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兵团的人员如同滚雪球般增加,黑哨谷内人声鼎沸,各项基础建设以惊人的速度铺开。然而,姜妙深知,人多固然力量大,但若无精细的管理和正确的引导,这股力量也可能变得混乱而低效,甚至滋生事端。因此,在兵团框架初步搭建起来后,她立刻着手进行规制的细化和人才的初步培养。
首先是对《逍遥城建设兵团暂行条例》的补充与深化。姜妙召集了姜永年、萧执、赵老四、韩松以及几位被选拔出来、表现突出的临时连长,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
“目前兵团运转基本顺畅,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姜妙开门见山,“例如,不同工种的工分评定标准还需细化。开挖土石与精细木工,耗费的体力与心力不同,工分若是一样,长久必生怨怼,也无法激励大家钻研技艺。”
众人点头称是。姜云轩根据这几日的观察记录,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比如,普通土方作业,完成基本定额记五分;石匠、木匠等技术工种,基础分可定为七分,若能完成复杂构件或效率远超常人,还可额外嘉奖。而像喂养牲畜、协助炊事等相对轻省的活计,基础分可定为三分或四分。”
萧执从军事和纪律角度补充:“奖惩条例需更具操作性。例如,连续十日全勤且无过错,奖励一日工分;所负责工程段提前或优质完成,全班组嘉奖。反之,无故缺勤、损坏工具、与同伴斗殴,则需明确扣罚工分乃至禁闭劳役的细则。”
姜永年则强调了集体责任:“可设立‘优秀班组’、‘模范排’等集体荣誉,每月评定,给予整体工分加成或物资奖励,促进内部互助与监督。”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一套更为细致、涵盖劳动管理、技术等级、纪律奖惩、集体荣誉等方面的补充规定被敲定下来,并迅速形成布告,在各连队营地张贴宣讲。明确的规则和看得见的赏罚,如同给这台庞大的机器注入了润滑剂,使其运转更加顺畅高效。
与此同时,另一个被姜妙视为“百年大计”的计划也开始悄然实施——夜校启蒙。
夜幕降临,黑哨谷内最大的几个工棚被清理出来,挂上了汽灯(空间出品,燃料由小型发电机供应)。这里,成为了建设兵团的临时夜校。
授课的老师,目前主要是几位落魄却自愿留下的老秀才,以及姜云轩、韩松等识文断字的核心成员,甚至连姜妙和萧执偶尔也会亲自前去讲课。
授课内容并非四书五经,而是姜妙亲自规划的“实用套餐”:
· 基础识字与算术:这是重中之重。要求每个班组,至少班长必须在一定期限内掌握五百个常用字和基础加减乘除。普通队员也鼓励学习,识字数、计算能力与个人工分轻微挂钩,以激发学习热情。
· 逍遥城规章与纪律:反复宣讲《条例》和各项规定,确保人人知晓,内化于心。
· 基础技能与安全知识:由老工匠或逍遥卫骨干,讲解工具的正确使用、简易工程测量、防火防盗、基础卫生防疫等实用知识。
· 思想动员与前景展望:由姜妙或姜永年主讲,描绘逍遥城未来的美好蓝图——人人有田种,有屋住,孩子有书读,老人有所养……将个人的努力与城池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凝聚共识,激发归属感和奋斗精神。
第一夜开课,场面有些混乱。许多劳碌了一天的汉子们坐在简陋的板凳上,听着那些陌生的字句,哈欠连天,或不以为然。但当姜妙亲自站上讲台(一块平整的黑板前),用最直白的话语讲述学习识字后,可以自己看懂工分榜、计算收获、不被欺骗,甚至未来可以担任更轻松的文书、管事工作时,许多人的眼睛亮了起来。
而当萧执冷着脸,讲述不遵守安全规程导致伤亡的真实案例(略加渲染)时,台下更是鸦雀无声。知识与现实的利害关系被直接挂钩,学习的动力便悄然滋生。
夜校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但姜妙态度坚决。“今日多认识一个字,明日或许就能避免一次失误;今日多懂一条规矩,明日我逍遥城就多一分秩序与力量。此事,关乎根基,必须持之以恒。”
除了普及性的夜校,姜妙更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她让韩松将所有登记在册的工匠按类别组织起来,成立“工匠营”,由技艺最精湛的老匠人担任“教头”,定期交流技术,并以实际工程为课题,进行“传帮带”。表现优异的年轻学徒,不仅能获得额外工分,未来更是工坊管理的后备力量。
同样的模式也被应用于医疗、畜牧、勘探等领域。一个多层次、覆盖普及教育与专业技能传承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如同春苗般,破土萌芽。
灯光下,是埋头认字或专注听讲的面孔;工地上,是挥汗如雨却秩序井然的身影。细化规制明确了方向与边界,夜校启蒙则点亮了智慧与希望。逍遥城的建设,不仅在夯土筑墙,更是在塑造一支有纪律、有技能、有归属感的“自己人”队伍。这支队伍,将是未来逍遥城屹立于北地的真正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