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浅的《科举革新疏》如同一块巨石,彻底搅动了朝堂这潭深水。提议在常科之外,另设“格物”、“算学”、“舆地”等特科,选拔实务科技人才,并与进士同等待遇——这已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对延续数百年的选官制度的根本性挑战,直接撼动了以经义文章为核心的士大夫集团的命脉。
风宸煜将这份奏疏在朝会上提出,瞬间引爆了比“地圆说”之争猛烈十倍的狂澜。
“陛下!万万不可!科举取士,乃祖宗成法,天下文脉所系!若开此特科,令工匠之术、商贾之算与圣贤之道并列,岂非本末倒置,礼崩乐坏?!”陈阁老须发皆张,第一个出列反对,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他身后,乌泱泱跪倒了一片官员,齐声附和。
“臣附议!若此例一开,天下士子谁还肯皓首穷经,钻研圣贤大道?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镇海王此议,实乃祸乱朝纲,其心可诛!”
反对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决绝,远超以往任何一次。许多原本在农业、工械等实务改革中保持沉默甚至暗中支持的官员,此刻也站到了对立面。触及根本利益,无人能够淡定。
御座之上的皇帝,眉头紧锁,面色凝重。他深知风宸煜与苏云浅的能力与忠心,也看到了科技带来的种种好处,但科举制度牵涉太广,关乎天下士子人心向背,关乎统治根基,他不得不慎之又慎。
风宸煜立于殿中,面对千夫所指,脊梁挺得笔直,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大人口口声声祖宗成法,圣贤大道!却不知,祖宗立科举,是为选拔治国安邦之才!然如今北境狄戎虽臣,海疆倭寇虽靖,然西洋诸国船坚炮利,虎视眈眈!海外新陆,机遇与风险并存!仅靠熟读经义、空谈道德的士子,可能造出御敌之火炮?可能驾驭远洋之巨舰?可能厘清日益繁杂之赋税商贾?可能管理万里海外之疆土?!”
他目光如炬,扫过那些激愤的面孔:“理工学院所出水泥,坚于磐石;所出新农具,增产显着;所出火器,威震四方!此等利国利民之实学,何以就不能登大雅之堂?何以就不能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莫非在诸位大人眼中,只有吟风弄月、空谈心性,才是正道?而解决实际问题、富国强兵之术,反成了奇技淫巧,不值一提?!”
一番话,掷地有声,将争论从“是否违背祖制”提升到了“何为真正的人才,如何应对时代挑战”的高度。
支持改革的官员,如司农司主事、理工学院几位受封官职的教习、以及部分思想开明的年轻官员,也纷纷出列,以具体事例力陈特科之必要。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皇帝见双方僵持不下,且事关重大,只得宣布暂缓决议,容后再议。
退朝后,风宸煜与苏云浅回到王府,面色皆不轻松。
“阻力比预想的还要大。”风宸煜揉了揉眉心,“陈阁老等人,这是要拼死一搏了。”
苏云浅却似乎早有预料,她铺开一张纸,上面罗列着朝中主要官员的姓名、派系、以及可能的利益关联。“他们害怕的,不仅仅是特科本身,更是害怕由特科选拔出来的官员,会形成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打破他们固有的权力格局。这是生死之争,他们自然不会轻易让步。”
“但此事,绝不能退。”风宸煜语气斩钉截铁,“帝国欲图长远,非改革选官制度不可。否则,你我今日所创之基业,终将被那些只知守旧、不通时务的庸官所侵蚀、葬送!”
“王爷所言极是。”苏云浅点头,“既然朝堂之上难以速决,那我们便……双管齐下。”
她的眼中闪烁着智慧与谋略的光芒:“其一,继续在朝堂争取,尤其要争取陛下的明确支持。我们可以将特科的范围和初期录取人数控制在较小规模,作为一种试点和补充,减少阻力。同时,明确特科官员的任职范围,主要集中于军工、航运、营造、财税等实务部门,暂不涉及中枢机要,以安旧派之心。”
“其二,”她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舆论不能放松。《大夏民报》需持续刊文,不仅宣扬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更要大力报道理工学院学子在各项实务中的贡献,塑造他们‘为国为民’的实干形象。甚至可以……让李振等人,将他们关于天文地理的观测推算,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在报上连载,引发更多人的好奇与思考。我们要让天下人看到,新学并非空谈,而是有用的学问,新学之人,亦是国之栋梁!”
风宸煜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此计甚善。以实务证明价值,以舆论引导民心。只要陛下能看到大势所趋,此事便有可为。”
然而,旧势力的反扑也愈发凌厉。
数日后,京城士林间忽然流传起一股暗流,编造种种谣言,污蔑理工学院“男女混杂,有伤风化”,指责苏云浅“借格物之名,行聚众之实,图谋不轨”,甚至将之前的水泥厂爆炸案也隐晦地与她联系起来。更有甚者,一些国子监生和落第秀才受人鼓动,开始在理工学院外聚集,虽未冲击,却整日喧哗叫骂,试图干扰学院正常秩序。
与此同时,一道来自江南、由数十位致仕高官和地方大儒联名上奏的折子,也摆上了皇帝的案头。奏折中痛心疾首,将科举新策斥为“取乱之道”,声称若朝廷一意孤行,恐致“天下士子离心,江南动荡”。
压力,如同乌云般层层压来。
苏云浅闻讯,只是冷笑。她下令理工学院加强守卫,但对门外的喧嚣置之不理,只让学子们专心学业与研究。同时,她亲自执笔,在《大夏民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何为大道?——论实学与国运》的文章,不点名地驳斥了种种谣言,再次阐明了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主张,文章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引得洛阳纸贵。
风宸煜则一方面调动兵马,震慑宵小,确保京城秩序;另一方面,加紧在御前与皇帝沟通,分析利害。
这场由科举改革引发的风暴,席卷朝野,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
新旧思想的碰撞,利益格局的调整,在这承平已久的帝国深处,激荡起前所未有的波澜。
苏云浅与风宸煜,站在了这场风暴的最中心。
他们深知,此战若败,之前所有的科技革新成果,都可能因后继无人而逐渐湮灭。
帝国的未来,系于此举。
他们,退无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