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典史?王氏心里咯噔一下。这可是掌管镇上文书记事、有些体面的小吏,以往是他们这等农户需要仰视的人家。如今竟也主动托媒人上门,还是为嫡出的小姐说亲!
周氏心中亦是波澜微起,但面上依旧从容,将方才对花媒婆的说辞又拿了出来,语气更加恳切:“刘妈妈辛苦。宋家门风清正,我们自然是敬重的。只是您也知道,家里老三刚中了举,人还在归途。孩子们的大事,总得等他这个做叔叔的回来拿个章程。绝非推脱,实在是想一家人聚齐了,好好商议。”
刘媒婆闻言,非但没有不悦,反而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老夫人思虑周全,理应如此。那老婆子我就先回复宋家,等府上举人老爷荣归,再行商议。这可是天大的喜事连着喜事!”她又说了几句场面话,便也告辞了。
一日之内,连续两位有头脸的媒人登门,说的还都是镇上以往他们高攀不起的人家,王氏只觉得像踩在云端,有些不真实。她看向婆母,眼中既有兴奋又有无措:“娘,这……”
周氏轻轻叹了口气,眉宇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树大招风啊。这说亲的人接踵而至,是看得起咱们家,是好事。可也应了那句老话,‘一家有女百家求’如今是咱们家的儿郎成了香饽饽。但这人选得好是锦上添花,选得不好,或是处理不当,好事也能变坏事,弄不好还得罪人。”
大伯母王氏起初只觉得脸上有光,一点也没感受到婆母话里的忧心,反而因这份被追捧而有些飘飘然。
直到,第三位、第四位媒婆接连登门……
这一日,林家前前后后竟接待了五波媒人!到后来,并非所有媒人都是冲着长孙林盛辉来的。有镇上的小富之家,也有邻近村子的殷实地主,竟开始打听起林家待字闺中的大姑娘林雅瑶来,话里话外都是求娶之意。
人来得多了,言辞也愈发直接,甚至隐隐带着较劲的意味,大伯母王氏才开始真正体会到婆母所说的“得罪人”是什么意思。拒绝的话说多了,即便再客气,也难免看到对方脸上闪过的失望或不豫。她这才意识到,这络绎不绝的说亲背后,牵扯着多少人情脸面,处理起来真真是如履薄冰。
好在祖母周氏始终稳坐中堂,无论来的是谁,提及的是哪个孩子,她都是一套滴水不漏的说辞,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笑容:“劳您费心,您说的这门第自然是极好的。只是家中老三,也就是新中的举人还未归家。孩子们的大事,总得等他这个做叔叔的回来一同参详。绝非推诿,实在是想一家团聚,慎重决断。”
这些上门的媒婆都是人精里历练出来的,深知上门是为结亲而非结怨。因此,即便心里都明白周氏那番说辞多半是缓兵之计——毕竟婚嫁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真没听说过侄儿侄女的亲事非得等叔叔点头不可的——但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只因她们看重的,正是林家这位即将归来的“叔叔”,可不是寻常长辈,而是新晋的举人老爷!这恰恰也是她们今日踏破林家门槛的根本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