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来,金风送爽。帝国上下,尤其是那些设立了“示范田”的州县,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即将到来的秋收上。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农忙,更是一场关乎新政成败、关乎未来道路的无声大考。
陈阁老一派的官员,暗中派人紧盯各处示范田,只等着收成不佳,便要立刻上奏,将“违背祖制、祸乱农事”的罪名坐实。而支持新政的官员和理工学院上下,则怀着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密切关注着。
苏云浅却显得异常平静。她相信科学,相信数据,更相信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农民和指导吏员的努力。她只是下令,要求各地必须如实、详细地上报示范田与周边传统田地的各项数据,包括亩产、作物状况、投入成本等。
收获的季节终于到来。
最先传来好消息的是京畿地区的宛平县。该县县令是风宸煜的门生,对新政推行最为得力。示范田里引种的“番薯”率先开挖,当那一个个硕大饱满、红皮黄心的块茎从泥土中被翻出时,围观的百姓发出了难以置信的惊呼!
“天爷!这……这一棵苗下面,竟结了这许多?”
“怕不是有十几斤重!”
经过称重核算,番薯示范田的亩产,竟然达到了惊人的八百斤!而当地主要作物粟米的平均亩产,不过两百余斤!四倍的差距!
紧接着,各地喜讯如同雪片般飞向京城司农司和摄政王府。
江南水乡,采用新法育秧、合理施肥的水稻示范田,亩产比周边高出近五成!
西北旱地,耐旱的“土豆”和改良的蓄水保墒技术,使得原本贫瘠的土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
使用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的田地,因为深耕和及时灌溉,作物长势明显优于邻田,产量普遍提升两到三成!
数据不会说谎。当一份份盖着各地官府大印、记录详实的丰收报告堆满皇帝的御案时,当《大夏民报》用整版篇幅,以醒目的标题和具体数字报道各地示范田的惊人产量时,整个朝野都被这铁一般的事实震撼了!
陈阁老等人看着报纸上那白纸黑字的产量对比图,脸色铁青,哑口无言。他们可以质疑动机,可以抨击方法,但在活生生、沉甸甸的粮食面前,任何诋毁都显得苍白无力。
而民间,尤其是那些亲眼见证了示范田丰收的百姓,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怀疑的老农,围着堆积如山的番薯土豆啧啧称奇;原本观望的佃户,纷纷向官府打听明年能否也领到新作物种子;甚至一些地方士绅,也开始悄悄派人学习新法,购买新式农具——利益的驱动,远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
“王妃……不,镇海王殿下真乃神人也!”
“有了这些高产作物,以后再也不用怕荒年了!”
“朝廷这是真的为咱们老百姓着想啊!”
赞誉之声从乡野间滋生,迅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民意浪潮。苏云浅“镇海王”的名号,在百姓口中,更多了几分“农神”、“活菩萨”般的色彩。
皇宫御书房内,皇帝看着各地报来的奏章和《大夏民报》的报道,沉默了许久,最终对侍立一旁的陈阁老等人叹道:“众爱卿,如今……还有何话说?”
陈阁老张了张嘴,最终化作一声无力的叹息,躬身道:“老臣……无话可说。镇海王殿下……确有经天纬地之才。”
皇帝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随即化为决断:“传朕旨意!将新式农具图样、新作物栽培之法,刊印成册,由朝廷出资,广发天下各州县,务必使每一里甲皆能知晓!司农司及各州县官吏,需全力推广,不得懈怠!若有阻挠、敷衍者,严惩不贷!”
这道旨意,等于正式为苏云浅的农业新政背书,将其上升为国策,全力推行!
消息传到摄政王府,风宸煜难掩激动,握着苏云浅的手:“云浅,你成功了!你看到了吗?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苏云浅看着窗外丰收的景象,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意。这不仅仅是产量的胜利,更是科学对愚昧的胜利,是进步对守旧的胜利。
“这只是开始,王爷。”她轻声道,“粮食问题初步解决,百姓基本温饱得以保障,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入到工业、商业和更广阔的事业中去。帝国的基石,才算真正稳固了一层。”
她顿了顿,眼中闪烁着新的光芒:“接下来,该是时候,让理工学院的那些‘奇思妙想’,真正走出学堂,改变这个世界了。”
秋收的大考,苏云浅交上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科技的种子,已然在帝国最广阔的田野里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而一股更加磅礴的力量,正在这丰收的喜悦中,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