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学术大会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京城的学术界仍沉浸在“张诚学说”带来的震撼与反思之中时,那位刚刚加冕为“无冕之皇”的年轻主角,已然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舞台。他没有留恋掌声,没有沉溺于荣誉,而是以一种令常人难以理解的效率和决断力,开始了新的行动。
大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张诚的身影出现在了中国科学院院部。他没有提前预约,但他的到来,让整个院部高层瞬间进入了最高级别的响应状态。在孙所长的陪同下,他直接见到了中科院院长以及几位核心领导。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张诚开门见山,平静的语气中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知识需要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力量。我计划在西部选址,组建一家综合性的前沿研究院,致力于将‘历史层积动力学’及相关基础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具有颠覆性的科技产品研发。”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神色凝重的领导们,抛出了关键问题:
“这项工作,单靠我个人力量有限。国家,有没有兴趣参与?”
一句话,石破天惊!
中科院院长与几位领导交换了一下眼神,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震惊与激动。他们太清楚张诚这句话的分量了!这不仅仅是一个研究机构的建立,这很可能是一个由当今世界最强大脑主导的、旨在引领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国家级战略引擎”的启动!
“有!必须有!”院长的回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张诚院士,请您放心,国家对此绝对支持!我们立刻向上汇报,协调相关部门,以最快速度推进!”
消息如同最高级别的警报,瞬间通过加密渠道传递了上去。国家的反应速度超乎想象。仅仅数小时后,一个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核心部门联合组成的、规格极高的专项工作组成立,并与中科院负责人一起,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与张诚举行了闭门会议。
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热烈。张诚坐在主位,虽然年轻,但那份由无上智慧和辉煌成就铸就的气场,让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整个会议的核心。
他拿出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极其详尽的方案。从研究院的命名、选址考量(西部代表着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以及国家均衡发展的战略意义),到组织架构、研究方向、短期目标与长期愿景,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展现出的不仅是科学家的远见,更有一种战略家的格局。
讨论是激烈而高效的。国家的代表们提出了关于国家安全、产业布局、经济效益、人才引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张诚一一作答,他的回答既立足于科技的巅峰,又充分考虑到了国家的现实需求与长远利益。
核心的焦点,最终落在了股权与决策权上。
经过一整天的反复磋商、权衡与论证,在尊重张诚核心主导地位与确保国家战略利益之间,一个极具开创性且平衡的方案,终于尘埃落定。
按主角的方案:
研究院定名为“炎黄研究院“。
组建性质: 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享有最大程度的自主权。
股权结构与出资:
张诚: 以学术成果,及科研能力、影响力、未来规划及部分个人资金5000万入股,占股 百分之四十。
中国科学院: 出资 10亿 人民币,并提供现有科研资源与平台支持,占股 百分之十。
国家(由国资委代表): 出资 30亿 人民币,并提供政策、土地及其他战略资源保障,占股 百分之三十。
预留百分之二十 的股权池,用于未来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及核心骨干的激励或者是融资。
决策机制: 张诚作为创始院长及最大股东,拥有 唯一的一票否决权。确保研究院的战略方向、核心项目、技术路线不受非技术因素的干扰,始终沿着他设定的轨迹前进。日常运营管理由专业团队负责,重大决策由董事会(张诚、国家代表、中科院代表)协商,但张诚拥有一锤定音的终极权力。
初期研究方向: 基于张诚的知识体系,初步聚焦于新型能源(基于全新物理原理的能源获取与存储)、先进材料(具备自适应、自修复等“历史层积”特性的智能材料)、下一代人工智能(融合“过程逻辑”与“层积认知”的强AI架构)、以及生物医学(针对复杂疾病的“系统层积”干预策略) 四大颠覆性领域。
当这份最终方案被打印出来,由与会各方代表郑重签下名字时,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轻轻的、如释重负却又充满期待的叹息。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合作模式。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魄力,给予了个人前所未有的主导权和信任度。而张诚,则以他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对文明未来的责任感,承接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炎黄研究院”,不仅仅是一个机构。
它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个人智慧与国家力量的完美结合。
它是一个平台,一个将最前沿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驱动文明前进的澎湃动力的超级反应堆。
它是一个承诺,是张诚对系统使命的回应,也是他对脚下这片土地和整个人类文明的承诺。
会议结束,各方迅速行动起来。国家的巨量资金与资源开始调动,中科院抽调精兵强将,选址考察团即刻奔赴西部……
张诚离开了会议室,坐车返回京郊别墅。
夜色中,他望着窗外流光溢彩的城市,目光沉静。
理论的皇冠已经戴上。
现在,实践的巨舰,已经完成了最初的龙骨铺设。
“炎黄”之名,既是回望来路,更是昭示前程。
属于引领者的时代,从这一刻起,正式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