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持续强降雨引发特大洪涝灾害,洪水突破河道堤坝,部分水流倒灌至汉江省东部边境县市,导致汉江省3个乡镇被淹、1.2万名群众急需转移。汉江省委紧急召开会议,鉴于林天在省内救灾中的丰富经验,当场任命他为“跨省救灾现场总指挥”,统筹协调人员转移、物资调配与抢险救援工作。
“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受淹区域群众转移,绝不能让洪水再往里蔓延!”林天接过任命文件,语气坚定,散会后第一时间拨通了程度、苏烈、叶无紫等人的电话。
程度接到指令时,正带队在集市巡逻,当即调派200名警力、50辆警车赶赴边境县市,“我会在每个转移点安排民警维持秩序,再组建10支‘应急搜救队’,逐村排查是否有被困群众,确保不落一人!”
苏烈则启动“应急物资绿色通道”,联系全国供应商紧急调拨3000顶帐篷、5万件保暖衣物和10万箱饮用水,“物流车已经出发,6小时内就能抵达灾区,我会亲自跟车去现场,保证物资第一时间分发到位!”
叶无紫的能源团队也迅速行动,带着20台大功率抽水机、50台发电机赶赴灾区,“先帮受淹乡镇排涝,再抢通供电线路,让转移点和救援现场都能用上电!”
潘不江的慈善基金会更是全员动员,不仅紧急调拨2000万元善款用于救灾,还组织500名志愿者赶赴灾区,“志愿者会协助医护人员做健康监测,帮转移群众整理物资,还能给救援人员送热饭热菜!”
当林天抵达汉江省边境灾区时,洪水已漫过部分房屋一楼,不少群众站在屋顶等待救援。程度带着搜救队正用冲锋舟逐户转移群众,有的民警背着老人,有的抱着孩子,在湍急的洪水中艰难前行;远处,苏烈调运的物资车正陆续抵达,志愿者们忙着卸车、清点;叶无紫的团队则在河堤旁架设抽水机,机器轰鸣声中,积水正不断被抽离。
“先转移老人、孩子和病患,青壮年可以协助我们加固河堤!”林天登上临时指挥船,用喇叭向被困群众喊话,同时调度无人机对受淹区域进行全面勘察,标记出未转移群众的位置和危险区域。
在转移一个偏远村庄时,发现一位老人因舍不得家里的粮食,不肯撤离。林天亲自乘冲锋舟赶到老人家中,握着老人的手说:“大爷,粮食没了我们可以再种,但人要是出事了,就什么都没了。您放心,我们会帮您把贵重物品都带上,等洪水退了,还会帮您重建家园!”
老人看着林天真诚的眼神,又看到外面忙碌的救援人员,终于点头同意转移。林天立刻让队员帮老人打包物品,自己则背着老人登上冲锋舟。
经过20小时的连续奋战,1.2万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至临时安置点。在安置点里,叶紫涵的医疗团队正为群众做健康检查,潘不江的志愿者们在分发食物和保暖衣物,孩子们在临时搭建的活动室里看书,老人们坐在帐篷里喝着热粥,秩序井然。
外省救灾指挥部负责人特意赶到汉江省安置点,握着林天的手愧疚地说:“这次多亏了你们支援,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以后我们一定加强与汉江省的应急联动,绝不让灾害再跨界影响群众。”
林天摇摇头:“救灾不分省界,群众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接下来我们会帮你们一起加固河堤、排查隐患,等洪水退了,还能帮你们对接苏烈的投资团队和潘不江的基金会,支援灾后重建。”
当晚,林天在临时指挥部召开会议,部署后续工作:程度负责在两省边境增设“防汛巡逻岗”,实时监测水位变化;苏烈协调资金和物资,为灾后重建做准备;叶无紫、潘不江等人则继续留在安置点,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会议结束后,林天站在安置点的高台上,看着远处依旧奔腾的洪水,又看向眼前温暖的帐篷灯火,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这场跨省救灾不仅是一次应急考验,更是一次“同心共济”的见证——从省内团队到跨省协作,从干部到群众,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家园。
而他,作为现场总指挥,肩上扛着的不仅是省委的信任,更是两省群众的期待。未来,他会继续带着这份责任,与伙伴们一起,在灾害面前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守护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汉江模式”的温暖与力量,跨越省界,传递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