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全球共赢协作网络”迎来新的里程碑——第160个成员国正式加入,合作领域首次拓展至“极地生态保护”,这意味着“共赢”理念从农业、能源、数字领域,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全球性议题。林天在加入仪式上,特意邀请了陆亦可与周正站在身边,他在致辞中说:“每一项新突破,都离不开团队的实干与坚守。陆亦可同志盯紧政策落地,让‘共赢’走进田间地头;周正同志把控细节合规,让‘共赢’行稳致远,他们是无数‘共赢’实践者的缩影。”
仪式结束后,陆亦可立即牵头成立“极地生态共赢工作组”,联合多国科研机构制定保护方案。为了摸清极地生态现状,她亲自带队赴南极考察,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中,与科研人员一起记录冰川变化数据,还协调“绿色共赢”项目团队,为考察站捐赠新能源供电设备。考察期间,她在日记中写道:“‘共赢’不仅是让人们过上好日子,更是让地球好好存续,这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
而周正则忙着为“极地生态保护”项目搭建法律框架,他梳理了20多个国家的极地保护法规,牵头起草《全球极地生态共赢合作公约》,反复与各国法务团队沟通条款细节,确保公约既符合国际规则,又能切实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权益。有次为了一个条款的表述,他连续三天与北欧某国的法律专家视频磋商,最终找到兼顾生态保护与公平合作的平衡点,对方专家感慨:“周先生的严谨与耐心,让我们看到了夏国推动‘共赢’的诚意。”
这年春天,林家小院的“迷你稻田”又迎来新一季播种,林天父母带着四个孩子,邀请了陆亦可与周正的家人一起参与。田埂上,林父教孩子们插秧,陆亦可的儿子拿着小铲子帮忙松土,周正的女儿则蹲在一旁观察稻种,时不时向林母提问:“奶奶,这些稻种什么时候能长成非洲稻田里的样子呀?”林母笑着回答:“只要我们好好照顾,它们会和非洲的稻子一样,长出金黄的稻穗。”
林天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他走到陆亦可与周正身边,轻声说:“咱们做‘共赢’,不只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现在他们在小院里种稻,将来或许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继续把‘共赢’的种子播撒下去。”陆亦可点头回应:“林书记放心,我们会把这份责任扛好,让‘共赢’的路越走越宽。”
夏天,“共赢青年人才学院”开设“极地生态保护”专项班,陆亦可与周正亲自授课。陆亦可结合南极考察经历,给学员们讲“实干的意义”;周正则通过《公约》起草案例,教学员们“如何在合作中坚守原则”。结业时,有位来自非洲的学员说:“我要把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带回祖国,既保护好我们的土地,也和世界各国一起,守护好地球这个‘大家园’。”
年末,中央召开“共赢”战略总结大会,会上播放了一部纪录片——从江山的稻田到南极的考察站,从非洲的水井到欧亚的铁路,从孩子们在小院种稻的笑脸到各国代表签署公约的郑重,每一帧画面都记录着“共赢”的足迹。当镜头扫过台下的陆亦可、周正,以及赵东来、高育良等人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林天在总结发言中说:“‘共赢’不是一句口号,是一代代人用实干、用坚守、用诚意铺就的道路。从基层到中枢,从国内到海外,从我们这一代到孩子们那一代,只要初心不改、同心同行,这条道路就会一直延伸,通向更光明的未来。”
散会后,林天走出会场,看着漫天飘落的雪花,想起小院里即将成熟的稻穗,想起南极考察站闪烁的灯光,想起非洲稻田里农民的笑脸。他知道,“共赢”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会带着这份信念,与所有同行者一起,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前行,让和平与繁荣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代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