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工贰型”蒸汽机成功运行数日后,西苑·天工苑 核心工坊旁议事厅。
议事厅内,炭火驱散了深秋的寒意,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亢奋与凝重。蒸汽机的成功让所有人看到了无尽的可能性,但崇祯皇帝接下来的话,却让包括徐光启和宋应星在内的所有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崇祯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太久。他负手立于那幅巨大的《大明坤舆全图》前,目光如炬,缓缓扫过帝国的疆域——从辽东的冰雪山林,到西北的戈壁大漠,再到江南的水乡泽国,最后,他的手指重重地敲在了北京与南京之间那条蜿蜒曲折的官道上。
“宋爱卿,”皇帝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因连续操劳而眼窝深陷却精神亢奋的宋应星,“‘神工贰型’成功,证明蒸汽之力确可驯服驱动。然,此力若只固守于一地,推动水轮、锤锻铁器,犹如宝刀藏于鞘中,未免可惜。”
宋应星心中一凛,知道陛下必有更深远的考量,连忙躬身:“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崇祯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指着远处依稀可见的、通往居庸关的官道。此时,正有一支庞大的辎重车队,由无数牛马牵引,在尘土中艰难前行,速度缓慢如蚁。
“爱卿请看,”崇祯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历史的目光,“我大明疆域万里,物资转运、兵员调动,皆赖此等牛马舟车。自京师至九边,粮秣军械输送,动辄经月;自江南至北疆,漕粮银饷北运,耗费巨万,损耗惊人。此乃国之命脉,亦为最大之掣肘!”
他猛地回身,眼中闪烁着近乎狂热的理想光芒:“朕要你,以此‘神工’之力,造一不食草、不眠不休,能拖拽万钧之物,日行数百里之‘铁马’!此物,当运行于特制的铁轨之上,循轨而行,载重驰骋,联结南北,贯通东西!”
“铁马?铁轨?”宋应星和徐光启几乎同时失声。这个概念远超他们对“车”的认知极限。
“不错!”崇祯语气斩钉截铁,“朕思之,可称其为——‘火车’!” 他拿起一支朱笔,在宣纸上迅速勾勒:两条平行的铁轨,上面架设一个带有巨轮、由蒸汽机驱动的车头,后面连接着一节节装载货物或乘客的车厢。
“陛下……此物……闻所未闻!”宋应星感觉自己的心脏在剧烈跳动,这构想太过惊人。
“正因为闻所未闻,方能成就前所未有之功业!”崇祯的声音充满不容置疑的力量,“宋爱卿,此乃朕予你的新使命,比造蒸汽机更为艰巨,亦更为重要!”
他详细阐述其战略价值:
军事动脉: “若此‘火车’成,自京师至宣大,精兵朝发夕至;自登莱至辽东,粮饷数日可达。建奴骑兵之利,在我铁路网前,将荡然无存!”
经济命脉: “江南米粮、苏杭丝绸、江西瓷器,可源源不断、快速廉价运抵北疆;漠南之煤铁、辽东之人参皮毛,亦可疾驰南下。天下财货,流转加速十倍!”
统治基石: “政令畅通,朝发夕至,万里之疆,宛若咫尺。江山永固,实赖于此!”
崇祯盯着宋应星,目光如炬:“此非奇技淫巧,乃江山社稷之脉络,帝国永固之基石!朕要你不惜工本,汇聚天下巧匠,攻克此难关!”
宋应星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他深知此任务之难,远超蒸汽机——需要解决动力、传动、铁轨、轴承、制动、转向等无数难题。但皇帝描绘的蓝图,以及“神工贰型”成功的鼓舞,让他涌起无限的豪情。他撩袍跪倒,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却异常坚定:
“臣!宋应星!领旨!纵有千难万险,亦必竭尽心力,穷究物理,必为陛下造出这驰骋天下之‘火车’!”
崇祯亲手扶起他,将那张画有简陋火车草图的宣纸郑重交到他手中:“好!朕予你专断之权,工部、户部、日月集团,天下资源,任你调用!朕等着,在大明的土地上,听到‘火车’轰鸣的那一天!”
这一刻,工业革命的浪潮,不再仅仅满足于固定场所的动力替代,而是被这位年轻的皇帝,强势地推向了重塑人类交通与空间认知的更宏伟阶段。铁轨的构想,即将像一道闪电,劈开古老帝国延续千年的交通格局。宋应星的目光,已越过眼前的蒸汽机,投向了那片需要他用钢铁和智慧去铺设的、无限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