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黄牛也和农业有关系。”林宇提出疑问。
“这就要看祭祀的核心需求了。”赵导继续说道,“合理推测的话,把酒尊铸成水牛形,或许是想用里面盛放的美酒祭祀水神,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或是平息水患。黄牛虽与农业相关,但水牛和水的关联更直接、更强烈,自然成了‘水祭’礼器的更佳造型选择。”
“还有艺术表现和审美层面的原因,水牛造型有独特优势。”宇辰接过话头,“论视觉张力和装饰性,水牛比黄牛更占优——它体型更硕大强壮,尤其是那对巨大弯曲的角,看着就很有冲击力,装饰感也强。”
“对!工匠能借着这对大角,设计出富有动感和韵律的轮廓线,让器物整体造型更雄浑、奇特,也更华丽。你看这牛牺尊上精美的盘绕式牛角,正是它艺术价值的核心。”梦瑶指着展品补充,说得头头是道。
“确实有道理。”啸风听完,赞同地点了点头。
这时,小虎突然开口:“那咱们这儿以前能有恐龙、有鸵鸟,为啥就不能有水牛呢?”
“倒也不是完全没可能。”赵芳笑着回应。
小虎的爸爸刘明却摇了摇头:“春秋时代咱们这儿属于北方,气候已经挺冷了,水牛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在这儿生存的可能性很小。”
“原来是这样啊。”小虎嘴上应着,可小眉头还是微微皱着,心里显然还藏着一丝疑惑。
“大家接着往下看。”赵导示意众人移步,林宇的目光立刻被展柜里几团青铜物件吸引,细看却是箭头摆成的,他念起说明牌:“青铜箭镞,春秋时期,朔州市右玉古城出土。”
那些箭镞虽历经两千多年,尖端依旧透着凛冽的寒光,棱边的打磨痕迹清晰可见。
“你们看这尖尖的箭头,”林宇凑近玻璃罩,语气里满是惊叹,“两千年前就有这么锋利的远距离杀伤武器了,就算放到现在看,这工艺、这设计也一点都不落后啊!”
“可不是嘛,右玉古城当年是北疆要塞,少不了战事,这些箭镞就是当年战场的‘见证者’。”赵导补充道,“青铜质地坚硬,再加上这种三棱形的箭头设计,穿透力特别强,射出去能轻易击穿铠甲。”
啸风点点头:“难怪赵国能凭骑兵横扫北疆,有这么趁手的兵器,战斗力自然差不了。这箭镞看着小,杀伤力可真不含糊。”
小虎踮着脚扒着展柜,眼睛瞪得溜圆:“要是把它绑在箭上,肯定能一下射中猎物!古代的士兵太厉害了!”
走到下一个展柜前,晓萱一眼扫过说明牌,轻声说道:“战国时期——这里的展品全是战国年代的。”
“你看这个,龙形玉佩,怀仁县出土的。”梦瑶指着展柜里一件小巧的玉器说道。
那玉佩虽体量不大,但龙的造型蜿蜒灵动,线条流畅有力。“这龙形玉佩别看小,神韵却十足,透着股大气劲儿。”宇辰忍不住称赞,边说边掏出手机,“我得拍下来,回去反复研究,说不定对我的书法笔法有启发。”
晓萱的目光则落在了旁边一堆造型各异的青铜物件上,疑惑地问:“青铜带钩?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带钩既是古人的日常用品,也是衣服上的装饰品。”赵导解释道,“它的使用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时期,不光春秋墓葬里常能挖出实物,史料里也有相关记载。”
“衣服上的装饰品?”晓萱还是没太明白,皱着眉追问。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古代的‘皮带扣’。”赵导笑着打了个比方,“早先人们用丝绦束腰,后来发现用带钩结扎更便利,它就慢慢取代了丝绦。到战国以后,带钩的制作也越来越精巧。”
“哦!原来是皮带扣!”晓萱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它的用处可不止束腰。”赵导补充道,“还能装在腰侧,用来挂佩刀、佩剑,或是佩削、铜镜、印章这些东西,甚至是其他装饰物件,既实用又能彰显身份。”
“难怪这些带钩造型差这么多!”晓萱盯着展柜里的物件,恍然大悟,“有的做成兽形,有的刻着花纹,原来不只是扣皮带,还得好看,方便挂东西!”
赵导笑着点头:“可不是嘛,战国时期的带钩,光材质就有青铜、玉、金、银的,工艺也花心思——有的错金嵌银,有的雕刻纹饰,越精致的带钩,主人身份往往越高。你看那件虎形带钩,虎爪抓着的地方刚好能勾住皮带,既实用又威风。”
宇辰凑近看了眼,若有所思:“这造型设计跟书法里的‘藏锋’‘露势’有点像啊,看着小巧,细节里全是讲究。”说着又举起手机,连带着带钩也拍了下来。
小虎拽着爸爸的手,指着一个带钩说:“这个像条小蛇!”
“这个还像一把乐器,真奇怪!”小雨说。
“观察得真细!”李梅笑着摸他们的头,“古代工匠喜欢把这些小玩艺做成各种造型,既好看,有时候还藏着寓意呢。”
梦瑶拿起手机对着带钩和龙形玉佩来回拍:“以前总觉得战国只有打仗的兵器,没想到日常用的东西也这么精致,不管是玉佩的灵气,还是带钩的巧思,都跟艺术品似的。”
“这就是文物的魅力啊。”赵导语气柔和下来,“它们不像青铜器那么厚重,却藏着古人的生活细节——怎么束腰,怎么佩饰,哪怕是个‘皮带扣’,也能看出当时的工艺和审美。”
“山字镜,大同市东郊马家堡村西出土。”梦瑶的目光落在一面纹饰独特的铜镜上,轻声念出说明。镜面虽有些斑驳,但“山”字形的纹路依旧清晰可辨。
旁边的啸风则盯着一把造型古朴的刀具,念着说明牌:“环手铁刀,社会征集,战国时期。”
他转过头满脸疑惑,“战国的时候就已经有铁刀了吗?我一直以为那会儿主要用青铜兵器。”
“有的,而且技术已经不算初级了。”吃瓜博主立刻接话,“考古上有明确发现,在新疆等地的发掘中,就出过战国时期的铁刀文物,比如一把金柄铁刀,那可是实打实的实物证据,直接能证明铁刀在当时是存在的。”
“不光有实物,史料里也有记载。”赵导补充道,“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多次提到铁制兵器的使用,这能反映出铁器在军事领域已经在逐渐普及,慢慢开始取代青铜兵器的地位了。”
“这背后其实是技术的进步在支撑。”吃瓜博主进一步解释,“春秋早期咱们国家就发明了铸铁冶炼技术,到了战国,铁器制造技术又往前迈了一大步,不管是冶炼还是锻造工艺都更成熟了,这就给铁刀的批量制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陶豆,大同市操场城2号遗址出土。’”王静念着说明牌,盯着展柜里那件类似高脚盘子的器物,“看着就像日常用的餐具,这说明战国时期那儿就有人居住生活了。”
“操场城那片区域可不一般,多次出土过不同时代的遗物,是块考古宝地。”陶兄补充道,语气里带着几分熟稔。
“赵导,您给详细说说这2号遗址呗?听着就很有来头。”晓萱好奇地追问。
“这处是北魏2号遗址,其实是北魏的粮仓遗址。”赵导解释道,“2007年的时候,在操场城1号建筑遗址附近发现的,具体位置在操场城翰林别院内,离1号遗址也就150米远,它还有个名字叫北魏太官仓储遗址。”
正是:武灵王雄才大略,胡服骑射安北境;汉高祖深谋远虑,平城白登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