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黄昏,夕阳给林家二进院老宅的瓦片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炊烟袅袅,饭菜的香气从厨房飘出,夹杂着郑美娇依嫲催促开饭的、带着浓浓闽都口音的呼唤:“食饭咯——!依稼仔、依和仔、依邺仔,快滴来洗手!”
堂屋里,大圆桌上摆满了家常菜:鲜美的海蛎煎、软糯的芋头糕、香喷喷的红糟肉、清甜的老鸭汤……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话题自然而然地就绕到了最近全家最上心的“修复探索模式”上。
吃完饭,碗筷撤下,换上热气腾腾的功夫茶。堂屋里的电灯发出昏黄的光,与窗外渐浓的夜色形成对比,这里俨然成了辰曜科技临时的“最高战略指挥部”。茶香氤氲中,一场关乎产品“灵魂”的讨论开始了。
林丕稼吹了吹茶杯里浮着的茶叶,抿了一口,率先开口,声音沉稳而带着思考:“技术上的硬骨头,咱们啃得差不多了。内测那边,‘自己人’下手也够狠,该挑的毛病都挑出来了,正在抓紧优化。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最要紧的一个问题是——”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的家人,“这东西,怎么推到市场上去?怎么让街坊邻居、让普通老百姓,能听懂、能相信、还愿意掏钱买?”
他放下茶杯,手指轻轻点着桌面:“‘修复探索模式’?‘特定辰力场参数优化’?这些词儿,咱们自己说着顺口,可对老百姓来说,太玄乎了!听着跟变戏法似的。怎么把这么前沿的科技,变成大家能理解、能感受的‘实在好处’,这是个大学问。”
正在轻轻拍打着怀里快要睡着的小潘辰的林漺,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她声音温柔却清晰:“依伯,我觉得吧~不能光靠在说明书上印一堆冷冰冰的数据。得让大家‘感觉’到。” 她一边说,一边轻轻比划着,仿佛在描绘一个场景:“比如,我在教舞蹈班的阿姨们跳辰光健身操的时候,就可以跟她们讲,这个新枕头里的‘修复模式’啊,就好比给咱们劳累了一天的腰啊、脖子啊,做一场‘看不见的、特别舒服的理疗’。它不是直接去‘治’你,而是帮你把身体自个儿的修复能力给‘叫醒’,让它自己把自己修好。这么一说,是不是就容易懂了?”
一直安静坐在藤椅上,半眯着眼听着儿孙讨论的林敬波,这时缓缓睁开了眼睛。他手里习惯性地捻着其实并不存在的胡须(老一辈人思考时的习惯动作),用那带着岁月沉淀和浓浓乡音的普通话,慢悠悠地开口了:“依漺央讲得在理。”
林敬波的声音不高,却让大家都安静下来,“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道理,有时候最通透。像咱中医常讲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依凛央她们研究的这个辰力,”
他看向林凛,眼神里带着赞许和一点点的神秘感,“我琢磨着,就好比是一股子巧劲儿,帮着把人身体里头那些‘堵’住了的气血、经络,给它轻轻地‘疏通’开。河道通了,水自己就流得欢实了,垃圾(病灶)也就冲走了。身体自个儿的力量起来了,毛病自然就好了。这个理儿,老农民都听得懂,实在!”
林敬波这番话,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林凛的思路。她激动地坐直了身子:“依公!您说得太对了!我们之前一直陷在西方那套科学术语里打转,‘修复模式’、‘细胞活性’……听起来高大上,但有距离感。我们完全可以给它换个更有咱们自己文化味道、更温暖的名字啊!”
她越说越兴奋,眼睛闪闪发光:“比如,不叫‘修复模式’,叫‘通络’模式怎么样?或者叫‘养元’模式?强调它是滋养身体的本元,激发自身的活力。这样一听,就带着咱们传统养生文化的底蕴,亲切多了!”
坐在角落一直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的林岽,也推了推眼镜加入讨论:“依凛姐这个想法好!不光是名字,宣传的方式也可以更生动。比如做个简单的动画,把辰力场画成像春天那种细蒙蒙的、滋润万物的‘能量春雨’,把需要修复的细胞比喻成渴了的小种子。这‘春雨’轻轻洒下去,种子自己就吸饱了水分,生根、发芽,自己就长好了!这比干巴巴地讲‘促进细胞外基质分泌’啥的,是不是有意思多了?更容易让人记住!”
林丕稼听着侄儿侄女们你一言我一语,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深,最后忍不住一拍大腿,“啪”的一声,把快要睡着的小潘辰都惊得哼唧了一下。
“好!太好了!就这么办!”林丕稼声音洪亮,充满了决断力,“咱们‘辰曜’的产品,骨头架子必须是硬的,是顶尖的技术!但外面穿的‘衣服’,说的话,得是软的,是暖的,是咱们中国人自己听得懂、有感情的!这就叫——‘科技是硬实力,文化是软包装’!用老祖宗的智慧给咱们的高科技‘点睛’,让它活起来,走到老百姓的心里去!”
他环视一圈,目光炯炯:“依凛央负责把‘通络’、‘养元’这些概念和背后的科学原理结合好,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依岽仔,你们的宣传材料,就按‘春雨润物’这个思路去设计,要生动、形象。依漺央,你在教舞的时候,多结合这些新概念去讲,从咱们最贴近的街坊开始推广。咱们啊,要打一场有‘中国味儿’的科技产品推广战!”
夜色渐深,老宅里的讨论声渐渐低了下去,但一种充满希望的热情却在每个人心中激荡。小潘辰在妈妈高云温暖的怀抱里彻底睡熟了,小嘴边还挂着一丝甜甜的微笑,仿佛在梦里看到了一个更健康、更舒坦的未来。
林凛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夏夜微凉的风带着泥土和茉莉花的清香吹进来,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她回望着堂屋里灯光下那一张张亲切、智慧、充满活力的面孔——从经验丰富的依公、运筹帷幄的大伯,到勇于创新的弟弟妹妹们。她深深地感受到,“修复探索模式”乃至整个辰力技术,早已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和论文,它凝聚着家人的心血,更连接着古老的东方智慧和对普通人健康福祉的关怀。
前方的路还很长,从试产到量产,从推广到被市场接受,必然还有无数挑战。但此刻,林凛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期待。她相信,这条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承载着家族温情与时代使命的小船,必将凭借独特的“文化之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星辰大海上,乘风破浪,驶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