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蜀汉这边,魏延为私利欲率军攻魏,拒不撤回,竟焚烧栈道意图夺权。岂料诸葛亮早有部署,马岱从其身后突袭,将其斩杀。
蜀汉内乱遂告平息。
转向曹魏,因诸葛亮逝世,外患消除,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尉总领兵权,镇抚边疆。自此三国短暂息兵,迎来和平。
但曹睿不思进取,大兴土木修筑宫殿,穷奢极欲,沉溺享乐。
忽一日,幽州刺史毋丘俭急报:辽东公孙渊僭越称燕王,举兵来犯,北方震动!曹睿惊出冷汗,方从纸醉金迷中惊醒。叶辉神色冷峻,继续道:
司马懿率四万精兵出征...最终一战平定辽东,剿灭公孙渊!
然曹睿病重,不久驾崩,立其子曹芳即位,由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后曹爽独揽大权,专横跋扈,民心尽失。司马懿则称病隐退,静待时机...
说到此处,叶辉唇角掠过一丝冷笑。
好戏,即将开场。
司马懿终究熬过了所有人,这寿数当真非比寻常。
那一日,曹爽携幼帝踏青 ** ,前去祭奠 ** 曹睿。岂料蛰伏已久的司马懿见机不可失,当即率领旧部先夺曹爽大营,继而攻入皇城,挟持郭太后......宫外闻讯的曹爽等人方寸大乱,竟不敢移驾许都调兵护主,反而想以归降求得司马懿赦免......最终司马懿翻手之间便将曹爽满门诛尽,连其党羽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五族亦未能幸免。
话至此处,叶辉忽然收声。
陈宫耳畔如惊雷炸响。
这司马仲达当真阴狠毒辣!
竟如此轻易就将曹爽 ** 连根拔起。
自此曹魏朝堂尽归司马氏掌控。
军政大权,悉数落入司马懿一人之手。如今司马懿功盖朝野,放眼曹魏竟无一人可与之抗衡。纵览天下,恐怕也仅存陆伯言堪为敌手。
其余人等,皆不足为虑!
曹真那三个儿子实在愚不可及,尽是些酒囊饭袋。曹氏宗亲中竟无一人堪当重任,强臣弱主,明臣暗君,这分明又是王朝将倾之兆。
莫非......这晋朝便是由司马懿开创?他篡夺曹魏江山,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短暂终结了华夏战乱。待其死后,晋室爆发八王之乱,致使天下大乱,山河破碎,中原沦为人间地狱!
陈宫不敢再深想下去。
他呼吸急促,浑身血液仿佛凝固,整个人如坠冰窟。
先生为何停住不讲?
吕布急切追问,正听得入神。
谁曾想曹魏竟同当初蜀汉一般,诸葛亮逝世后魏延便生异心。如今司马懿也与曹爽兵戈相向。唯独东吴孙氏,似乎风平浪静。
叶辉嘴角微扬,继续道:
且说司马懿诛灭曹爽 ** 后,独揽朝纲。魏主曹芳遂加封司马懿为丞相,赐九锡之礼!
诸位不妨猜猜,这司马仲达......究竟是受还是不受?
丞相之位,九锡之礼!
这分明是当年曹操的旧事重演!
陈宫心头猛然一震。
好个司马仲达!
真真是踏着曹家铺就的老路,让曹氏无路可走!
要我说定然是受了!换作是我,定当仁不让!吕布直截了当答道。
放着丞相之位不坐,九锡之荣不受,岂不是痴人说梦?
就连典韦也点头附和:司马懿何等精明,加官进爵的好事,断无推辞之理!
陈宫闻言,几欲泪下。
这两个憨直武夫......
九锡绝非普通的封赏。
此物,常人难以承受。
“陈会计有何见解?”叶辉询问道。
陈宫答道:“以司马懿的狡黠,他多半不会接受九锡,只会选择丞相之位!”
“毕竟,若他真有篡位之心,此时接受九锡显得太过急切,反而容易暴露野心,此举不似司马懿的风格!”
虽未亲眼见过司马懿,但听闻汉末三国的故事已久,陈宫深知此人比诸葛亮更为谨慎。
且善于隐藏蛰伏。
恰如《易经》所言:潜龙在渊!
“哈哈,陈会计果然见解独到!”叶辉笑道:
“欲知后续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突然断章,实在令人猝不及防。
“这次讲得未免太短了!”
吕布、典韦与陈宫心中皆有些不满。
叶先生愈发会吊人胃口了。
“嗯,饭菜飘香,先吃饭吧,吃完早点歇息,熬夜对诸位夫人可不好!”
“……”陈宫、吕布无言以对。
………………
晚膳过后,吕布随陈宫返回府邸。
陈宫对吕布细细叮嘱。
“奉先,此次北上,可行则行,不可行切勿勉强,务必以保全自身为重。幽州、冀州我们随时可得,袁绍即便占据幽州也无碍,我们仍占优势。”
“此次北上重在扰乱,而非歼灭敌军。我已为你物色一位谋士,你须多听其建议,切莫冲动行事!”
吕布郑重应道:“公台放心,我知此事紧要,绝不会鲁莽行事!”
“进入幽州后,我军必偃旗息鼓,除非万不得已,绝不暴露踪迹!”
“你有分寸便好。”陈宫仍不放心,又补充道:“刘备此人善于逃遁,除非陷入死局,否则难以困住,不必与他死磕。”
“来日方长,我们有的是机会擒杀他,不必急于一时!”
提及刘备,吕布面色微变。
但此次并未失控,只是沉默良久,最终说道:“公台之意我明白,若刘备真有本事脱身,我绝不会因他误了大事。”
闻言,陈宫稍感宽慰。
便让吕布早些回去歇息。
自己则挑灯将今日所听故事完整记录,着重标注司马懿之事。
“无论司马懿是否篡夺曹魏,晋朝是否由司马家建立,有一点可以确定——司马家与此必有重大关联!”
“司马一族需格外警惕。”
写完这些,陈宫抬头望向窗外,天色已微明。
他即刻派遣亲信赶赴城外,务必速将此信递予曹操。
…………
同一时刻!
河内黎阳!
仲达,你彻夜观测星象,可有所得?
司马防膝下八子;长子司马朗,字伯达;次子司马懿,字仲达;三子司马孚,字叔达。
发问者正是司马朗。
他深知这位胞弟天资过人,精研兵法,通晓易理星象。
常于夜间观星,以窥天下兴衰之兆。
司马懿收回凝视天际的目光,扫过身旁的两位兄长。
沉声道:紫微帝星光华愈弱,较之先前更为黯淡,恐长安将生巨变,天子恐遭劫难!
帝星有损?
司马朗、司马孚闻言皆向东天望去。
司马懿继而道:蹊跷的是,帝星虽衰,诸将星亦无夺辉之势。更怪者,我司马氏对应的殷王星忽明忽暗,竟有陨灭之兆!
此言一出,司马朗与司马孚再难保持镇定。
二哥此言何解?我司马氏将遭大劫?年纪最轻的司马孚难掩惊慌:
莫非父亲将有闪失?
当今天下大乱,早非秘闻。
自曹操发布讨郭李檄文,各州郡世家俱已知晓。
故司马孚忧心身在长安的司马防安危。
西凉兵蛮横无理,屠戮大臣如宰牲畜!
司马懿断然道:非也,父亲当无碍。纵使郭李内讧,百官遭殃,以我司马氏声望,加之父亲睿智,断不会有性命之忧。
我所惧者,是家族将临灭顶之灾!
司马朗沉吟道:
曹操与袁绍暂未交兵,河内尚算安稳,战火不至蔓延黎阳。
有赵威孙坐镇,我等在黎阳安全无虞。
二弟是否观星有误?
司马懿坚定摇头:此事非同星象所示,我心中亦生警兆,恐真有 ** 对我司马氏不利!
司马孚闻言,脑海中忽现一人身影。
莫非曹操衔恨报复?
二哥当初拒其征召,此人睚眦必报,莫非遣刺客来袭?
思及此,司马孚顿觉寒意彻骨。
不料司马朗与司马懿相视片刻,异口同声道:绝无可能!
曹操礼贤下士,求才若渴,断不会因此等小事记恨。
至多是厌恶我司马氏,断不至于这般愚钝!
若非曹操,还能有谁?司马孚绞尽脑汁仍不得其解,不由得埋怨道:
传闻曹操坐拥四州之地,物阜民丰,兵强马壮,猛将谋士如雨,堪称当世最强诸侯。值此重整山河之际,二哥为何要推拒曹公征召?
仲达,为兄也想知道缘由。
司马朗同样满面不解。
自家这位胞弟才学冠绝当世,只是素来韬光养晦。旁人不知深浅,他这个做兄长的却最清楚不过。正因如此,他更诧异司马懿为何屡次婉拒曹操征辟。
司马懿眸底掠过一丝暗芒,却未吐实情,只对两位兄长道:
曹公虽势大,终究不过割据之雄。四州疆域虽广,却无险可据,能否根基稳固犹未可知。
况且天下世家尚未尽数归附,时局仍不明朗,此刻押注为时尚早。
我司马氏当暂避锋芒,积蓄实力。待朝廷重立之时,再效忠天子亦不迟。
闻听此番言论,两位兄长顿释疑虑。
仲达所见极是。司马朗遥望长安方向叹道:乱世之中,保全宗族方为上策,其余皆是虚妄。
......
扬州·江畔大营
广陵近日布防如何?刘晔增派多少兵马?曹操可曾南下增援?
自退守江南以来,孙策无时无刻不在筹划再度北渡。此刻他正焦躁地拍案追问,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
谋士秦松拱手禀报:
禀主公,刘晔严密封锁江岸,我军斥候渡河后多遭截杀,生还者不足一成。
据残存消息研判,曹操并未增兵广陵,徐州防线亦无变动。
好个刘子扬!孙策怒极反笑,环视众将道:这般严防死守,分明是畏我渡江!
徐州守军空虚,曹操深陷南阳战事,刘晔不过虚张声势罢了!诸君难道真要坐失良机?
自前次折损两千精兵后,孙策明显感觉到部将们对广陵守军生出惧意。这些日子每议渡江,昔日主战之人都开始劝谏谨慎。
主公,刘晔狡诈多谋,还是从长计议为妥。诸葛瑾出列谏言,帐中诸将纷纷附和。
韩当开口道:“主上,袁术命我等试探广陵,明显是把咱们当弃子,不如让寿春直接发兵。届时大军渡河,广陵唾手可得!”
众人闻言皆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