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县报终于发行了。嫂子们怀着忐忑的心情,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报纸的第三版。当她们的目光落在那篇报道上时,所有人的眼睛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齐刷刷地瞪大了。
只见报纸上的大标题异常醒目,赫然写着:《军嫂手工闯市场:嫂子牌布鞋毛衣火爆大集》。标题下方,还配了两张照片。第一张照片里,嫂子们整齐地站在展台前,面带微笑,木牌上“嫂子牌”三个字显得格外显眼。而另一张照片,则是买布鞋的顾客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场面异常热闹。
文章中详细描述了嫂子们的故事:“她们是一群平凡而伟大的军嫂,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温暖,用针线撑起了家庭的经济。嫂子牌不仅仅是一双鞋、一件毛衣,它更是一份军嫂特有的坚韧与智慧的象征。”
嫂子们读着这篇报道,心中的喜悦和激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们的脸都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眼中闪烁着泪光。其中一位嫂子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俺们上报了!俺们也能上报纸了!”这句话仿佛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大家纷纷点头,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
二、村里的轰动
报纸一传回村,立刻引发轰动。
老大爷们聚在一起啧啧称奇:“哎呀,咱村的媳妇上报纸了,这是头一回啊!”
年轻小伙子们打趣道:“谁要娶到嫂子学院的媳妇,可真是福气咧!”
不少村妇更是心潮澎湃:“俺也得去学几手,不能落下!”
嫂子学院的名声,像一阵风一样,从村口吹到了十里八乡。
三、供销社的连锁反应
刘光华抱着报纸,兴奋得像过年一样。
“嫂子们,这可是活广告啊!报纸一登,咱供销社的销量怕是要翻好几倍!”
果然,不到三天,供销社的嫂子牌柜台前挤满了人,很多顾客干脆把报纸拿在手里,指着照片说:
“我要买上报纸的那种布鞋!”
嫂子牌,成了抢手货。
四、县领导的注意
报道传到县里,领导们看后颇为震动。
“军嫂创业?嫂子牌?这可是咱们县里头一份儿新鲜事!”
有领导当场表态:“要支持!嫂子们不仅撑起了家庭,还带动了集体经济,这是典型的先进事迹!”
于是,县里派人到村里实地考察嫂子学院。
看到那群穿着整齐的嫂子们,一边织毛衣,一边教小辈学习手艺,县干部忍不住连连点头。
“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典型!”
五、嫂子们的自信与改变
自打上了报纸,嫂子们的腰杆更直了。
有人笑着说:“以前咱出门都低着头,现在走到哪儿,别人都要叫一声‘嫂子老师’。”
有人骄傲地说:“俺们是嫂子学院的学员,是嫂子牌的缝制人,俺们有手艺!”
玉华看着这一切,心里涌起无比坚定的信念:
她要让嫂子学院成为真正的“嫂子摇篮”,让嫂子牌走出县里,甚至走向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