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疆变热土:嫂子学院引发地方震动
北川分院开课短短两周,原本寂静冷清的军属家属区,如今热闹得像个小集市:
每天早上七点,嫂子们就推着山货去直播间排队;
下午课程是剪辑、话术、包装物流;
晚上加班剪视频,连家属大院的灯都亮到半夜。
这种“全员创业”的势头,让北川县委书记主动找上门来:
“嫂子学院能不能扩大招生?我们很多村民也想跟嫂子们学一学。”
沈知秋听完,眼前一亮:
“嫂子学院服务军属,但军属能不能带动全村致富?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试的事!”
二、试点合作:嫂子学院+乡村振兴办
在北川县乡村振兴办牵头下,嫂子学院与周边三个贫困村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嫂子带班,村民旁听;
县里提供培训基地、政策补贴;
课程内容开放——农产品电商、加工技能、村播短视频拍摄等同步教学。
很快,第一批“嫂子带徒弟”项目启动:
军嫂是导师;
村妇是学徒;
直播间变成了“军属+村妇”双人组,气氛轻松又专业。
第一次直播,卖出二百斤干香菇、五十斤山核桃,反响超出预期。
三、军嫂带动村妇,一条条经济链串联起来
沈知秋很清楚,真正的“带动”,不能只靠直播。
于是她启动第二阶段:“产业协作”——
军嫂学打包和平台运营;
村民负责采摘、加工、分拣;
合作社提供原材料保证;
县里建立快递中转站,从北川运往嫂子学院总部仓库,再发全国。
短短一个月,“北川山货嫂子牌”已注册商标,建立统一包装。
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嫂子们笑着说:
“以前是守着兵哥熬日子,现在我们也能顶起半边天。”
四、更大的蓝图:军属+地方“双向融合”机制
事情越做越大,省军区与地方合作办也注意到了北川模式。
调研报告直言:
“嫂子学院提供的不仅是技能培训,更是军属群体与地方资源共享的有效示范。”
于是,一个名为**“军地融合·嫂子创业示范点”**的试点项目,在北川正式挂牌。
这是全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和军队共同推动、以军属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支撑项目。
同时,也意味着:
军嫂不再只是家庭“支持者”,
更是地方经济的**“合作者”、“带动者”**。
五、媒体焦点:嫂子出山,改变乡村格局
新华社以《嫂子出山,改变边区》为题发长文报道,文章中写道:
“当一个又一个军嫂走出厨房、走进镜头,带着乡亲们把大山的资源变成财富时,我们才真正理解——
那些在边防默默守候的女人,其实一直藏着一颗改变世界的心。”
这一报道刊出后,各地纷纷来电咨询嫂子学院:
是否可以输出课程?
是否可以建立合作基地?
是否可以开设“嫂子培训师”全国认证?
嫂子学院,已然不只是一个培训组织,而是一个火种。
六、沈知秋的战略思路:不能只是“走出去”
一切看似顺利,但沈知秋却越发冷静。
她召开内部会议,提出三个“警示”:
不能盲目扩张,必须标准化复制;
不能功利办班,要保留情感温度;
不能依赖外援,要尽快实现自循环模式。
她说得很清楚:
“嫂子学院不是外援队,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当地骨干,让嫂子自己教嫂子、嫂子自己带产业。”
这才是长久之计。
七、一个不起眼的嫂子,意外火出圈
就在北川轰轰烈烈推进的同时,一名年近五十的军嫂——张阿姨,用手机拍下自己教村里老太太烙饼的视频。
视频很土,没有滤镜,老太太一边笑一边学,结果一夜之间火了!
评论区炸了:
“我愿意花钱学她的手艺!”
“太像我奶奶了,能不能出线上教程?”
沈知秋大喜,立刻安排技术人员跟进,把张阿姨请进“军嫂匠人计划”,为其打造线上课程+Ip。
嫂子学院,也在逐步从“学技能”,向“造Ip”转型。
本章小结:
北川分院与地方政府联手打造“嫂子+村妇”协作体系;
建立第一批“军地融合示范点”;
嫂子带动地方乡村振兴初见成效;
沈知秋提出“自循环、去外援化”的未来战略;
军嫂Ip开始成型,嫂子学院从幕后走向全民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