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朝而言,经济根基垮了,整个王朝也就完了。
大汉的 ** 不单是诸侯混战,更因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土地兼并、藏匿人口,还有时人根本不理解的货币崩坏。
用古人的话说,这叫气数已尽。
他们只见高楼塌,却不知地基早已朽烂。
平行时空的董卓及其幕僚因缺乏经济常识,滥发劣质五铢钱引发恶性通胀。原本繁华的长安城在货币崩溃后沦为鬼域,居民非死即逃。曹魏政权直到曹丕时期仍维持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模式,而吴蜀两国则建立了相对先进的货币体系。
蜀国创新的直百钱虽然成色不足,但依托蜀锦建立信用担保机制,已具备现代信用货币特征。这种以实物为锚的纸币原理,与当年苏区用粮食担保发行纸币的做法异曲同工。正是这种相对健全的货币体系,支撑起蜀国能以一州之地抗衡中原。
纵观汉代经济史,真正掌握金融知识者凤毛麟角。从汉文帝纵容邓通私铸钱币,到东汉末年仍未能实现货币统一,都反映出统治阶层对经济规律的认知匮乏。据陈渡所知,荆州金融家刘巴、诸葛亮可能掌握部分金融常识,商人群体也有实践经验,但门阀世家将这类知识视为维持特权的屠龙技严防外泄。
陈渡立志打破这种知识垄断,要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口号变为现实。他的青州改革蓝图包含:首先掌控盐业命脉获取铸币权,继而收编流民推行集体农业,随后建立教育体系并推进军政改革。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粮食储备,初期将不计成本收购粮食和农具。彼时许多地方豪强仍沉湎于太平美梦,尚未觉醒于乱世将至的危机。
此时以重金向他们购粮买铁,他们必定欣然应允。
青州远在群山之外,距中原路途千里,若粮草经陆路转运,待至青州恐所剩无几,唯有水路方可畅达无阻。
陈渡早已密令曹操途经谯县时,沿汴水、濄水暗中收购船只,以为日后筹谋。
青州,我必至之。
……
转瞬三日,实则十数日飞逝。
蔡邕终返家门。
蔡琰与父亲相拥而泣,而更令陈渡意外的是,蔡邕此行竟带回一个相貌丑陋的少年。
这孩子的存在,令蔡府众人容颜失色。
他身形矮小,面容粗陋,年方十四,名唤王粲。
初见陈渡之时,他双目圆睁,目光灼灼,紧盯着陈渡不放。
他身着的玄色长衫略微拖地,竟与陈渡的衣着如出一辙。
蔡邕言道,此子虽貌不惊人,却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已收为 ** 。
此后数日,这丑至令人侧目的少年,总是暗中窥视陈渡的一举一动,待到夜深人静,便在房中竭力模仿其言行举止,分毫不差。
陈渡不胜烦扰,几欲将其逐出门外。
……
时日推移,曹操独率一军诛灭董卓之事震动天下。
曹操威名响彻九州,而陈渡、典韦、赵云三人更被世人誉为“初平三杰”,在寒门之中声名鹊起。
尤以陈渡为最,他以寒门之身屡献奇策,更亲手缔造“百骑破营,万军斩首”的沙场传奇。
而后,他掌掴四世三公杨彪,更傲然宣称:“天下人当知,吾陈渡之亲眷,不可轻辱!”
诸般事迹,早已化作市井话本,传遍民间。寒门子弟闻之,无不惊叹振奋,直至心潮澎湃,难以自抑。
已有豪强暗中为其立碑,祈求子孙能如陈渡般年少有为,再创传奇。
曹操当日于雒阳殿中以《马说》为题的雄辩,亦在寒门之中广为流传。
颍川阳翟,深山幽居之处。
郭嘉已消化徐庶带来的消息,神情凝重。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徐庶低声吟诵,将《马说》一字不差地复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匹骏马,纵有日行千里之能,若不得饱食,气力难继,纵然天赋异禀又如何彰显?恐怕连普通马匹都比不上,又怎能指望它驰骋千里?!”
“驾驭不得其法,饲养不尽其才,嘶鸣不通其意!”
念至此处,徐庶面颊涨红,情绪愈发激荡,声如洪钟势贯云霄!
“持鞭而立,却道天下无良驹!”
“可叹!当真没有千里马吗?!”
“分明——是不识千里马!!!”
徐庶胸中激荡难平,呼吸间衣襟震动。
郭嘉却始终沉默如深潭。
“你还打算继续隐居吗?”徐庶的声音仍在颤抖。
郁结于心,终要呐喊。
陈渡这篇《马说》,道尽了徐庶这般寒门学子积压多年的愤懑。
这是向世家大族吹响的第一声号角。
尽管那些高门显贵或充耳不闻,
或故作不解,
又或将自身代入不得举荐的怨艾之中。
但寒门学子们听懂了——
有人囿于学识尚浅,未能参透文中真意,
而真正听懂的,在场唯有徐庶与郭嘉。
若无此文,陈渡在寒门眼中不过是个可望不可即的传奇。
但这篇《马说》,让寒门看清了曹操的野望——
他要的不是一个陈渡,
而是千万个破土而出的陈渡。
郭嘉的沉默持续蔓延。
他是少数预见到乱世将至的人,因此选择隐居。
二十岁的青年,
正经历避世的第一年。
所谓隐居,实则是寒门学子的无奈蛰伏。
若真决意远离尘俗,便不会暗中结交豪杰。
史载:隐匿行迹,暗结英才,不入俗流,故世人罕知,唯慧眼者识其才。
这不过是在积蓄声名。
除此之外,寒门再无一架可供攀援的青云梯。
唯有待声名鹊起,方有“伯乐”荐举。
他曾对自己的才智深信不疑,
可听闻陈渡的事迹后,
那份笃定开始动摇。
【
他清楚自己的斤两,既不能如陈渡那般运筹帷幄,更做不到百骑冲阵,万军斩将这等载入史册的壮举。
面对四世三公的权贵,他自问没那个胆量扬手就是一巴掌。
可如今曹操给了寒门子弟一条捷径——不必苦心经营声望,也能出人头地。
在讨董之战前,天下士人提起曹操,多是不屑一顾。
郭嘉也曾如此。
此刻他陷入两难。
我要出仕。郭嘉突然对徐庶开口,但我拿不准曹孟德能否成事。
青州路远地瘠,又逢战乱。
霸主之业,岂是光会打仗就够的?
我想先去冀州碰碰运气,都说袁本初求贤若渴......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以自己现在的名望,恐怕连袁绍的面都见不上。
徐庶看穿他的心思:说到底还是嫌弃曹操出身。
虽不赞同,却能理解。郭嘉好歹是州郡望族之后,尚有积累名望的资本。
而他这样的真寒士,在袁绍眼中连都算不上。
你不去,我去。徐庶决然道,青州再差,总比我这毫无选择的人强。
烦你常去看看我娘。
待我站稳脚跟,必定捎信回来。
郭嘉笑着击掌:一言为定!苟富贵,勿相忘。
......
东阿城郊,四十岁的程昱正在变卖家产。
这位地方豪强读懂了曹操的弦外之音。
他本名程立,半生都在等待机遇。
曾率乡勇 ** ,替官府分忧,可这些功劳在门第面前不值一提。
没有官宦祖先,连寒门都算不上,举孝廉永远轮不到他。
如今,他押上了全部身家。
程昱为求扬名,挖空心思后铤而走险——
他花钱雇人散播传言,谎称梦见自己在泰山托举太阳,为此将本名改为。
但这番装神弄鬼的把戏,反令他遭到士人更刻薄的讥讽,性子也愈发乖戾。
直到目睹曹操借《马说》宣扬选才之道,又见寒门出身的陈渡大展才华,程昱才恍然发现世上竟真有愿用草根之人。他暗暗发誓:布衣亦可留名青史。
年近四十的程昱深知,这或许是他最后的机会。若不能抓住此次机遇,终将如芸芸众生般湮没无闻。
纵使曹操不识才,拼得身败名裂也要教后世记住程昱之名!他变卖家产,孤注一掷为曹军筹措粮草。
与此同时,泰山郡奉高县。
前任郡丞诸葛珪的子女们正在收拾行装,准备随叔父诸葛玄迁往豫章。
九岁的诸葛亮却拽着书卷不动:豫章非良选。
十四岁的兄长诸葛瑾摸着褪色的门框叹息:父亲去世后,叔父得袁公路赏识获任豫章太守,已是家族最后的指望。
整理竹简的诸葛玄闻言抬头:令尊若见瑾儿如此持重,必当含笑九泉。去年冬天,正是这位少年独自操办丧事,抚养弟妹。
小孔明扬起手中《左氏春秋》:曹青州将至奉高,此人重用寒士,何不投之?
诸葛玄眉头紧锁:”你可知曹操是何等家世?“
孔明稚嫩地摇头。
诸葛玄沉声道:”他乃阉宦之后,门第不洁。我诸葛氏世代清贵,若依附此等浊流,岂非辱没门庭?等你年长自会明白。“
少年孔明执拗地追问:
”宦门出身与我们有何不同?
朝廷选才为何要看门第?
家世真能定高下么?
若非如此,为何十八路诸侯徒劳无功,最终讨灭董卓的,反倒是叔父厌恶的曹操与轻视的陈太阿?“
”孺子不可教!“诸葛玄不再理会,自顾整理典籍。
在他看来,曹操虽立奇功,终是武夫寒门,怎能与四世三公的袁氏相提并论?假以时日,孔明自会懂得门楣代表一切。如今得袁术重用,莫说自家一脉,连琅琊主支都艳羡不已。只要攀附袁氏,重振家族指日可待。
忽然他停下手,狐疑道:”你怎知曹操会经泰山?赴任青州应当不走淄水才对。“
兖州至青州两条水路:济水直通东平陵,宽阔平缓;淄水蜿蜒入临菑,曲折遥远。常人皆选济水。
孔明胸有成竹:”曹操乃当世人杰,意在剿灭黄巾。其谋士陈太阿神机妙算,必会出其不意取道淄水,占据齐国腹地。如此既可分割贼寇,又能各个击破。亮料不出两年,青州必定。叔父何不转投曹操?可曾读过《马说》?“
诸葛玄听闻九岁的诸葛亮竟能对青州局势及黄巾军动向侃侃而谈,不由暗暗心惊。
虽不确定孩童所言是否在理,但小小年纪便有这般见识,确是可塑之才。
只是对方竟提议投奔曹操,这令他颇为不豫。至于陈渡那篇《马说》,更引不起他半分兴趣。
他微微颔首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过是曹操为陈太阿造势的虚文罢了。
确是沽名钓誉之作。
话音未落,院外忽传来纷沓脚步声。但见一袭玄色直裾的英武男子领着数十侍卫闯入庭院。
阁下是?诸葛玄警惕地打量着来人。
陈渡,陈太阿。来人抱拳施礼后,径直蹲在满脸惊喜的诸葛亮面前,对旁人视若无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