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谋士以超凡智慧,带领他们从末流诸侯成长为雄踞青州的一方霸主。更难得的是,陈渡从不居功自傲,反而用心培养新的智囊团。
如今鲁肃、徐庶、程昱等新加入的谋士都已崭露头角。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涌现更多栋梁之才。
一个陈渡已令天下震动,若日后涌现多位这般人才,不知将掀起怎样的风云?
...
次日清晨。
临菑城中。
曹操召集众人商议军情。两件要事让局势再度变化:
其一,密探确认黑山军已与袁术、公孙瓒结盟;
其二,曹仁等人北上突袭,成功焚毁两百余艘粮船。
陈渡早料到三方会结盟,但仍在等待确切情报。
在另一时空,若非曹操在东郡牵制多方势力,袁绍根本无力创造界桥之战的奇迹。这也是袁绍始终视曹操为心腹的原因。
而当曹操遭遇兖州叛乱时,若没有袁绍支援五千兵马与粮草,恐怕难以为继。不过袁绍的援助并非无偿——他要求曹操送家眷为人质。最终曹操割让半个东郡了结此事,这也成为二人关系破裂的 ** 。
在这个平行世界里,袁绍与曹操本是相互依存的对手,正是这种微妙的平衡促使他们共同成长为左右时代的巨擘,最终迎来官渡的生死对决。
倘若这对宿敌缺失任何一方,整个三国的格局都将彻底
眼下这个时空同样暗藏玄机。若无曹操相助,袁绍早已命丧黄泉。但正如先前所说,陈渡决不会让袁绍在此刻陨落——当然也不会令他高枕无忧。
关键要让公孙瓒保存核心战力,与袁绍形成拉锯之势。这既能牵制袁绍东进中原的野心,又能借袁绍之手重创袁术,为曹操在中原拓展创造良机。
陈渡的终极谋划,正是要促成袁绍、袁术与公孙瓒三方相互消耗,最终让青州坐收渔利。所有战术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如今战局虽生变数,但战略主轴依然未改。
青州反围剿的胜利逼得袁术铤而走险,竟联合黑山贼与南匈奴残部。陈渡分析道,这暴露了袁术与公孙瓒诛杀袁绍的迫切,甚至不惜与流寇为伍。
但袁绍的困境已较先前缓和许多。黑山军与南匈奴不过是群乌合之众,与袁术貌合神离。他们意在劫掠,岂会为袁术卖命?
更何况程昱与曹仁、曹纯两位将军的捷报,已令公孙瓒粮草告急。他不得不增派兵力固守北境——这意外的转折,反倒对我们最为有利。
曹操会意颔首。陈渡的方略始终明确:既要削弱二袁,又要保全公孙瓒这支制衡力量。
需在龙凑渡布下三万疑兵。陈渡将二十枚兵棋推至沙盘某处,此举一箭双雕:既能诱使公孙瓒分散兵力,为袁绍减压;又可迷惑袁术的耳目。
倘若公孙瓒过早覆灭,袁绍必将调转兵锋直指中原,与袁术提前决战——这绝非我们乐见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当袁术紧盯龙凑大军时,绝不会料到我们将派三千轻骑突袭其腹地。
**
“兖州无人能与袁术抗衡。”袁术骄傲轻敌,必然对后方疏于防备。
“据探报,他率五万精兵,加上三万役夫,号称八万之众。”
“袁术不同于公孙瓒,麾下不乏智谋之士。必有谋士提醒他,黑山军只是虚张声势,若不能快速渡河,黑山军必溃。”
“为速灭袁绍,他定会下令全军抢渡。”
“我军的机会,就在袁术大军渡河之际。”
“待其至少四万人马渡过黄河,我三千骑兵突袭未渡河之敌。”
“袁术毫无防备,这一万人必不堪一击。”
“随后,我军骑兵全力破坏粮道与运粮船,断绝其补给。”
“粮道被断,士气瓦解,袁术渡河之军终将被袁绍歼灭。”
“此乃此战关键。”
陈渡细致分析后,众人豁然开朗。
“先生,云已大致明白,但仍有两点疑惑。”赵云指向沙盘,直言不讳。曹操允许众将自由发问,赵云与众将相处融洽,故毫无顾忌。
“其一,如何确定袁术渡河时机?”
“其二,龙凑至白马渡约五百里。”赵云继续道,“三千骑兵昼夜疾行,亦需一日一夜。届时人疲马乏,如何完成任务?”
此言一出,众将恍然意识到问题所在。
此前曹仁与赵云能奇袭刘备,是因刘备行军迟缓,且距离较近,战马体力充沛。
此次袁术渡河时间难测,且龙凑至白马渡路途遥远,长途奔袭实非易事。
若此二问无解,陈渡之策岂非空谈?
众将并无质疑之心。
陈渡算无遗策,他们早已对其深信不疑。
此刻未能参透关键,必是自身疏忽,而非谋划有误。
陈渡望向徐庶,问道:“元直以为,该如何解决?”
徐庶沉吟未答。
赵云提出那两个疑问时,陈渡的目光早已落在那幅巨型沙盘上。
乌巢泽。静默半晌后,徐庶突然开口。
陈渡微微颔首:正是乌巢泽。
徐庶指向沙盘:祭酒先前已阐明,张邈等人既不愿袁绍被袁术所灭,也不敢公然与袁术为敌。在他们眼中,袁术胜券在握。
因此兖州成了所有人的盲区。
子龙方才紧盯黄河岸边的龙凑渡,却忽略了兖州腹地。
若要保存战马体力,同时探查袁术动向,我军当沿济水直入兖州。三千骑兵分散行进,最终在韦乡会合。
乌巢泽西侧的濮水,是豫州粮草北运要道。韦乡距袁术驻军的白马津仅六十里,骑兵疾驰一个时辰可达。
袁术斥候必定沿黄河堤岸巡查,绝料不到我军竟敢深入兖州,出现在其后方!
毕竟在袁术看来,我军主力正集结龙凑渡,准备渡河支援袁绍对抗公孙瓒。
陈渡赞许道:元直此计甚妙。
徐庶精神大振:袁术本就不多的骑兵都部署在黄河沿线,兖州地域广阔,他更无力派斥候巡查。
纵有亲袁术的豪强发现伪装分散的骑兵,谁又能想到是青州军?
况且兖州豪族首鼠两端,根本不愿卷入二袁之争。
袁术绝对想不到,我军会从其视为后方的兖州突然杀出。
无人能料到此招。
众将听罢豁然开朗,士气大振。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元直军师已得祭酒真传!夏侯惇击节赞叹。
能在 ** 时代将部队化整为零又随时集结的,皆为青史留名的良将。
如今曹营中除曹操外,三位骑兵统领皆具此能。
曹仁曹纯自不必言,曹军骑兵体系便是二人所创。当年在淮泗为豪强时,便与千余骑生死与共。
这份袍泽之情,足以让他们无需任何手段就能自如分散集结。
至于赵云,则是凭着百骑劫营的赫赫威名赢得这般统御之力。
当初追随他劫营幸存的上百精骑,皆出自曹仁帐下嫡系,如今尚存九十余人,其威名声誉,已臻巅峰。
陈渡许诺的金银、美妾、良田宅院,他们尽数到手。
唯独欠缺的,是权柄。
非曹操与陈渡失信,实因曹军尚未扩充,战马仅能凑足六千之数。
然这批人已开始接受某类特殊训导,正随赵云研习统兵之道与治军章程。
他们注定会成为未来的军司马、校尉人选。
这九十余人绝无临阵退缩之虞,每人统领二十骑,更不在话下。
故而此番南征,由赵云、曹纯偕军师徐庶领兵。
更为老练的曹仁独率两千骑,北上牵制公孙瓒。
赵云一行沿济水南行,约定于兖州乌巢泽会师。
乌巢泽广袤,济水浩荡,如此可保分散部队不至迷失。
世上有谁能想到,竟存在这样一支能聚散如常的铁骑?
这再度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极限。
当时其他诸侯麾下,士卒一旦失散,多半解甲归田或遁入山林。
他们胜绩寥寥,待士卒亦吝啬至极。
反观曹操阵营,自陈渡推行军制革新,全军气象焕然一新。
曹操首重足饷,借此树立威信。
汉军若满饷,则所向披靡。
唯根基稳固,后续方略方能见效。
其余诸侯,谁人能及?
若无陈渡,纵使曹操亦难成此局。
然陈渡所领军制变革,核心绝非仅限厚赏与操练。
关键在于铸魂。
物质激励再丰,训练再严,战力差距终有限度。
真正制胜者,乃装备之精良,闻鼓而进、死战不退之锐气!
精神淬炼,方为军改真谛。
如何铸魂?
当自收服人心始。
当世将帅多以为,只需笼络军司马、曲军侯足矣。
士卒?何须在意?
此恰为刘备终能崛起之关键所在。
或许他与其他诸侯一样无法保证足额粮饷,但他做了一件几乎所有统治者都不愿做的事:真正赢得底层士卒的忠诚。
为何背嵬军能所向披靡?
【宁冻死不动百姓一片瓦!】
【宁饿死不抢百姓一粒粮!】
这才是无敌之师的核心!
他们是为信念而战的军队!
这样的信念绝非凭空而来,更非靠空喊口号形成。
它源自言行一致的公信力,通过上层以身作则,最终形成全军效仿的风气。
陈渡虽未亲历 ** 穆的时代,却从曹操的治军方略中目睹了这种信念的萌芽。
首要是足额军饷与军功制,奠定物质激励的根基。
更关键的是收服人心的举措:
曹操每旬举行军功嘉会,以拥抱礼遇每位立功士兵,强化他们的荣誉感。
只要军务稍暇,必亲赴营帐慰问伤卒,与士兵促膝长谈。
他与士卒同锅而食,处决上百贪墨粮官,近乎根绝克扣军饷之举。
最具变革性的是废除军中私刑——
除军法司外,严禁任何人对士卒动用私刑,所有惩戒公开执行。
这项改革让士卒首次感受到尊严与归属:
军队乃国家利器,士兵的生命权与 ** 终获制度保障。
他们不再是将领私属,无需恐惧上级威压。
军法即曹操意志,畏军法便是畏曹操。
当荣辱观生根发芽——
以立功受赏为荣,以当众受刑为耻,
一支铁血之师的灵魂便淬炼而成。
纵观天下诸侯,除曹操外谁人可及?
袁绍袁术之流岂不知吴起白起旧事?
史册明载,唯不做耳。
他们向来鄙视这种收买人心的做法。长期养尊处优的生活让他们从身心都抗拒接触基层士兵,既不愿给予物质激励,更别提精神鼓舞。
即便有心改变,他们也难以践行。缺乏曹操那般极强的自制力,无法克服人性中好逸恶劳的天性束缚。曹操唯一的软肋是美 ** 惑,但其他过人特质已足够令他睥睨群雄。
陈渡凭借跨越时代的军事思想,将曹操的领袖魅力发挥到极致,使曹军独树一帜。虽未正式命名为精锐之师,但已具备打造无敌军团的所有条件。
龙凑渡口,三万将士环绕高台。横幅军功表彰暨誓师大会醒目直白。曹操在台上颁发奖赏并逐一拥抱功臣,整个过程持续整日,令新老士卒皆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