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片在袖中已冷却,陈砚将它取出,置于案角。昨夜观星台之事尚萦绕心间,陶片虽已冷却,那青光所承载的谜团却未消散。此时,影卒呈上竹片残片边缘焦黑,火漆印裂痕呈波浪状,与浑天仪共振记录中的频率曲线完全吻合。**他未抬头,只将竹片推向对面空席——章邯尚未入殿。
韩姬立于门侧,低声禀报:“南渠第七节点三日前有异频脉冲,持续七息,方向指向渭南三村。”她顿了顿,“云姜巳时归宫,未入诊室,径赴粮库查验旧仓防潮层。”
陈砚指尖轻敲案几,节奏三短两长。这是他与韩谈约定的确认信号。片刻后,殿外脚步沉稳,章邯入内,甲胄未卸,肩头沾着尘土,显然是从城外直入宫门。
“你已看过地形?”陈砚开口。
“看过。”章邯落座,“三村呈品字形围护渭南仓,地势低洼,易守难攻。若叛军欲夺粮,必先控此三村为跳板。”
“可有兵力调动迹象?”
“无。”章邯摇头,“但昨夜有商队绕道骊山副道,车辙深而无货痕,似空车往返。我已命人追踪车轴磨损纹路,尚未回报。”
陈砚将残片推至章邯面前:“这不是商队。”
他取出浑天仪铜环,置于竹片之上。铜环微震,火漆裂痕中泛出极淡青光,波纹与环内刻度一一对应。“南渠传信网第七节点,三日前接收到双峰脉冲。同一时刻,此信从村中传出。频率一致,路径重合。”
章邯凝视片刻,抬眼:“墨家系统外泄?”
“不是墨家主网。”陈砚收起铜环,“是‘守非攻者’的分支节点。他们不反秦,却放任六国余孽借道传信。这不是响应,是默许。”
章邯沉默。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墨家内部已有裂隙,而有人正利用这裂隙,为叛乱铺路。
**处理完三村之事,朝堂上的局势依然复杂。冯去疾今晨上奏。**陈砚从案下取出另一竹简,“请以‘焚书令’清查六国遗民,株连九族,以绝后患。”
章邯眉头一紧:“此举必激民变。”
“所以我不准。”陈砚将竹简折断,投入炭盆。火焰腾起,映着他冷峻的轮廓,“朕不信虚言,只看实效。叛乱未成,便以极刑镇压,是逼百姓真反。”
他站起身,走到沙盘前。渭水蜿蜒,三村如钉,扼守仓道。
“你带五千轻骑,即刻出发。”陈砚指向沙盘,“目标不是人,是粮囤与鼓楼。”
章邯一怔:“不抓人?”
“不抓。”陈砚声音低沉,“三村之中,真正传信者不过数人。若围村搜捕,必牵连无辜,激起民愤。我要的是震慑,不是血洗。”
他转身,直视章邯:“你率军突入,焚其囤粮,毁其鼓楼,不留活口交战,只留秦旗一面于村口。旗上书:‘再聚者,灭族。’”
章邯沉吟片刻:“若村民抵抗?”
“击退即可。”陈砚语气不变,“伤人不诛,杀人不赦。若有持械拒捕者,当场格杀。其余人,放其逃散。”
章邯点头:“此策快、准、狠。三日之内,可断其势。”
“三日。”陈砚重复,“朕给你三日。三日后,无论结果如何,班师回营。”
章邯领命出殿。
陈砚坐回案前,取出一卷空白竹简,提笔写下:“三辅未乱,乱在人心。信在南渠,祸在仓外。”他将简封入紫檀匣,命韩姬送往工官司备份。
三日后,章邯归。
战报呈上:三村鼓楼尽毁,粮囤焚尽,秦旗立于村口。无大规模交战,仅斩杀十二名持械反抗者,其余村民四散逃亡。未俘一人。
陈砚阅毕,未语。
韩姬低声补充:“影卒回报,三村中有三户人家夜间仍聚于废墟,私设传令木桩。已被记录姓名。”
陈砚将战报投入炭盆,火焰吞噬最后一行字迹。
当日下午,咸阳南门。
百余名老弱跪于城外,衣衫褴褛,有妇人怀抱幼儿,哭声连片。一名老者拄杖高呼:“我儿未反,何罪之有?粮被焚,屋被毁,官不问,秦无道!”
守门郎中欲驱赶,被陈砚制止。
他登城楼,立于箭垛之后。云姜随行,药囊未离身。陈砚示意,云姜上前,为一名病妪施针。银针入穴,老妇抽搐渐止。随行内侍开仓,发放糙米三日份,按户登记。
陈砚立于高处,声音清晰:“兴乱者死,附逆者流,无辜者抚。秦法如山,然不诛无罪。”
他取出诏令,命人誊抄百份,张贴四门。
诏曰:凡受波及者,可至县署登记,补发口粮一月;举报传信者,赏金十镒;藏匿不报,与逆同罪。
诏令既出,跪者渐散。
夜,宫中。
韩谈入殿,呈上密报:“三村中查出七人曾于夜间出入南渠第七节点。其中五人有六国籍贯,二人原为墨家匠户,已脱离组织。”
陈砚接过名单,逐一看过,提笔圈出三人:“这三人,曾在郑国渠服役。他们不是传信者,是中间人。”
韩谈一惊:“您如何知晓?”
“郑国渠的传信暗格,只有当年参与修渠的匠人才知道位置。”陈砚将名单递回,“你派影卒监视,不许接触。若他们再赴南渠,当场擒拿,不得放走一人。”
韩谈领命。
陈砚起身,走到浑天仪前。铜环静置,无光无震。
“云姜今日为何去粮库?”他忽然问。
韩谈顿了顿:“她说旧仓防潮层有虫蛀,恐生霉变。已命工官司更换竹席。”
陈砚未再追问。他取出袖中陶片,轻轻摩挲断口。青光未现,但指尖触到一丝微温。
他将陶片放入紫檀匣,与残图并列。
次日清晨,陈砚召见冯去疾。
右丞相呈上新奏:“三村虽平,然六国余烬未灭。臣请设‘连坐令’,凡一村有逆,十村同责,以儆效尤。”
陈砚将奏章搁置一旁:“昨夜你可曾听闻南门哭声?”
冯去疾面不改色:“民愚易惑,哭声不足为惧。”
“不足为惧?”陈砚冷笑,“你书房九钟齐鸣时,可曾想过长平坑卒也是秦民?”
冯去疾瞳孔微缩。
“朕已下令赈粮。”陈砚站起身,“若有再议株连者,视同附逆。”
冯去疾退下,袖中朱砂笔折为两段。
陈砚坐回案前,提笔在新竹简上写下:“镇乱之道,不在杀多,在断其根。根在信道,不在人头。”
他吹干墨迹,正欲封存,韩姬匆匆入殿。
“南渠第七节点……又有脉冲。”她声音低,“双峰,五息,方向未变。”
陈砚抬眼:“内容?”
“尚未破译。”韩姬递上竹片,“但……波形后附一段刻痕,非人工所为。”
陈砚接过竹片,置于铜环下。共振启动,波纹浮现,末端显出一道细线,呈波浪状,与前次“七”字刻痕如出一辙。
他凝视片刻,忽然道:“这不是信号。”
“不是?”
“是标记。”陈砚将竹片翻转,“他们知道我们能接收,所以留下痕迹。这不是传递信息,是确认我们是否在看。”
韩姬呼吸微滞:“他们在测试我们?”
陈砚将竹片按在案上,指尖压住波纹末端:“他们想确认,秦是否真的掌控了南渠节点。”
他抬头:“传令韩谈,影卒不得再隐。从今日起,每夜子时三刻,派两人着便服,在第七节点外围巡行,持秦制火把,走固定路线。”
韩姬一怔:“暴露行踪?”
“对。”陈砚嘴角微扬,“让他们看清楚——我们不仅在看,还在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