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冰层下的震颤尚未完全平息,五月的蒙大拿平原已被蒸汽与汗水浸透。
康罗伊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测塔上,望着铁轨如银蛇般向地平线游去,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怀表内侧的刻痕——那是詹尼用银匙亲手凿出的“与子同轨”,此刻在晨雾里泛着温凉的光。
“康先生,鲍德温的《芝加哥论坛报》又登了新文章。”埃默里喘着粗气爬上木梯,羊皮纸在他手里簌簌作响,“他们说您这是‘拿工人性命赌面子’,还说十英里铺轨连上帝都办不到——哦对了,最后那句是‘除非康罗伊偷偷给铁轨施了魔法’。”
康罗伊接过报纸,头版标题刺得他眯起眼。
鲍德温阵营的字迹他再熟悉不过,油墨里浸着老牌铁路商对新兴资本的轻蔑。
但当他抬眼望向平原尽头——那里五十顶蓝白条纹帐篷正依次掀开,华工的粗布短打与爱尔兰工人的红绿格围巾在风里翻卷如旗——嘴角便浮起若有若无的笑。
“去告诉印刷所,”他将报纸折成方正的纸包,“加印五千份挑战书,把‘尊严大道’五个字用烫金。”他转身时披风扬起,露出腰间别着的差分机终端,“另外,让阿尔玛查查,鲍德温的人最近是不是总往教堂跑——圣殿骑士团的鼻子,该被铁轨压一压了。”
埃默里愣了愣,突然咧嘴笑出声:“您这是要把赌局变成战书啊?”他抓过报纸塞进怀里,木梯在他蹦跳下吱呀作响,“我这就去!顺便让报童把‘双鹰突击队’的旗子插满镇公所——帕特里克那家伙今早把三桶威士忌搬进帐篷了,说要等破纪录那天‘让康先生的香槟醉倒整个蒙大拿’!”
观测塔下,刘大海正用麻绳捆扎最后一摞枕木。
他的手背还留着昨夜刻铜牌时的血痕,此刻却像抚摸婴孩般抚过枕木上的标记——那是华工用朱砂点的“安”字,与爱尔兰工人刻的三叶草交叠在一起。
“老陈,把夯锤再磨利些!”他突然吼了一嗓子,声音撞在晨雾里嗡嗡回响,“等会铺轨时,每根枕木都得像钉进自家门槛似的!”
另一边,帕特里克·墨菲正往工人手里塞煮得滚烫的土豆。
这个红鼻子的爱尔兰老工头扯着破锣嗓子唱《丹尼男孩》,粗粝的手指却精准地将土豆塞进每个工人的布兜里:“吃!吃饱了才有力气让那些说咱们是‘醉鬼’的杂种闭紧嘴!等会对接钢轨时,听华工兄弟的号子——他们敲三下,咱们就推半寸,明白?”
天未亮透,五百人的队伍已在平原上拉出半里长的阵线。
康罗伊设计的“流水式铺轨法”像精密的差分机齿轮般转动:最前端的华工扛着改良夯锤,六个人一组,喊着“一二——起!”的号子,三锤就能将枕木砸进冻土;中间段的爱尔兰工人接过钢轨,两人一组用撬棍对准接口,铁砧敲击声与华工的号子此起彼伏;最后是机械臂操作手,戴着厚皮手套转动摇柄,螺栓入孔的“咔嗒”声像极了教堂的报时钟。
“看!第三组枕木偏了半寸!”埃默里举着铜喇叭冲现场喊,声音里带着亢奋的破音,“刘头!您的人——哦不,他们自己调整了!上帝啊,那个小个子华工用膝盖顶着枕木,另一个拿夯锤轻轻敲……完美!现在钢轨对接——帕特里克的人跟上了!他们在笑!那些家伙在笑!”
中午时分,六英里的里程碑被竖在路边时,围观的记者们终于放下了笔。
《纽约先驱报》的老汤姆摘下礼帽扇风,镜片上蒙着薄汗:“我报道铁路二十年,从没见过这样的——他们不是在干活,是在跳弗吉尼亚轮舞!”他的速记本上,“华工”与“爱尔兰人”两个词被画了无数道着重线,墨迹几乎要洇透纸背。
变故发生在午后三点。
铅灰色的云团突然从西边压来,豆大的雨点砸在钢轨上,溅起细密的水雾。
约翰·哈里森派来的“线人”混在人群里高喊:“康罗伊用了德国特种钢!不然湿铁轨怎么可能抓得牢?”几个记者闻言抬起头,钢笔悬在半空犹豫不决。
“放屁!”詹姆斯·麦克莱恩的吼声盖过了雨声。
这位总工程师扯下被雨水浸透的外套,抄起脚边的钢锯就往最近的钢轨上压。
锯齿与金属摩擦的尖啸里,他额头的青筋跳得像敲鼓:“乔治给的是宾夕法尼亚的好钢!我亲自验过三回——”钢屑飞溅中,一段三十厘米长的钢轨被生生锯断,“化验室就在两里外!现在就送过去!谁要是敢说半个‘假’字,我用这锯子给他刮胡子!”
雨幕里,两个工人举着钢轨样本狂奔的身影成了最鲜活的注脚。
半小时后,骑快马的报童冲进现场,手里的纸条被雨水泡得发皱,却依然能看清上面的大字:“成分:铁98.7%,碳0.8%,其余微量元素符合本土矿脉特征。抗压值:每平方英寸2.3万磅——优于陆军火炮炮管标准。”
《纽约时报》的女记者莉莉·卡特猛地站起来,发梢的雨水滴在笔记本上,晕开一片墨花。
她抓起相机时,镜头里恰好映出刘大海和帕特里克的背影——两个被雨水浇透的男人正勾着肩膀,往工人手里塞用油布裹着的热姜茶。
华工们用生硬的英语喊“谢谢”,爱尔兰人用蹩脚的粤语回“应该”,混合着姜茶的香气在雨雾里漫开。
“这不是奇迹,”莉莉对着采访本快速书写,笔尖几乎要戳破纸页,“这是被记住名字的人,在给世界刻下新的名字。”
雨停时,西边的天空裂开道金红色的缝。
康罗伊站在观测塔上,看着工人们的影子被拉得老长,像无数把钢钉钉进大地。
他摸出怀表,詹尼刻的字在残阳里泛着暖光,而差分机终端在他掌心震动——阿尔玛的电报刚到:“冰渊符号频率提升300%,建议今夜月相时启用骨笔。”
但此刻他的目光,只停留在平原尽头那排正在移动的身影上。
五百个被雨水洗得发亮的后背,正随着号子声起伏,钢轨与枕木的碰撞声里,隐约能听见有人用汉语和英语混着唱:“铺一条路啊,通到太阳落的地方——”
风卷着铁锈与汗水的味道掠过观测塔,康罗伊解开领口的纽扣,让带着雨气的风灌进来。
他想起昨夜刘大海递来的铜牌,想起老陈塞给爱尔兰孩子的硬面包,想起差分机屏幕上六百个同步跳动的心跳——那些曾被叫做“石头”的人,正在用自己的手,把名字刻进大地的骨骼里。
远处,测量官的标杆在暮色中晃动,像一根指向未来的手指。
康罗伊低头看表,分针正缓缓爬向“十七”。
测量官的标杆重重插进泥土时,蒙大拿平原的风里突然炸开震耳欲聋的欢呼。
五百个工人同时抛起手中的工具,夯锤撞在钢轨上迸出火星,爱尔兰人的红绿围巾与华工的靛青头巾在暮色里翻涌成海。
刘大海的粗布袖口被扯得脱了线,却还举着那截刻着“安”字的枕木,喉结上下滚动着喊出破音的“好!”——这是他来美国三年,头一回觉得自己的声音能传这么远。
康罗伊站在临时站台的木阶上,看着帕特里克·墨菲把红鼻子老工头举过头顶转圈,看着老陈往记者的相机镜头里塞晒干的茉莉花(说是“给报纸添点中国香”),指节无意识地叩着西装内袋。
那里装着詹尼今早塞进来的薄荷糖,此刻糖纸窸窣作响,像极了她在耳边说“等你赢了,要给我看火车头喷蒸汽的样子”时的尾音。
“康先生!”《纽约时报》的莉莉·卡特举着沾了姜茶渍的笔记本挤过来,发间的铜簪在夕阳下闪着光,“您说‘尊严大道’,这名字有什么讲究?”
他望着远处被工人们扛在肩头的钢轨——那些曾被称作“铁棺材”“死亡路”的冰冷金属,此刻正映着晚霞,像一串烧红的项链。
“三个月前,”他的声音被风声托着,“有个华工兄弟在铺轨时摔断了腿,工头说‘死了就扔野狗岭’。今天,”他指向人群里正给受伤学徒包扎的爱尔兰医生,“是墨菲先生用自己的威士忌给伤口消毒。”
莉莉的笔尖顿住了。
她看见康罗伊的瞳孔里跳动着篝火的光,那光比任何头版标题都烫人。
“尊严不是谁给的,”他说,“是我们用枕木钉出来的,用铆钉砸出来的——”
话音未落,埃默里的嚷嚷声从人堆里炸出来:“都静一静!康先生要升旗!”
绣着双手紧握齿轮的旗帜在木杆顶端展开时,风突然大了。
红色底料上,两只手一只缠着靛蓝布带(华工的裹手布),一只别着三叶草胸针(爱尔兰移民的家徽),掌心托着枚差分机齿轮。
刘大海突然抹了把脸,他想起昨夜康罗伊蹲在帐篷里,看他用朱砂描旗样时说的话:“旗子上要能闻见汗味,要能摸到老茧。”
“有人问这条路通往哪里?”康罗伊的声音盖过了风声,“我说,它通向一个不再问你是黑是白、是穷是富的时代。”他摘下礼帽,露出额角未愈的疤痕——那是上周巡查工地时被落石砸的,“在这个时代里,你的名字会被刻在枕木上,你的孩子会知道你铺过十英里铁轨,而不是‘那个死在荒野里的中国佬’‘那个醉倒在沟里的爱尔兰鬼’。”
人群突然静了。
帕特里克的歌声从后排飘起来,是走调的《丹尼男孩》,但很快有华工用粤语接上了尾音。
莉莉的相机“咔嚓”一声,把这一幕永远钉进相纸:康罗伊站在风中,礼帽攥在手里,背后是翻飞的旗帜;他脚边,两个小工——一个穿粗布短打,一个套着补丁围裙——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里画齿轮。
庆功宴的篝火燃起来时,康罗伊悄悄退到了阴影里。
他摸出怀表,詹尼刻的“与子同轨”在火光里暖得发烫,可差分机终端在裤袋里震得他大腿发麻。
阿拉斯加观测站的实时数据正疯狂跳动:北极冰盖下的“心跳”频率已达到每秒12赫兹,和人类深度思考时的a脑波完全重合。
更诡异的是,终端屏幕边缘浮着几缕淡绿色光斑——那是极光反射的无线电波,正在自动拼贴成某种文字。
“康先生!”阿尔玛的声音从通讯管里钻出来,带着阿拉斯加的寒气,“符文环出现规律了!每二十四小时十七秒,正好是你们今天铺轨的耗时!还有——”她的呼吸突然急促,“我用骨笔测了,那些符文...在模仿人类的记忆结构。它们知道华工的号子,知道爱尔兰的三叶草,知道你怀表里的字。”
康罗伊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三道红线时,帐篷外传来埃默里的嚷嚷:“康先生肯定是去看新火车头了!老规矩,留半只烤火鸡——”话音被帕特里克的大笑打断,接着是刘大海用生硬英语喊“我来保管!”的闷响。
差分机终端突然剧烈震动,屏幕上的光斑“唰”地聚成一行血红色字母:“轨道是血管,列车是脉搏,你行走在祂的梦中。”
康罗伊的指尖悬在“长江地下网络”的标记上,迟迟没有落下。
他想起今早刘大海递来的铜牌,背面刻着“轨通心通”;想起詹姆斯·麦克莱恩拍着钢轨说“这是会呼吸的钢铁”;想起阿尔玛上周的预言:“当铁轨连成片,沉睡者会闻到鲜血的味道。”
“那就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他合上地图时,窗外的篝火映得他眼底发亮,“快到祂的梦,装不下我们的脚印。”
阿拉斯加观测站外,极夜仍未结束。
结霜的玻璃上,一道淡青色的影子缓缓爬过。
那影子有十七根分叉,像十七根枕木排成的环;影子里传来铁轨与车轮的摩擦声,与三千英里外蒙大拿平原的欢呼,在冰层下的黑暗中,重叠成同一道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