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博那句“值得一试”,如同一把钥匙,彻底打开了《极致挑战》最关键的一扇门。杜仲基强压住内心的狂喜,他知道,此刻任何过度的情绪外露都是不合时宜的。他需要做的,是趁热打铁,让这颗珍贵的种子尽快找到它生长的土壤。
他没有急于商讨合同细节,而是做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他当着黄博的面,拿出手机,微笑着说:“博哥,既然都是自己人了,有个人,您得先聊聊。” 说完,他拨通了黄垒的电话,并按下了免提键。
电话只响了两声就被接通了,黄垒沉稳的声音传来:“仲基,谈得怎么样?” 他显然一直在等这个消息。
“垒哥,”杜仲基的声音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博哥就在我旁边。我把电话给他,你们两位‘大脑’,先直接沟通一下?” 他将手机推到了黄博面前。
这个举动看似随意,实则充满了信任与智慧。杜仲基将初次交流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两位影帝,自己则退后一步,成为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和观察者。这既是对两位智者极大的尊重,也是让他们跳过所有中间环节,直接进行理念碰撞的最佳方式。
黄博显然有些意外,但随即露出了了然的笑意,他凑近手机,用他那特有的、带着点调侃又不失真诚的语气开口:“喂,垒哥,听说你早就‘上了贼船’了?这船看起来可是有点晃啊。”
电话那头的黄垒闻言笑了起来,声音通过免提清晰地传出来:“宏博,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我这是上了条‘探险船’,船长胆子大,目的地刺激,就是海图不太详细,正需要你这个‘活海图’上来帮我们看看方向。”
一句“活海图”,既肯定了黄博的价值,又点明了当前局势的特点——前景广阔但细节模糊。两位高人一开口,便是高手过招,默契十足。
“海图是没有,”黄博顺着话茬,语气轻松但内容扎实,“但我刚才跟杜导聊了聊,这船造得是挺特别,不抗风浪,专找风浪。垒哥,你脑子好使,你觉得咱们这几位船友,真能在风浪里不翻船,还能捞着大鱼?”
黄垒的声音变得认真起来:“风浪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船友之间得有个默契。孙宏雷那小子是门‘人形自走炮’,火力猛,但不分敌我。我得在后头算弹道,你呢,就得在旁边随时准备‘拆引信’或者‘点新火’。咱们得保证这炮响得精彩,别把船底炸穿了就行。”
“明白。”黄博心领神会,“就是得有人唱红脸,有人唱白脸,还得有人负责在旁边敲边鼓,把一场混战唱成一出《三岔口》呗?既要热闹,还得有板有眼。”
“没错!”黄垒的语调扬了起来,带着找到知音的兴奋,“杜导搭的是个顶级擂台,规则松散。孙宏雷是上来就掀桌子的那个,他的‘乱’是破局的关键。而你我,不能跟着他一起乱,咱们得在这‘乱’里,重新建立一种更高级的‘秩序’——一种基于即时判断、心理博弈和人性洞察的动态秩序。咱们的任务,就是让这场‘乱斗’,乱出趣味,乱出智慧,乱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黄博在电话这头频频点头:“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就有底了。我就怕到最后真成了一地鸡毛,收不了场。有你在前面把握大方向,我这‘消防员’兼‘搅局者’的角色,就知道该怎么演了。咱们得让杜导这‘失控’的艺术,控制在能产出精品的安全阈值之内。”
“哈哈,英雄所见略同。”黄垒笑道,“宏博,有你这番话,我这心里也踏实多了。这下好了,算命的、防火的、再加上个能文能武的,咱们这‘极限男人帮’的班子,算是有了魂了。”
杜仲基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中波澜涌动。他不需要插一句话,这两位智者已经在三言两语间,完成了一次高效的战略协同。他们清晰地定位了彼此的角色,明确了共同的目标(在失控中建立动态秩序),甚至预估了关键变量(孙宏雷)的影响和应对策略。这通电话,远比任何合同签署仪式都更有意义。它标志着《极致挑战》的 “最强大脑”组合正式成型,这个节目的智力基础和风格基调,在这一刻,被牢牢地奠定了。
“好了,垒哥,不打扰你了。”黄博最后说道,“具体怎么‘兴风作浪’,等见面再细聊。我先跟杜导把‘卖身契’签了。”
挂断电话,包厢里安静下来。黄博将手机推还给杜仲基,脸上带着一种棋逢对手的畅快笑容:“杜导,我现在开始有点期待了。垒哥在,这盘棋,就能下得起来。”
杜仲基知道,最大的难关,已经度过。节目的灵魂,已然齐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