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林文德考上举人的喜报传来已有两日,院子里的热闹却还未散尽,不时有闻讯而来的乡邻、故旧上门道贺。
除了头一天全家还沉浸在巨大的惊喜中,有些手足无措外,大家也都渐渐缓过神,该下地的下地,该操持家务的操持家务。渐渐的,直白的恭维话少了,但那份藏在邻里乡亲笑容里的羡慕与敬重,却实实在在地充盈着这座农家小院。
林兮瑶跟着祖父去了后山的坡地,仔细查看土豆和玉米的长势。这两样作物都是八月初才种下去的,如今刚满两个月。
土豆田里,叶子已经有些发黄。林兮瑶跟在祖父身后,看他熟练地刨开一垄土,小心地拨开根茎周围的泥土。只见一株土豆秧下面结了五六个大小不一的土豆,每个约莫只有鸡蛋那么大。林兮瑶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产量跟她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可祖父却显得很高兴,他掂量着手里的土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直说凭他几十年的务农经验,这作物还能再长上大半个月,到时候,亩产八九石肯定没问题。
林兮瑶心里飞快地换算了一下,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那也就是亩产一千五百斤左右。这个数字连现代土豆平均亩产的一半都达不到,更不用说跟那些实验田里高达数千甚至上万斤的亩产记录相比了。
不过她转念一想,也明白这才是这个时代正常的产量。毕竟这里没有现代那种优选优育的高产品种,也没有科学的施肥和管理。
两人又转身去看旁边的玉米地。一人多高的玉米秆整齐地立着,长势看起来倒是不错,每株秆子上都结了一到两个玉米棒子。林兮瑶伸手扒开一个棒子的外皮,里面的玉米粒却稀稀落落的,颗粒也比她印象中的小得多,跟她期待的差距更大。
祖父也轻轻叹了口气,说这个看样子亩产最多能到四石。不过很快他又露出了欣慰的神色,安慰道:“但这已经比咱们种的高粱产量要高不少了。”
但林兮瑶心里清楚,这样的产量,根本配不上土豆和玉米这两样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高产作物应有的水准。
从地里回来,林兮瑶独自坐在窗前,努力回忆着自己那点微薄的农业知识。她找来纸笔,将现代农作物选种、育种、轮作等方法一一写了下来,什么杂交育种、系统选育,也不管在这个时代能不能实现,她一股脑地都整理了出来。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肥料。这真是她的知识盲区了。不过她突然想起,穆景渊那里好像有一本《齐民要术》,里面似乎有提到堆肥的方法。
林兮瑶将写满字的两张纸仔细叠好,郑重地交给了祖父。她没注意到祖父接过纸张时那复杂的眼神。
虽然三叔已经考中了举人,林家算是有了些依仗,但在这个时代,多一份保障总归是好的。底牌,谁会嫌多呢?
但按照现在土豆、玉米的这个产量水平,虽然不算差,可大乾朝也不是没有产量相当的农作物。就这样报上去,顶多就是多了两种寻常作物而已,根本达不到她预期的效果。所以,她觉得必须继续培育良种,不奢求达到现代的水平,但至少要远超当下所有作物的产量才行。
不过说到具体种地,她是真的不在行。所以把思路和方法写出来之后,她也就放手不管了,反正有祖父这个老把式在,交给他来操持最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