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确有这个意思,但尚未最终决定,一切尚无定论。”
三人心中皆是一震。
尽管昨晚已觉此事几成定局,此刻亲耳听朱棣说出,仍不免心神动摇。
那原已定下的太孙之位,竟真要易主了。
杨士奇等人跪地叩首。
“陛下,皇孙朱瞻基自幼在您身边长大,您也亲授他为君之道。”
“皇孙勤勉刻苦,您亦亲眼所见。
读书写字,骑射武艺,六艺无一不精。”
“若真将太孙之位传给永乐郡主,教皇孙如何自处?”
杨士奇言辞恳切,欲在册封大典之前,再劝朱棣一回。
以免朱棣又如昨夜一般,做出越矩之事。
永乐郡主已得太多荣宠,再多,恐生变数。
朱棣默然。
朱瞻基确实是个好孩子。
虽前些日子犯了些过错,惹了些 ** 。
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朱棣心中的位置。
谁家孩子能永不犯错?
朱瞻基文才武略,在朱棣与朱高炽多年悉心栽培之下,确有所成。
然而仅凭如此,尚不足保大明万世永昌。
莫说朱瞻基,即便朱棣自己,也未必能做到。
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开启华夏大一统之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以功绩超越三皇五帝自居,自封为始皇帝。
时至今日,后世君主仍将他视为典范,尊为千古一帝。
然而与朱棣心中“一统万国、世界共主”
的抱负相比,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倒像是孩童嬉戏。
这是一项宏大的事业,朱棣必须为它寻找合适的掌舵人。
朱瞻基不行,朱高炽不行,朱高煦、朱高燧也不行。
连朱高煌也不行,他性情太过随意,随时可能半途而废。
只有曌儿具备这样的潜质,但仍需朱棣耐心引导与栽培。
这是一个帝王的雄心。
与臣子们所想的国泰民安、偏安一隅不同,
帝王更常思索的是开疆拓土。
尤其对朱棣而言,他需要这样一份功绩,来圆满他的人生。
朱元璋确实留下遗诏传位于他,但外人并不知晓。
他登基十二年,至今仍有人骂他是窃国贼。
他不愿解释,也不屑解释,他要用自己的功绩,让那些人哑口无言。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都是治世之才。
可惜臣子终究无法站在帝王的角度思考问题,视野终究有限。
朱棣从椅上起身,走到三人面前。
“三位杨大人皆为我大明栋梁,为朝廷殚精竭虑。
能顶着燕王的压力前来劝谏,实属难得。”
“不过太孙一事尚未定论,大明也非朕一人说了算。
太孙之位,不看嫡长,只看才能。”
“当然,曌儿的神异之处远非瞻基可比,比试就定在治国之道上,谁更有能力,谁就是太孙。”
朱棣最终还是给了三人一个台阶。
三杨闻言皆面露喜色。
只要朱棣不独断专行,朱瞻基就还有希望。
只是他们不知道,这希望背后,或许藏着更深的绝望——比试之后,他们可能连一个推举朱瞻基上位的理由都找不出。
“讨伐兀良哈一事,你们与兵部、户部商议得如何?”
这才是当前的头等大事。
兀良哈强占大宁府,无疑是在打大明的脸。
若不采取行动,只怕外人会嘲笑大明软弱。
杨士奇回禀:“陛下,此事我们与兵部尚书方宾、户部尚书夏原吉已有初步方案,待今日册封大典结束后,再与群臣共议。”
朱棣点了点头。
对杨士奇三人,他仍是放心的。
“好,你们去通知百官,准备参加册封大典吧。”
——————————————
第二更到了,明天就是七月一号,各位大佬的月票都会刷新。
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吧,嘿嘿。
另外,曌儿的形象图已经有了眉目,画师那边草图已定,正式绘制已经开始,预计两天后就能完成。
章节里只能放低分辨率的图,到时候我会直接做成封面。
晚上还会有 册封大典的时间定在辰时。
场地依旧是昨日万国大典所用的地方。
不过昨天是宴会形式,今日则转为庄重严肃的典礼。
许多用于娱乐的乐器已被撤走。
昨晚铺地的红毯因沾染血迹,视为不吉。
今日已换上全新的一条。
红毯两侧,每边各摆放九九八十一支一丈长的巨大号角,以及大红色牛皮鼓。
仅是一眼望去,便觉气势恢宏,威严凛凛。
文武百官、各国使臣以及藩王们,已在会场外等候。
今日那些商贾并无资格入场。
唯一例外的是汪曼青父女,他们受燕王之邀,前来参加永乐郡主的册封大典。
岷王朱楩昨晚回去后,得知汪曼青父女竟与燕王走得近,懊悔不已,简直像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本来不想得罪纪纲,结果却惹上了燕王,这可不行。
于是今天他赶紧过来补救。
一见汪曼青父女到场,立刻迎上前去打招呼。
这让汪三金感到十分意外和惶恐。
汪三金心里清楚,尽管对岷王之前见危不救之事心有芥蒂,
但王爷终究是王爷。
即便在权贵眼中,他现在是攀上燕王府的红人,
依旧无法与大明亲王相提并论。
于是汪三金挤出笑容,与朱楩寒暄起来。
汪曼青目光一转,瞥见身穿蟒袍、气度尊贵的朱高煌,脸上刚浮起喜色,正想上前问候,
却又看见他身旁站着一身女官袍、挽着他手臂的徐妙锦。
她心头不由一沉,原本欣喜的情绪也低落下来。
朱楩虽在与汪三金交谈,却一直留意汪曼青的反应,毕竟她才是与燕王府有关系的人,汪三金不过是沾了女儿的光。
察觉汪曼青情绪低落,朱楩顺着她的目光望去,
正对上徐妙锦似笑非笑的眼神。
吓得他立马转过头来。
朱楩低声抱怨:“老天,这位姑奶奶今天居然也到场了。”
汪曼青见岷王朱楩似乎认得徐妙锦,便询问道:
“岷王殿下,您认得燕王殿下身边那位女子吗?”
朱楩投去一个看傻子的眼神——这位女子,哪位藩王会不认识?
“她是中山王徐达的幼女,当今皇后的妹妹,徐妙锦。”
“同时担任大明太医院的院使,是本朝唯一官至五品的女官,医术堪称顶尖,有在世华佗之名。”
“不过她最出名的,是自幼与燕王一同长大,是少数敢对燕王发脾气的人。”
“她性情古灵精怪,尤爱捉弄人,连太祖高皇帝也曾被她戏弄过几回,但碍于燕王庇护,最终都不了了之。”
“总之,在大明,她属于万万不能得罪的人物之一。”
汪曼青睁大了双眼,难以想象那位笑容亲切的女子竟如此不凡。
大明女子地位本就不高,徐妙锦能以女子之身官居五品,已是女子中的顶峰。
家世又如此显赫……不过这样算来,她岂不是燕王的小姨?
汪曼青脸上不自觉地浮现一丝笑意。
但这笑意并未持续太久。
朱楩压低声音,悄悄补充:
“再透露个小道消息,当年我听徐达将军酒醉时提过,徐妙锦似乎并非他亲生女儿,也不知是真是假。”
不是亲生?那徐妙锦就不是朱高煌的亲小姨了?
汪曼青刚飘上云端的心瞬间跌落谷底。
她气鼓鼓地瞪了朱楩一眼,弄得朱楩一头雾水。
早已到场的朱瞻基,深深望了曌儿一眼。
想起父亲朱高炽的话——
他还有机会,还能争!
前方维持秩序的太监高声招呼众人列队,准备入场。
顺序依次是:亲王、藩王、百官、诸国使臣。
汪曼青父女排在使臣队列之后。
浑厚的号角声响起,众人分作两列,步入大典会场。
朱棣与徐皇后已端坐于华盖之下。
两名宫女交叉举着高大的仪仗扇,立于帝后身后。
众人站定,齐齐拱手躬身:
“恭请皇上、皇后娘娘圣安!”
“朕安!”
朱棣目光扫过下方肃立的群臣。
“皇孙朱曌!”
听到朱棣的召唤,曌儿应声出列。
她停在红毯中央,躬身行礼。
“孙儿在此。”
朱棣向小太监示意,小鼻涕随即展开圣旨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古帝王承天受命,治理天下,无不寄望子孙勤勉,以保宗庙社稷永续。”
“朕日夜勤政,谨记祖宗遗训,深感责任重大。
继承大统、延续福泽,关键在于选定贤良。”
“皇孙朱曌,仪表出众,天资聪颖。
今遵皇命,依循古制,顺应民心,敬告天地宗庙社稷,于永乐十二年,册封皇孙朱曌为永乐郡主。”
“以此稳固万年基业,安定天下民心。”
“钦此!”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相视一眼,明白他们都被朱棣算计了。
这圣旨内容,只需将“郡主”
改为“太孙”
,
分明就是册立太孙的诏书。
他们先前还特意进谏,请朱棣不要表露得太明显,
以免引起朝臣动荡,党派纷争。
揣测圣意本是臣子必备之能。
朱棣如此明显地欲立永乐郡主为太孙,势必让摇摆者见风使舵,
届时难免引发朝局混乱。
朱棣表面应允,转身却来了这一出,令他们颇有中计之感。
朱瞻基握紧拳头,却未发一言。
还有机会,他告诉自己。
一个小太监端来托盘,呈到曌儿面前。
盘中是一支极品汉白玉发簪,
簪身金镶龙凤纹样,华贵非常。
“请郡主受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