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销社卖断货
自从“嫂子牌”布鞋和毛衣在供销社挂上了布条,它们的销量就像坐火箭一样直线上升。一天,供销社门口竟然排起了一条长长的队伍,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购买“嫂子牌”的商品。
“嫂子牌的布鞋还有吗?我家闺女结婚要用呢!”一个大妈急切地问道。
“嫂子牌毛衣呢?听说穿了不掉毛,我想买一件给我儿子!”另一个大叔也不甘示弱地喊道。
刘光华在柜台后面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笑着回答顾客们的问题:“嫂子们,你们别着急,我这就给你们拿!”
然而,尽管刘光华已经尽力加快速度,但不到中午,柜台前的商品就已经被抢购一空,空空如也。刘光华看着空荡荡的柜台,脸上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对嫂子们说道:“嫂子们,你们可真是给我供销社撑足了面子啊!”
二、县城大集的邀请
时间过得很快,不久之后,县里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大集。这个大集可不一般,它不仅是百姓们买卖东西的盛会,更是县里各个工厂、手工业合作社展示自己实力的重要窗口。
刘光华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他迫不及待地跑到嫂子学院,找到嫂子们,激动地说:“嫂子们,这次大集,你们一定得去啊!如果‘嫂子牌’能在县城里打出名气,那以后的销路可就不只是在村里和供销社这么小打小闹了,而是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嫂子们一听,有人害怕:“咱们乡下媳妇,去县城大集?那得多少人看笑话啊!”
有人却眼睛放光:“笑话啥?人家能卖,咱凭啥不能卖!”
玉华当机立断:“去!嫂子牌要是只窝在村里,那就没出息了。咱们要让全县人知道——军嫂的手艺,顶呱呱!”
三、出征前的准备
嫂子们这次真是卯足了劲。
有人连夜赶工布鞋,有人织毛衣,有人还做了绣花枕套。
玉华更是灵机一动:“咱们得有点‘排面’,不能随便一摆。”
于是,她让木匠师傅赶制了几个小展台,还把嫂子学院的那块“嫂子牌”木匾打磨得油光锃亮。
嫂子们看着那块牌子,心里涌起从未有过的自豪感。
“这可是咱们的脸面!”
四、县城大集上的震动
大集当天,嫂子们一身整齐的蓝布衣,肩挑背扛,把展台摆得整整齐齐。
木牌一立,“嫂子牌——军嫂手工,结实耐穿”,立刻吸引了人群。
“嫂子牌?这是啥新牌子?”
“听说是军嫂们自己做的,供销社都卖断货!”
好奇的人们围过来看,不少人当场试穿布鞋,连声称赞:“鞋底结实,针脚密,不错!”
很快,嫂子牌的摊位前挤满了人,买的人络绎不绝。旁边几个老字号摊贩看得目瞪口呆。
五、县报记者的关注
正在嫂子们忙得不可开交时,一个拿着相机的小伙子走了过来。
“同志们,我是县报的记者。嫂子牌的摊位太热闹了,我得拍几张照,写篇报道!”
嫂子们一听,心里既紧张又激动。
玉华笑着说:“那就麻烦记者同志了,替我们嫂子们留个影儿。”
咔嚓几声快门,“嫂子牌”的木牌和嫂子们笑容满面的身影,被定格下来。
六、嫂子们的骄傲
傍晚收摊时,嫂子们数着成叠的钞票,心里直打鼓:
“天哪,这比在供销社卖得快多了!”
“咱们嫂子牌,以后要走出村子,走向县城!”
玉华看着这一幕,心中笃定:
这是开始。嫂子学院和嫂子牌,迟早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