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诸侯再不敢轻视秦国,纷纷遣使道贺。
诸位思考,商鞅究竟凭借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这正是我强调的:商鞅变法使秦国以弱胜强,与周代商、春秋五霸更替有着本质区别。
周取代商,是奴隶参与耕作直接扩大了劳动力规模,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
五霸更迭,则是铁器牛耕革新了生产工具,带动生产力进步。
但商鞅面临的局面是:秦国既无更多劳动力,也无更多耕地,更不存在技术优势。
他却能让秦国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原因何在?
这个问题让在场众人陷入短暂沉思。
曹操却突然神色剧变。
《商君书》可是**!
他十分确信,在场除了自己,无人真正读过《商君书》内容,包括曹昂和陈渡在内。
而此刻陈渡所讲授的,岂非正是商君思想的精髓?
回想《商君书》要义,曹操已然领悟陈渡的教学意图,暗自颔首。
今日这堂课,陈渡就是要引导众人从生产关系的本质,重新理解商鞅变法的精髓。
听完这节课,这些年轻人——不,包括自己在内,或许真能领悟治理州郡的切实良策?
商鞅效法早期士大夫,充分调动了奴隶的生产热情!诸葛亮猛然顿悟。
曹昂与王粲齐齐望向诸葛亮,随即也露出恍然神情。
确实,在劳动力、工具、耕地等硬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唯有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其主观能动性可以迅速改变。
商君的整套制度设计,不正是围绕如何**民众生产积极性而展开的吗?!
说得对,陈渡肯定道,这正是今日课程的核心要义。
在资源受限时,制度设计的唯一准则就是:
掌握有限资源时,如何通过优化生产关系充分释放人的生产潜能。
记好这句话——今后你们制定政策时,这就是根本原则。
教室里响起沙沙的写字声,停笔后众人相视而笑。此刻大家都领悟到:制度设计的核心永远是。
若没有陈渡系统讲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或许要历经多年实践才能悟透这个道理。但此刻通过商周更替、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等案例,所有人都深刻理解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看似简单的理论,为何独有商鞅能洞悉?
理论缺失必然导致信念匮乏,没有信念支撑的改革注定难以持久。秦国六代君主为何能始终坚持变革?关键就在于那部《商君书》——古代世界关于通过生产关系革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
当六国被迫效仿秦制时,只见其形未得其神。缺乏理论指导的修补式变革,不过是杂乱无章的冒险。此刻陈渡要做的,就是为曹操、曹昂、诸葛亮等人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让未来的制度革新有据可依。
假设诸位是商鞅,该如何调整【耕地、粮种、农具的归属制度】来激发农耕效率?子修先谈谈你的构想。陈渡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命题。
曹昂搁下写满字的纸张,重新铺开一张白纸,提笔蘸墨继续书写。
思索片刻后,他开口道:
关于农田,在商鞅变法之前,虽然民间已有不少私人田地,但朝廷并不认可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因此,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律法中明确私田的合法地位。
当年商君废除阡陌封疆,瓦解井田制度,正是这个道理。
只要私田获得官府认可,奴隶与平民在完成贵族分配的耕作后,自然会积极开垦属于自己的田地。
至于种子问题,按理说奴隶与平民本无资格留存种子。官府可以效仿现今对待佃农的做法,先借出种子,待收成时连本带利收回。
农具归属一事,受限于当前铁器产量,恐怕暂时难以改变现状。
话音刚落,曹昂忽然觉得豁然开朗。
他虽自幼被曹操当作文士培养,未曾学习治理州郡的实务,但此刻所言的政令,看似脱胎于《商君列传》,实则已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
如今他能从生产根本出发,真正理解如何通过调整政策来调动百姓的农耕积极性。这些建议不再是凭空臆想,而是建立在实地考察与深思熟虑之上的切实之策。
若能继续深入民间调研,他定能制定出更完善的具体措施。
陈渡闻言颔首,转向王粲说道:仲宣,你来阐述粮食生产者与生产资料拥有者的关系,以及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王粲略显诧异,原以为自己会负责最后一个议题。他重新铺展宣纸,沉吟许久才提笔书写,最终陈述道:
秦孝公在位时,耕作者实则是拥有土地与农具的贵族的奴隶,缺乏耕作热情。
倘若我是商君,首先会提升奴隶地位,使其在法律上获得平民身份。不过此举恐怕会招致贵族反对...
幸而当时秦孝公与宗室子弟多支持变法,阻力或许不如想象中巨大。
至于耕作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应当既存在协作,也保持竞争。
“如果合作过于紧密而影响政策推行,就要设法削弱这种合作。
“如果合作过于松散难以形成合力,就要促使他们加强联合。
“对于内部竞争,首先要禁止公开械斗,转而引导他们在耕地、粮食产量上展开良性竞争。
“对勤恳高产者给予奖励,对怠惰低产者实施惩戒。
“目前就想到这些。”
王粲本不善制度建设,此刻却惊讶于自己能脱口说出这么多见解。
陈渡颔首赞许,目光转向诸葛亮:“亮儿,你来制定【粮食分配权归属】的方案。”
诸葛亮立即回应:
“要让分配制度激励生产,必须确保隶农所得超过以往。
“师父方才提到,赋税制已在底层士大夫与隶农间自发形成。
“商君将赋税制合法化,正因其最能调动隶农耕作热情——从此他们首度拥有余粮。
“反观井田制时期,士大夫不论收成几何,仅给予隶农活命口粮,余者尽数收缴。
“隶农自然怠惰,毕竟奴隶主不会任其饿毙。
“私田与赋税制确立后,新晋庶民们为积攒余粮,自发拓垦荒地。
“土地私有化使秦国疆土尽归秦王所有。
“赋税制令庞大隶农群体皆须向秦王纳粮。
“原本由贵族士大夫分配的私田产出,如今转由秦王掌控。”
诸葛亮稍顿,检视竹简笔记。
“但分配变革必遭阻力。
“私田合法化前,士大夫征收的赋税本属其私有。
“从前是士大夫主动进贡公田所得,如今秦王需遣人下乡强征私田之税。
“故须组建征税队伍 ** 旧贵族,更需配套律法支撑。
“想来郡县制便由此诞生?
“然此已超出分配制度范畴——
“因分配之变,秦王须同步革新法令、地方治理、军制等诸多领域。”
商鞅变法中,最关键的举措在于重新划定利益分配格局。秦王通过废除贵族世袭爵位,确立军功授爵制度,将田赋征收权彻底收归 ** 。
诸葛亮领悟到,要推行新的分配制度,必须配套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陈渡对此表示赞同,并进一步阐释道:
变法精髓在于构建耕战体系。今日单论农耕改革,其核心在于两项根本制度:一是破除井田制,推行土地私有;二是改革赋税制度。这两项制度都能有效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减少劳动力浪费。
为确保新制度顺利实施,配套措施包括:对怠农者施以严惩,全家贬为奴籍;对勤勉者给予奖励,减免徭役;废除分封制,改设郡县。通过这套改革,秦王成功绕开贵族阶层,直接掌控基层农户,建立起 ** 集权的治理体系。
这才是变法的精妙所在。陈渡强调道,减少中间盘剥,培育自耕农群体,既有利于政令推行,又能最大限度提升生产力。我们若要发展青州,也必须设法越过豪强,直接惠及百姓,充分激发他们的生产热情。
随后他抛出观察题:诸位今日所见,使用铁锄的佃农与使用木锄的自耕农,耕作效率孰高孰低?
曹昂立即回应:铁锄确实更快,但效率提升仍不尽如人意。他对两类农具的效能差距印象深刻——铁锄的耕作速度实际可达木锄的五六倍。
那些挥舞铁锄的佃农,耕作速度仅仅是木锄佃农的两倍左右。这明显是因为他们缺乏耕种的积极性。
佃农并非地主的奴隶,只是租用地主的土地耕作,缴纳高昂的田租。如果他们更加勤勉,粮食产量本可以更高。但由于土地不属于他们,收获不能完全归其支配,加之田租过重等因素,大多数佃农只求温饱,不愿为地主增产粮食。
这在曹昂、诸葛亮、王粲等人看来曾难以理解,但如今亲眼所见,事实便是如此。
“佃农的耕作意愿不足,生产力未能充分释放。”曹昂眉头紧锁,说道。
“因此,青州若要提升生产力,调动百姓积极性,首要之务是防止自耕农沦为佃农,其次是将佃农从地主手中解放,使其重新拥有土地。”
曹昂认为已触及问题根源,但仍有一事不解。
生产力涵盖劳动力、土地与工具。如今青州乃至天下都不缺土地,可佃农却仍依附于世家豪强,导致生产力无法充分发挥。
且不说如何克服地主阻力解放佃农,单是如何阻止自耕农成为佃农,便令人困惑。自耕农沦为佃农的根源何在?
诸葛亮与王粲也在思索同样的问题。
“你们以为,自耕农为何最终会变成佃农?”陈渡问道。
佃农的形成,并非地主强行夺地或胁迫买卖——这在汉朝属违法行径。尽管确有少数人如此行事,但绝非主流。
“天灾。”诸葛亮面露愧色,“前年泰山蝗灾,百姓绝收,只得投靠世家。当年我家也收留了不少佃农。”
此前,他一直认为这些农民若无自家接济,必将饿死,而收地、借粮种不过是理所应当的善举。如今才意识到,此举实则会削弱百姓的耕作意愿。
他家如此,天下其他家族亦如此。久而久之,佃农增多,国家税粮便随之减少。
“嗯,算是部分原因。”陈渡答道。
“那你可曾想过,为何这些人会成为你家的佃户?”
“为何不向你家族借粮种,继续耕作自家田地,反而要将土地卖给陈家?”
诸葛亮一时语塞。
他方才确实忽略了这层缘由。
“因他们先前已向我家借过粮种,如今逢灾年,实在无力偿还,只得卖地抵债……”诸葛亮面颊微热,声音渐低。
“那又为何会无力偿还粮种?”陈渡循循善诱。
“或许……是我家收取的种息过高?”诸葛亮迟疑道。
陈家实则只收三成利,比起泰山羊氏五成已是温和——他听闻某些豪强竟收七八成利。
“确有可能。”
“若果真因此致百姓沦为佃户,丧失耕作热忱——”
“诸位以为,该施何政以缓此势?”
“降息!”曹昂脱口而出。
话既引至种息,若再答不出对策,当真枉读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