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样受力才均匀,肯定更稳。”宇辰听得很认真,连连点头。
“连接得极其牢固!”吃瓜博主补充道,“受力的时候,力量能通过孔洞分散到石器整体,大大减少脱落的风险。不管是砍树还是挖地,人能使出更大的力气,不用担心工具散架,劳动效率一下就提上去了。”
“还能延长使用寿命呢!”王静也跟着分析,“石器不容易掉地上摔碎,木柄也没那么容易磨坏,能多用好久。”
“那这个圆孔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林宇追着问,眼里满是好奇。
“这门工艺在新石器时代可太不简单了——没有金属钻头,要在坚硬的石头上钻一个规整的圆孔,既考验技术,更要耐住性子。”赵导先强调了难度,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对啊!光想想都觉得难!”林宇更着急了,恨不得立刻知道答案。
“主要靠两种技术,”赵导慢悠悠解释,“第一种是管钻法,这是当时最先进、也最常用的办法。”
“快讲讲!听听这1万年前的‘高科技’!”林宇往前凑了凑,语气里满是期待。
“首先得找一段中空的管子,比如动物的骨管、竹子做的管,甚至是砂岩管。”赵导说,“然后要准备研磨料——在需要钻孔的地方撒上潮湿的石英砂,这东西硬度比大多数石材都高,能当‘磨头’用。”
“哇,还能这么想!我怎么就没想到用砂子磨呢?”小虎拍了下手,满是佩服。
“接着用手或者弓钻,带动骨管或竹管旋转。”赵导继续说,“石英砂夹在管子和石头之间,一边转一边磨,就这么一点点把石头‘啃’出洞来。”
“我不信他们那时候就会用弓钻!”林宇还是有点怀疑,觉得这技术太“超前”了。
“你本来就没咱们祖先聪明嘛!”晓萱立刻打趣他,一句话把林宇噎得说不出话。
大家见状,都忍不住“哼哼”笑了起来,展厅里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
“还真别说,那时候的人脑子可灵活了。”赵导笑着打圆场,“你想想,他们连陶器、弓箭、复合工具都能发明出来,用弓钻算什么?不过这钻孔的过程特别慢,得一直加水保持石英砂湿润,磨一会儿还得添新砂子,没耐心可做不来。”
“真的太聪明了!”小雨听完,由衷地感叹,“没有现代工具,居然能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
“其实啊,这加水加料的方法,我们现在用电钻也是用的这个原理。”啸风说。
“还真是这么回事!”赵导立刻附和,“现在电钻打眼时往钻头处喷水降温、加磨料提高效率,本质上和祖先用管钻法时加水、添石英砂的思路一模一样。”
“合着咱们现在的‘先进办法’,一万年前的祖先就摸透核心原理了?”林宇这下彻底服了,挠着头笑,“之前还怀疑弓钻,现在看来是我格局小了。”
“而且用这种方法钻出来的孔特别规整,钻孔的时候还会磨出一个圆柱形的石芯。”赵导补充道,“考古时挖出来的、被古人废弃的石芯,能清晰看到一圈圈的研磨痕迹,这可是管钻法最直接的证据。”
“有这石芯在,就没法怀疑这技术是假的了吧?”陶兄笑着看向林宇,故意逗他。
林宇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服了服了,这技术细节都能留下证据,老祖宗是真有一套。”
“这就是智慧的传承嘛!”吃瓜博主笑着说,“祖先靠手和耐心磨出孔洞,咱们换成了机器,但‘研磨+冷却’的核心逻辑根本没变,老祖宗的经验太管用了。”
小虎听得眼睛发亮:“那以后我用砂纸磨东西,也得学着加点水试试,说不定更快!”
大家被他的机灵劲儿逗笑。
陶兄摸着小虎的脑袋说:“那你试一试,说不定哦,然后再想想其中的原理。”
大家看着展柜里带孔的石铲,更觉祖先的智慧实在了不起。
“第二种是琢钻法。”赵导接着介绍,“这是一种更古老、也更直接的钻孔方法。”
“这个难道比管钻法还管用?”小虎皱着眉,一脸疑惑。
“那倒不是,它的技术门槛更低。”赵导解释道,“就是找一根坚硬的木棒或者尖石,在要钻孔的位置,一边不断旋转,一边敲击、研磨,硬生生‘磨’出一个孔来。不过这种方法效率低,钻出来的孔洞也可能不太规整。”
“哦,原来‘古老’是这个意思!就是更原始、没那么精巧。”小虎恍然大悟,使劲点了点头。
介绍完钻孔技术,赵导又把话题拉回石器本身:“咱们再说说有孔石铲的特征。它的器身相对较薄、较宽,刃部大多是单面刃,这样的造型更适合切入土里。”
他顿了顿,补充用途,“主要用来掘土、耕作、挖植物根茎,是原始耜耕农业的核心工具之一。安装的时候,木柄会和石器呈一定角度,跟咱们现在用的铁锹差不多。”
“太好了!有了这工具,种地肯定方便多了!”小虎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拍手说道。
“除了石铲,还有这些扁平的带孔石器,是有孔石刀。”赵导继续介绍,“它们可能被用来切割东西,或者作为收割作物的工具。”
“石刀!这个好!”小虎眼睛一亮,“哪天我也找块石头做一个试试。”
大家被他这股认真的劲头逗得哈哈大笑,展厅里满是轻松的笑声。
“还有有孔石斧。”赵导笑着等大家安静下来,“它的器身比较厚,刃部是双面刃,磨得呈弧形,特别适合砍、劈木头之类的活儿。”
“小虎,石刀要做,这石斧你要不要也一起做一个呀?”晓萱故意逗他。
“要!石刀和石斧都做!”小虎半点不含糊,一本正经地回答。
最后,赵导总结道:“给石铲中间钻这么一个洞,看着是小改动,实则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工程智慧和技术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不只是改了个造型,更是三方面的突破:
1. 一场工具革命:通过复合工具的设计,把石器和木柄牢牢结合,极大提升了劳动效率。
2. 一项技术挑战:管钻法这些工艺,在当时就是石器制作技术的顶峰。
3. 一个文明标志:稳固高效的农具让农业能更好发展,锋利的石斧方便加工木材、建定居点,这些都为文明进步打下了物质基础。”
“所以啊,你们现在看到这带孔的石器,别觉得它不起眼。”陶兄接过话头,语气里满是赞叹,“这可是凝聚了古人无数智慧和汗水的‘高科技’产品!”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21号是石磨棒,22号是石杵!你看这石杵做得也太精致了,光滑得跟现代工艺做的似的。”晓萱盯着展柜里的石器,语气里满是惊叹。
“是啊,打磨得真规整,一点都不像一万多年前的东西。”大家纷纷点头附和。
“这是云冈先民的遗物,来自云冈南梁遗址。”宇辰指着展品旁的说明牌念道,“云冈南梁新石器遗址是1950年雁北文物勘察团调查发现的,就在云冈石窟前面的河对岸呢。”
“那个石环是干什么用的呀?”李梅指着一个边缘打磨得很光滑的圆形石器问。
“石环?难道是古人戴的戒指?”晓萱凑过去看了看,有些疑惑地猜测。
正是:磨石而砺,精工开刃启鸿蒙,更玉琢成器,火铸为陶,祖先风采辉星斗;抟土以陶,妙手塑纹彰异彩,复耕播以粟,织造以麻,华夏文明溯本源。