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数日波澜不惊。
至少表面看来风平浪静。
曹操仍不死心,追问戏志才如何才能说服诸侯采纳讨董良策。
戏志才坦言已无计可施——陈渡早将局势剖析得明明白白。
曹操心知肚明此策难成,却仍执意进言。
纵使诸侯不从,于我亦无损失。
倘若有万一呢?
若计成,董卓末日将至,苍生少遭涂炭。
他年回首,也不致懊悔今日未曾尽力一试。
此举更让陈渡确信:曹操乃是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机会主义者。
而后诸侯的反应,果然应验了陈渡的预见。
众诸侯对讨伐董卓一事漠不关心。
唯独袁绍对曹操颇为赞赏。
他将曹操引入帐中,二人 ** 痛斥各路诸侯各怀异心。
曹操试探询问联军是否克扣了孙坚的粮草。
袁绍推说此事由袁术经手,自己并不知情。
曹操转而去问袁术,反遭厉声呵斥,只得黯然离开。
目睹众人这般嘴脸,曹操最终决定将陈渡预见的战机秘而不宣——倘若孙坚战败的消息传到董卓耳中,后果不堪设想。
曹操非但不恼,反在冷静思量后生出几分灼热的期待。
这几日陈渡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对人心把握之老辣,已令他刮目相看。
陈渡曾献三计:
上策是坐视孙坚两万精锐覆灭,再坐收渔利;
中策乃与孙坚合兵设伏共击西凉军;
下策若孙坚拒绝合作,便待双方两败俱伤时突袭西凉军。
陈渡最属意上策,孙坚生死于他不过棋子。
曹操却选中策。
他与孙坚同年出身,四年前孙坚在洛阳任议郎时便有交情。
对于这位沙场老将,他心怀敬重,英雄相惜。
既然中策亦能大破西凉军,除非万不得已,他不愿行那等毒计。
他始终以汉臣自居,真心要铲除 ** 。
纵使孙坚擅杀朝廷命官,在他看来也是为讨董大局迫不得已——两千里漕运本就难以为继。
孙坚功过,自有公论,何须他来置喙?
三日后黄昏,曹操携陈渡造访孙坚梁东大营。
直至暮色四合,孙坚方笑着将曹操送出营门,目光却久久落在那位始终立于曹操身后的身影上。
那是曹操此行唯一的随从。
在与曹操商议军务时,那人始终沉默不语,气度确实异于常人。
至少从外表风姿来看确是如此。
待曹操与陈渡的身影彻底从视野中消失,孙坚狠狠朝地上啐了一口。
他倏然收起笑容,眼睑处那道两寸长的旧伤疤让他整张脸都透出凶悍之气。
他算什么东西?我又是什么身份?
宦官阉竖之后,也配与我称兄道弟?!
我孙文台纵横南北,驰骋东西。
十五载戎马生涯,转战千里所向披靡!
凭的不是巧言令色,不是天子宠信,更不是世家余荫!
我孙文台能孤身闯出这番天地。
靠的是九死不悔的胆魄!
靠的是砍到卷刃的兵戈!
靠的是手里攥着的血淋淋肠子,腰间悬挂的沉甸甸首级!
连董卓老贼都要惧我三分!
他曹操算哪路货色,也敢在我面前大谈兵法韬略?!
主公请暂息雷霆之怒。黄盖上前劝解。
孙坚横了黄盖一眼,先是一愣,继而突然放声大笑。
不,我何曾动怒?
有什么值得我动怒?
公覆你该为我贺喜才是。
贺喜?黄盖面露疑惑。
咱们就要有军粮了。孙坚目光投向大营旁的鸡落山,沉声道:
传令下去,今日炊灶减三百。
往后每日递减三百灶。
这是为何?黄盖愈加困惑。
众将齐聚帐中,程普、韩当、黄盖、祖茂等依次入座。
孙坚环视众人:曹操既已猜测我军粮草不济,诸位以为他是如何得知的?
程普迟疑道:莫非他发现我军炊烟减少?
孙坚颔首:
必是如此。
只是没料到,曹操竟会盯上我们这边。
程普皱眉道:若不想让曹操察觉我军缺粮,理当增灶才是,为何反要减灶?
黄盖捻须道:既然曹操已起疑心,此刻增灶岂不更显欲盖弥彰?
这位老将似乎洞悉了主帅的谋划,谨慎进言:
主公此计,莫非意在迷惑西凉铁骑?
是要诱使西凉军来袭,设伏歼之?
孙坚抚掌笑道:当真知我者公覆也。
曹操方才那番话确有几分见地。
西凉军近日必欲在我军身上找回颜面,好震慑酸枣那群乌合之众。
既然曹操都能察觉我军炊烟减少,西凉斥候难道会发现不了?
二十九
西凉军急于求胜,定已派斥候日夜监视。
今适十三,待过三五日,月明风静,正是夜袭良机。
我军只需佯装势弱,何愁董贼不上钩?
待歼灭来犯之敌,以战俘易粮秣,董贼焉敢不从?
若其拒换,则军心必溃!
如今董贼已是强弩之末。
若军心涣散,便可驱使降卒为先锋,直取汜水!
此战若胜,董卓末日将至。
主公神机妙算!
主公用兵如神,纵古之名将亦难企及!
众将齐声喝彩,谀词如潮。
孙坚虽心中受用,面色却丝毫不改,摆手制止众人。
他转向程普:德谋,军中存粮尚余几何?
程普面带忧色:稀粥度日,仅够七日。
孙坚颔首道:伏击当日,必要让将士饱餐战饭。
若三日内董卓不至,袁术粮草又未送达,只得再向豪族了。
孙坚虽军粮匮乏,却未劫掠百姓,只剿灭了几户当地豪强。
然终日稀粥果腹,士气日渐低迷,怨声载道。
已有士卒违令劫掠百姓,更有人铤而走险南逃。
孙坚遣使向袁术催粮,至今未归。
众将提及袁术便怒不可遏,对其族中女眷口出秽言。
孙坚未加理会,忽而莫测高深地问道:
诸位可知,我为何应允曹操,与其合击董卓?
众将面面相觑。
孙坚冷笑道:若诸位身处曹操之位,闻知西凉军将袭我,当作何抉择?
韩当应声答道:若为曹操,自当坐观成败,坐收渔利!
余人纷纷附和。
孙坚笑道:然也。
可曹操为何反其道而行,偏要来通风报信?
见众人困惑,孙坚斩钉截铁道:
只因曹操麾下仅万余新兵,又无实战经验。
他独力难吞董卓这块肥肉。
故假借匡扶汉室之名,行分功之实。
孙坚狠狠啐道。
阉宦之后,也配与我等争功?
众将本就鄙薄曹操出身,闻言更是群情激愤。
孙坚分析过后,众将恍然大悟,原来曹操居心叵测。
众将义愤填膺,纷纷对曹氏宗族进行言语讨伐。孙坚冷然道:区区鼠辈,也妄想与虎谋皮?此战不仅要击溃董卓,更要借机重创曹操!
他继续部署:按照约定,我军先佯败诱敌,而后曹操从侧翼出击。但凭什么让他独享战功?我军两万将士要如此部署:我亲率五千前军诱敌,公覆领五千后军接应;义公率四千精兵,德谋与**各领三千,埋伏侧翼。
待前军诈败时,后军立即顶上,迫使西凉军止步。我在四年前与董卓共讨西羌,深知其部众骁勇善战,绝非酸枣联军那些乌合之众可比。即便识破埋伏,他们也绝不会轻易溃退。
届时依约鸣号引曹操出战。这只狐狸算计我们,却不知反入彀中。待曹军与西凉军两败俱伤时,伏兵再出,必能一举歼灭董卓,重创曹操!
众将听得斗志昂扬,仿佛已看见胜利在望。黄盖忽然献计:主公,不如派死士诈降,向董卓谎报我军缺粮内讧?如此三日之内,董贼必来攻我。
孙坚欣然采纳:公覆深得我心!此事就这么定了。
......
鸡落山腰,曹操与陈渡、戏志才、曹仁等将领远眺孙坚军营寨升起的炊烟。
曹操迟疑不定,陈渡先前指出孙坚合作诚意不足,意在坐山观虎斗。
他仍难以接受这番论断。
文台与我乃洛阳旧识,三载相交,此人光明磊落,实乃真豪杰。
方才帐中言谈举止,更显坦荡胸怀,怎会有诈?
陈渡早料到曹操会有此问。
这位枭雄此刻所思所想,他了然于心。曹操总将他人视为同类——昔日对刘备如此,今朝对孙坚亦是如此。
此时的曹操尚未历经重重背叛,心中仍存赤子之心。这般性情,既非优点亦非缺憾,恰是其独特气质。若非如此...
当年讨董之际,他怎会孤军深入,险些命丧徐荣之手?若非曹洪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的壮举,历史或将改,写。
面对袁绍私刻玉玺欲立刘虞为帝时,他又怎会掷地有声地宣言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这位建安风骨的奠基者,若没有这般赤忱,又怎能留下传颂千古的诗篇?怎能成就义释关羽的佳话?
正因初心未改,此刻曹操才会选择与孙坚联手,而非隔岸观火。这恰恰证明,此时的孟德尚未蜕变为后世所谓之奸雄。
他仍以己度人,坚信孙坚必不会袖手旁观。但陈渡的警告,却令他不得不重新审视...
______
在【虚实】之力的加持下,他的思维如闪电般迅捷,对敌军动向与破绽的预判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日与孙坚共处一室,更将这份天赋推至极致。他的头脑运转之快,堪称平生之最。
从曹操到孙坚,从帐中诸将的眼神到最细微的表情变化,尽在陈渡掌握之中。他将孙坚的举止神态、典籍记载的认知、当下局势,以及孙坚对待曹操的态度通盘考量,最终得出定论——
孙坚骨子里瞧不起曹操,必会反过来利用曹军与董卓拼杀,好坐收渔利。这种判断之确凿,犹如天启般不容置疑。
若说上次献策尚有九成把握,今日便是十成十的笃定。如此绝对的信心,绝非寻常人所能拥有,甚至已超越了的范畴。
他更看清了系统的本质:这份推演之力并非万能。要得出完美答案,必须辅以充足有效的情报。若没有系统加持,仅凭直觉判断,任谁都会像曹操这般,被孙坚帐中豪迈的表演所迷惑。
主公未选上策,是因自觉与孙文台同具英雄气概,皆以社稷为重。加之今日其言行极具迷惑性,更令主公引为同类。
殊不知孙坚亦是推己及人——卑鄙者总以为天下人都如自己一般卑劣。他们不信世间有利他之人,不信双赢之道。孙坚虽非卑劣之徒,却也绝非英雄。
曹操面露讶色。这些日子,他已对陈渡神鬼莫测的推演能力五体投地。无论是剖析矛盾、揣度人心,还是所谓辩证统一之道,陈渡皆能洞若观火,剖析得鞭辟入里。
可方才陈渡直指他内心所想时,这份震撼才真正达到顶峰。
他此刻才惊觉,这能力竟如此骇人听闻!
连他自己都未曾留意的念头,竟被陈渡悉数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