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签到!机械修理基础
五月的轧钢厂,仿佛一架过载运行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在超负荷运转。土高炉日夜喷吐着黑烟,车间的轰鸣声带着一种撕裂般的沙哑。与这工业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锣鼓巷95号院里那股挥之不去的、由易中海家散发出的酸腐气味,以及许大茂造谣事件后留下的、人人自危的低气压。
钟浩的生活,却在这内外交困的环境中,保持着一种奇异的节奏和稳定。每天往返于工厂和四合院之间,处理采购事务,应对李怀德的试探,观察院里禽兽们的动向,偶尔与陈雪茹商讨,并在夜深人静时,进入系统空间打理他的秘密基地。
这天下午,钟浩需要去机修车间协调一批特种钢试验件加工后的移交手续。机修车间位于厂区深处,是各种老旧设备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故障最频发的区域。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机油、金属粉尘和烧灼电焊的味道,比主车间更加刺鼻。
他穿过一排排漆皮剥落、铭牌模糊的机床,耳边充斥着榔头的敲击声、砂轮的摩擦声以及工人们带着烦躁的吆喝声。在一台老旧的苏式立式钻床旁,几个维修工正围着床子争论不休,地上散落着拆下的零件和工具。
肯定是进给箱里的齿轮打坏了!听这动静!我看是主轴轴承!拆!赶紧拆开看看!拆?说得轻巧!这老古董,拆了能不能装上还两说呢!耽误了生产算谁的?
钟浩没有停留,径直走向车间办公室。办完手续,他拿着签好字的单据出来,目光再次扫过那台瘫痪的钻床,以及周围焦头烂额的维修工。这种场景,在如今的机修车间已是常态。设备老化,技术力量青黄不接,维修全靠老师傅的经验摸索,效率低下,严重掣肘着全厂的生产。
他心中暗忖,那份从废料库签到获得的苏联机床维护图纸残卷,以及他提交给王工的那些关于预防性维修的建议,不知道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看眼前这情形,恐怕是石沉大海了。
正当他推着自行车,准备离开这嘈杂混乱的车间时,脑海里那熟悉的电子音再次响起:
【叮!签到成功!地点:红星轧钢厂机修车间。】 【签到奖励:机械传动系统常见故障与修理基础(知识灌输)x1,工业积分+15。】 【奖励已发放,知识融合中……】
一股庞大而有序的信息流,如同醍醐灌顶般,瞬间涌入钟浩的脑海!不同于图纸那种需要解读的图形和符号,这次是直接的知识灌输,是关于机械传动系统——包括齿轮、轴承、轴、联轴器、皮带轮等核心部件——的常见故障模式、诊断方法、拆卸流程、修复工艺以及装配要点等一系列实用且系统的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仿佛是他多年学习和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清晰、深刻,并且与他之前获得的苏联图纸残卷内容相互印证、补充,让他对眼前这些轰鸣(或瘫痪)的钢铁巨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停下脚步,下意识地再次看向那台出故障的立式钻床。此刻,在他眼中,那不再是一个无法理解的铁疙瘩。根据工人们的描述(进给没反应,有异响)和机器外部的一些迹象,结合刚刚获得的知识,他脑中迅速闪过几种可能的故障原因:进给箱内某对关键齿轮断齿或严重磨损?传动轴上的键脱落或磨损?或者是离合器出了问题?
他甚至能大致推断出拆卸的先后顺序,需要注意的关键配合尺寸,以及可能需要制作的简易工装。这种机器内部的感觉,非常奇妙。
要是能亲手拆开看看就好了……一个念头不由自主地冒了出来。但这显然不现实,他不是机修车间的人,贸然插手只会惹来麻烦。
他压下这个冲动,推车离开了车间。但那份新获得的知识,却在他心中点燃了一簇小小的火苗。这不仅仅是多了一项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他有了更直接地介入生产环节、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途径。
回到采购科办公室,钟浩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坐在座位上,看似在翻阅文件,实则是在脑海中反复梳理、消化那些新得来的机械修理知识。这些知识与他的工程背景和系统提供的图纸相互融合,让他对厂里设备状况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他开始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与日常采购工作中接触到的零配件、工具联系起来。比如,某种型号的轴承经常被报损,可能意味着某类设备存在普遍性的安装或润滑问题;某种规格的齿轮需求量突然增大,可能预示着相关设备进入了故障高发期……这些原本孤立的信息,此刻在他脑中逐渐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隐形的设备健康监测网。
下班后,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道去了一趟新华书店。他找到机械类书籍的区域,翻看了一些基础的机械原理、机械制图、钳工工艺之类的书籍。他发现,系统灌输的知识远比这些普及读物要深入和实用,尤其是在故障诊断和现场维修方面,有很多来自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这让他更加确信,系统奖励的这份《机械修理基础》,价值巨大。
接下来的几天,钟浩在工作中更加留意与设备维修相关的信息。他去仓库核对劳保用品库存时,会问问保管员最近哪些维修耗材领用比较频繁;去车间送单据时,会不经意地多看几眼正在维修的设备,在心里默默验证自己的判断。
他甚至找机会又去了一趟技术科,名义上是跟进之前那份建议书的反馈,实则想从王工那里探听一下厂里对设备维修问题的真实态度和面临的困难。
王工见到他,很是热情,但提到设备维修,也是一脸愁容:钟浩啊,你的建议书我跟科长汇报了,科长也说好,可……唉,现在厂里上下下都在抓产量,搞革新,哪有那么多精力投入到这些老设备的维护上?除非是彻底趴窝了,否则都是能凑合就凑合!维修力量也不足,有经验的老师傅就那几个,年轻人一时半会儿又顶不上来……
情况果然不容乐观。钟浩心中了然,但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能做些什么。他不能改变厂里的大环境,但或许可以在小范围内,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系统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善,同时,也能为自己积累更多的资本和话语权。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他,现在已经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这份看似不起眼的《机械修理基础》,或许将成为他撬动更大局面的又一根杠杆。
签到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潜藏在平静水面下的、等待爆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