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械粮草也将源源不断。
待一两年后,淮南豫州元气大伤,而我等兵精粮足。
届时再取中原,谁敢造次?
文武官员先是错愕,继而击节称妙,最后捧腹大笑。
高!实在是高!
军师当真老谋深算!
袁术果真是天赐良友!
陈渡抿嘴浅笑。
背倚青州盐场、屯田之利,加之即将归附的徐州,曹操根本无须仰仗豫州淮南世族的钱粮兵马,自可放手打压不臣之族。唯有如此,曹操一统中原后,才能更轻易地从世族手中榨取钱粮支持。
曹操要的,是驯服的世族。
而现在的曹操,有这个底气。
这是其他割据势力望尘莫及的优势。
家底厚实,自然为所欲为。
不过话说回来,若没有袁术这个专坑自己人的得力助手,此事难度必将倍增。
方略既定,众将又彻夜商讨战术细节。
黎明时分,会议方散。
五日后,青州六万大军整装待发。
粮草军械早已准备齐全。
六万雄师,挥戈南进!.
徐州下邳城。
袁术的军需尚未筹措妥当,十万大军仍在集结之际,便接到曹操主力南下的急报。
袁术拍案而起:
曹孟德用兵竟如此神速?!
此番究竟是我等攻其不备,还是他设局诱我北上,反袭我徐州?!
此中可有诈谋?!
自讨伐董卓以来,曹操用兵素来诡谲难测,奇谋迭出。至今未尝败绩,令人闻风丧胆。
袁术虽拥十万之众,重拾雄心,但对阵曹操时仍不免疑窦丛生。
谋士阎象谨慎接过军报,细阅后沉吟道:
兵法云:制胜之道,贵在先机。
先机之要,首重谍报。
曹操连战连捷,除陈太阿运筹帷幄外,其情报网络之精良,当世罕有匹敌。
前岁青徐之战,臧霸兵马方离琅琊,曹军已扼守泰山险道。
言至此,阎象长叹:
曹氏细作无孔不入,此前确是我等疏忽。
此番十万大军调度,岂能瞒过其耳目?
只是其军情传递之迅捷,实在匪夷所思......
他继续剖析:
谍报精准迅捷,正是曹操敢撤军改革之底气。
徐州稍有异动,其虎狼之师即刻南下。
我方速克陶谦后立即备战,未料曹军反应更胜一筹。
看来早在东海战局未定之际,曹操已预判胜负,着手南征。
厅内一时寂然。
袁术目光在众谋士间游移:如此说来,曹军急速南下,并非陈太阿设谋?
谋士袁涣出列应答:
青州耳目遍布,若按兵不动方显反常。
我军攻其要害,曹操全力救援,正是兵家常理。
袁术闻言如释重负,倚靠龙椅道:
既然并非诡计,倒也无须多虑。
“曹操的军队三天前已整装待发,中路主力此刻应刚穿越泰山峡谷,东路部队想必还未抵达北海。
“我军距琅琊开阳更近,定能抢先一步抵达。
“战机稍纵即逝,传令桥蕤、张勋、梅成、曹豹、陈纪即刻统领八万兵马全速北上。
“另派苌奴、秦翊、戚寄、曹宏率两万士卒加紧征调粮草,若遇抗命拒缴者,一律铲除。”
袁术决心以雷霆手段扫除障碍,迅速 ** 徐州世族豪强。
……
泰山脚下。
曹操与陈渡率四万军民再度穿过峡谷,现身奉高平原。
此次青州共调集六万将士,随行百姓达十二万之众。
后方留守兵力五万:臧霸领三万琅琊军镇守青州西陲平原,袁绍与公孙瓒鏖战正酣无暇东顾;夏侯惇率四千精兵驻防临济盐城,戏志才协理军务;州治临菑由长子曹昂暂代政务,小将曹休统六千兵马戍守,荀彧辅佐;余下万人为各郡守军,防备豪强作乱。
过去四月间,曹操通过恩威并施,从豪强手中收缴四十万隐户名册——主动配合者获五年免税;被迫屈服者减免一年赋税;负隅顽抗者攻破坞堡后仅追缴欠税,未行屠戮。
尽管尚有四五十万隐户未清缴,因战事暂且搁置。
手握天子节杖的曹操占尽法理,加之地利优势:控制平原与琅琊后外患全无,内乱风险微乎其微。除非琅琊之战惨败于袁术,然此概率近乎于无。
“子龙。”曹操召来赵云,“依计率两千铁骑封锁峡谷,绝不放袁术斥候西进。”
(
十日后我军将抵达小沛,届时你可带领两千骑兵南下汇合。若遇袁术主力来袭,切勿正面交锋。
赵云领命离去,两千铁骑扬尘向东南方向进发。
曹操突袭沛国威胁彭城的行动完全出乎袁术预料。赵云部封锁泰山要道,在接下来十日里将使袁术无从判断曹军真实意图。当两万曹军突然出现在彭城时,必将引起袁术震恐——他定会误判这是曹操围魏救赵之计,意在逼迫袁军回防彭城。
但未见识过琅琊炮威力前,袁术绝不会相信两万曹军能迅速攻克彭城这样的坚城。因此他非但不会撤军,反而会集中所有兵力猛攻曹仁镇守的开阳——只要拿下开阳要地,青州两万曹军就将陷入绝境。
此乃陈渡谋划的阳谋:诱使袁术不计代价强攻开阳,从而实现消耗袁术与徐州势力的双重目的。
对袁术而言,徐州百姓不过是消耗品。为夺取琅琊,他肆意劫掠豪族人口充作炮灰,强征粮草以充军需。陈渡的计策确实会导致大量无辜死伤,使徐州满目疮痍。
但唯有经历这般阵痛,方能奠定未来基业。古今变法无不伴随流血牺牲,而大汉革新的序幕,正要从徐州豪族开始。
陈渡坦然承担罪责,不以慈不掌兵为自己开脱。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断。
他浑不在意。
......
四日后。
袁术亲率二十万大军兵临开阳:八万精锐战兵、两万强征壮丁及十万民夫。但袁术并未立即攻城——开阳城南临武水、东临沂水的地形使得围城颇为困难。
他采取半包围策略:六万部队部署在城西、城北方向。若曹仁弃城,唯有跳入东南两条湍急河流。另有四万精锐驻守武水南岸待命。
军帐中,袁术捧着蜜水皱眉询问幕僚:曹操封锁泰山要道使我军斥候难行。二位觉得,这奸贼是否又在耍什么花招?我军围城打援之策,该重点防备哪路援军?
根据要求
----------
阎象早已知晓军情,与袁涣共同研判曹操意图。面对袁术询问,他立即上前禀告:
主公,围城打援之策首重先弱后强。曹操必是识破此计,故分兵两路混淆视听。
东路琅琊四万之众看似主力,然以曹操用兵习性,中路泰山二万精兵恐才是其亲率之师。
两千骑兵阻断交通不足为虑。泰山隘口易守难攻,只需调遣一万精锐即可扼守。
臣建议集中兵力歼灭北路敌军。
袁术凝视地图沉思,微微颔首。袁涣见状上前献计:
属下有一策,或可重创曹操东路大军。
袁术闻言双目放光,急饮蜜水催促:曜卿速速道来!
袁涣正色道:自讨董以来,曹操得陈太阿辅佐,未尝败绩。向来只有他们算计他人...
听闻此言,袁术面色阴郁。回想近年战事,确无人在谋略上胜过曹陈二人。他叹道:
陈太阿之才,孤亦叹服。曹孟德得此臂助,实在令人嫉恨。卿真有把握算计此人?
袁术自忖兵力占优时不惧正面交锋,却对奇谋诡计心存忌惮。去年阎象献策突袭袁绍,眼看即将得胜,不料曹操援军忽至,致使功败垂成。此战若胜,何至于如今需借流寇之力,更不必劫掠淮南豪强。
袁涣摇头:属下不敢妄言设计陈太阿。但若其不在军中呢?
袁术眼眸顿时亮起:此话怎讲?
----------
袁涣分析道:
“中路的曹军两万必是精锐,由曹操与陈太阿亲自统领。”
“曹操麾下大将曹仁此刻驻守开阳城。”
“由此推断,东路四万大军的统帅已不言而喻。”
袁术急切追问:“何人?”
袁涣答道:“非夏侯渊即夏侯惇。”
“曹操虽重用外姓谋士陈太阿,但兵权始终交由宗亲执掌。”
“夏侯兄弟才能平庸,全凭血脉得居高位。近年曹军连战连胜,其部必生骄怠之心。”
“我军可佯败诱敌,设伏围歼。若此计得逞,便可回师夹击曹操主力,顺势攻取开阳。”
袁术初时击掌称妙,忽又迟疑道:“若夏侯兄弟不入彀中?”
袁涣淡然回应:“彼若谨慎,于我亦无损失。”
袁术遂纳其策,转询阎象意见。
阎象沉思道:“东路策略可行。然属下料曹仁今夜或来袭营。”
见袁术惊愕,他继续解释:
“曹仁本可半渡而击,却放任我军安营,此反常之举恐为诱敌之计。”
“主公不妨将计就计,设伏以待。”
(
琅琊,开阳城头。
曹仁倚着城垛,眯眼望向西、北方向那密密麻麻却杂乱无章的袁术军营,鼻腔里溢出一声冷哼,转身走下城楼。
毗邻城门的密闭工坊前,他验过令牌,厚重的木门在吱呀声中被推开。坊内火光跃动,百名工匠正挥汗如雨,将木料刨削成可拼装的炮车构件——自陶谦败走剡县,这批巧匠便被曹操调至琅琊。如今堆积如山的部件,已能拼出十具攻城巨炮。
土鸡瓦狗。曹仁在郭嘉身侧站定,眉峰如刀。
郭嘉捻着胡须轻笑:与将军麾下虎贲相较,天下诸侯谁不是乌合之众?初至临淄时,他尚以为曹操亲军已是当世精锐,直至目睹曹仁镇守琅琊的这支劲旅——万人中九成为讨董时的沛国老卒,余者皆是百战锐士。
曹仁忽以指节叩响身旁的铸铁配重块:此物真能将三百斤飞石掷出四百步?他见过徐州炮车的威势,二百步已是骇人,若这琅琊炮真如传言......
配重筐投下的阴影里,将军的质疑与期待如刀剑交鸣。
郭嘉拾起一块铸铁,神色凝重:起初我也难以相信,不过既是君侯亲自绘制图样,再交由能工巧匠打造之物,断不会有错。
日渐融入曹营,郭嘉与陈渡共事愈久,对其了解愈深。
初见时,透过陈渡展现于世的智谋韬略与种种出格行止,郭嘉以为此人性情狂傲至极。
实则不然。
陈渡集傲骨与谦和于一身,兼具狠辣与温润。
表面光明却暗藏心机,看似狡诈又坦荡磊落。
易相处,却总透着一丝莫名的疏离感。
诸多相悖特质集于一身,竟毫不显得违和。
初投曹营时,郭嘉尚存竞逐之心,欲与陈渡一较高下。
然随着深入了解,这念头不知何时已然消散。如今的郭嘉,与徐庶、程昱、鲁肃、戏志才等人一般,对陈渡唯有敬服之情,便连荀彧亦不例外。
自荀彧抵青州后,那份傲气竟也消磨殆尽,在郭嘉看来实属奇事。
军师所言极是,既是祭酒亲绘图纸,确不该有所怀疑。曹仁面色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