田,心里也松了口气,可眉头没完全展开。他指着水流对赵铁柱和老徐头说:“看这水流的速度,还能再改。竹管的内径再磨大些,铺设的坡度再算准点,下次能引更多水。”
他的目光又望向远处的田野 —— 要是能修个水库,筑道水坝,再把竹管换成更耐用的管子,是不是就能让更多田地不遭旱灾?
“皇上。” 王瑾不知何时站到了他身后,声音压得很低,“李福安回京城了。我们的人没敢拦 —— 怕打草惊蛇。”
朱祁镇脸上的笑淡了,点了点头,眼神沉了下去。
竹龙引来的水,浇活了试验田,暂时把旱魃赶跑了。可这 “不合常理” 的事,也像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底下的暗流早开始翻涌。
李福安回了京城,王振会不会找事?朝堂上的御史会不会参奏?这刚冒头的 “工程”,能不能顶住接下来的风浪?
渠里的水还在流,表面平静,底下却藏着看不见的漩涡。悬念像田埂上的草,悄悄冒了头 —— 这场和天、和人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