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哨口小捷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随着商队和流民的口耳相传,迅速在北地扩散开来。“逍遥城有神兵,箭术超群,更有神鸟护佑”的传闻,为这片新立的疆域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强大的色彩。与此同时,姜妙之前“义诊”积累的仁名与“奇货居”展现的雄厚财力,也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一时间,前往北碚城打探,乃至直接奔赴黑哨口附近,意图投靠逍遥城的流民与各色人等,数量骤然增多。他们之中,有从中原逃难而来、衣衫褴褛的农户,有身怀技艺却无处施展的工匠,有落魄的读书人,甚至还有一些从边境守军中偷偷跑出来的、不堪忍受苛扣粮饷的老兵。
面对这汹涌而来的人潮,姜妙深知,若放任自流,不仅无法有效利用这股力量,反而可能引发混乱,成为隐患。必须建立一套高效、有序的吸纳与管理制度。她与萧执、姜永年等人商议后,决定借鉴前世所知的一些理念,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创立“逍遥城建设兵团”,作为快速整合人力、推进建设的核心组织。
在黑哨口内侧,一片相对平整的空地上,迅速搭建起了几个简陋却功能分明的棚子,挂上了“逍遥城建设兵团招募处”的牌子。负责此项工作的,是赵老四、初步展现出管理才能的姜云轩,以及数名识文断字、被临时抽调来的文书。
招募流程被严格规范:
· 初筛登记:由赵老四带着几名原官差维持秩序,所有前来投靠者,无论男女老幼,均需先行登记姓名、籍贯、年龄、同行人数,并简要说明有何特长或能从事何种劳作。态度蛮横、形迹可疑者,直接劝离。
· 详细问询与评估:通过初筛者,分流至不同区域。姜云轩负责接待那些自称有特殊技能者,如铁匠、木匠、泥瓦匠、郎中、识字的先生等,进行详细问询和初步能力评估。另一区域则由专人负责询问普通流民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是否愿意服从统一安排从事重体力劳动等。
· 宣讲政策:所有通过问询者,都会被集中起来,由口齿伶俐的文书,大声宣读《逍遥城建设兵团暂行条例》。
这《条例》是姜妙亲自草拟,核心内容清晰明确:
一、准入与保障:凡自愿加入建设兵团,身家清白、服从管理者,逍遥城提供基本食宿保障(初期为集体工棚、统一伙食),确保无人饿死冻毙。
二、工分制度:实行“工分制”。根据不同工种的劳动强度、技术含量,以及完成任务的数质量,核定每日工分。普通壮劳力完成基本定额可得基础工分,超额或从事技术工种可获得更高工分。工分可用于兑换粮食、布匹、盐糖等生活必需品,乃至未来的房屋居住权、土地耕种权。
三、编组管理:所有加入者,打破原有家庭或地域界限,以十人为“班”,设班长;五班为一“排”,设排长;数排为一“连”,设连长。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统一作息,统一劳作,统一学习(简单的纪律、规矩和未来计划普及的文化课)。
四、晋升与出路:表现优异、能力突出者,可晋升为班长、排长等管理人员,享受更高工分待遇和未来更好的分配权益。建设兵团不仅是劳力来源,更是未来逍遥城行政、军事、技术人才的储备库。
五、纪律与奖惩:明确列出奖惩条款。勤劳肯干、有突出贡献者,重奖(额外工分、物资甚至未来土地);偷奸耍滑、违反纪律者,视情节扣罚工分、增加劳役直至驱逐;心怀不轨、煽动叛乱者,严惩不贷。
这套前所未见的制度,虽然细节上还需完善,但其核心——“多劳多得,按功行赏,有序管理,出路明确”——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吸引了这些在乱世中挣扎求存、渴望安定与希望的人们。
“只要肯干活,就有饱饭吃,还能攒下家当?”
“干了活,真给记工分,能换东西?”
“俺这木匠手艺,还能多拿工分?”
“娃娃以后还能有书念?”
质疑声中带着巨大的期盼。当第一批通过审核、领取到代表身份的简易木牌(刻有编号和所属班组),并吃上热腾腾、管饱的杂粮馍馍和菜汤时,所有的疑虑都化作了感激与干劲。
姜永年凭借其老将的威严和经验,迅速投入到对新入兵团人员的编组和初步训练中。重点强调服从命令、团队协作和基本的安全规范。萧执则抽调部分逍遥卫骨干,担任各连队的军事教官,负责日常的队列和纪律督导,并从中挑选有潜力的苗子,为未来扩编军队做准备。
姜妙则重点关注技术人才的安置和使用。铁匠、木匠被迅速组织起来,利用采购和空间“补充”的工具材料,在黑哨谷内划定工坊区,开始打造、修复建设急需的各种工具。泥瓦匠则参与到黑哨口关隘和首批永久性住房的建设规划中。
整个黑哨谷,仿佛一台巨大的机器,随着建设兵团制度的推行,开始高效、有序地运转起来。喧嚣杂乱的人潮,被迅速整合成一支支有着明确目标和纪律的劳动大军。开垦荒地、修建道路、挖掘地基、烧制砖瓦……各项基础建设工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推进着。
姜妙站在指挥所的高处,看着下方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内心oS:“建设兵团模式启动!这下劳动力算是初步盘活了。接下来,就是一边搞基建,一边抓教育,一边防外敌……嗯,任重道远,但前途是光明的!”
逍遥城建设兵团的建立,标志着这片土地的发展,从初期零散的筹备,正式迈入了有组织、大规模、高速推进的新阶段。一支属于逍遥城的、亦工亦农、亦民亦兵的骨干力量,正在北地的风沙中,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